人到中年警惕十种疾病信号
俗话说:“四十以前人找病,四十以后病找人”。当人们跨入中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力下降,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人们要及时注意身体发生疾病的警告信号,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1.小便增多,常上厕所,晚上口渴或小便频繁,尤其是夜尿增多,尿液滴沥不净。可能是内分泌系统或尿道系统发生了故障,尤其要注意防治糖尿病、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癌。
2.上楼梯或斜坡时就气喘、心慌,经常感到胸闷、胸痛,这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前兆,要小心是否得了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等。
3.常为一点小事发火,焦躁不安,时常有头晕的症状,要小心是否得了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等。
4.咳嗽痰多,时而痰中带有血丝,要小心是否得了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等。
5.食欲缺乏,吃一点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就感到上腹部闷胀不适,大便无规律,这是患胃病、肝胆疾病或胃癌、结肠癌的前兆。
6.酒量明显变小,稍喝几口便发困、不舒服,是肝功能失调引发的症状,要小心是否患肝脏病、动脉硬化等。
7.胃部不适,常有隐痛、反酸、嗳气等症状,是否得了慢性胃病,尤其是胃溃疡或胃癌。
8.对近期的事情变得健忘起来,有时反复做同一件事,要注意是否得了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脑软化)等。
9.早起时关节发硬,并伴有刺痛,活动或按压关节时有疼痛感,可能患风湿性关节病。
10.脸部、眼睑和下肢常水肿,血压高,大多伴有头痛,腰酸背痛,则可能是患肾脏病。因此,当身体出现不适时,要及早到医院就诊,以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珍爱生命,警惕“过劳”
当前,青壮年有成就者英年早逝,已非个案,是一种“过劳死”现象,应引起足够的警惕。
“过劳死”的理论最早由日本学者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来的。据统计,在日本死于心脏病的21万人中,至少有20%以上死于“过劳”,且多半是年轻力壮的中年人。日本医学界发现,猝死的高层主管往往由于“过劳”蓄积,压力渐增,才诱发旧病,突然恶化死亡。
从医学上讲,人一旦遇到压力,身体会分泌交感神经素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等激素(荷尔蒙),首先会影响心脏血管。交感神经素太多,血液会较浓稠,易阻塞,易发生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同时,巨大的压力会使人的抵抗力减弱。伴随免疫力降低,生病的概率便增多。目前,50岁以下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越来越多,这除了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外,与忙碌的工作、紧张的生活也密不可分,往往由急性因素,如过度压力、过度劳累或突然的刺激等所造成的。
因此,当一个人在精神不堪负累时,要养成给自己放个假的习惯,或是调整一下工作生活状态,适时减压。
爱惜身体要常常运动。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运动中常青。还要注意平衡营养,吃出健康。中年猝死的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病,都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总之,人生之路如同马拉松长跑,如果你总以跑百米的速度冲刺,恐怕未到终点,能量就已耗尽。每一个人都应善待自己,越是在事业有成时,越要注意珍爱生命,警惕“过劳”。
为什么中年人易发胖
中年人易发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运动量减少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人活动量、运动量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如工作变得比较轻松,生活上逐渐稳定,精神紧张程度有所放松,因而饭吃得香、吃得多,摄入量大超,时间长了就会造成肥胖。
2.饮食习惯不适应膳食水平的提高中
年人已养成的饮食习惯,没有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膳食水平的提高进行调整,使食量超出了人体的需要,因而也可造成肥胖。
3.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组织脏器功能渐趋衰老,新陈代谢能力减低,尤其是更年期妇女,由于性激素分泌量减少,脂肪易堆积而形成肥胖。
4.甜食油炸食物吃得多
如油饼油条、花生瓜子天天吃,甜点和饮料不计量,时间长了也会造成肥胖。
中年发福,身体亮黄牌
许多人步入中年之后会发福,鼓起“将军肚”。如今人们已认识到,发福不仅与风度绝缘,而且可引发众多疾病。因此,人到中年发福是身体亮出的黄牌警告。
一要树立正确的减肥观点。减肥不仅仅是为了苗条,而是为了远离疾病。所以,要有必胜的信念和坚持到底的毅力。
二要科学对待节食。节食并不是饿肚子,而是膳食要平衡合理,既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满足机体的需求,又不过量,每顿饭都要带着食欲离开餐桌。
三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氧代谢锻炼。减肥锻炼时,各人应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选择运动项目,循序渐进,以自我感到舒适为度。
四要坚决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如爱吃高脂肪食物、饥饱不均、挑食偏食、饭菜过于精细和不爱运动等。
预防肥胖对中年人有何保健意义
人人都期望长寿,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越发意识到健康与长寿的关系。保持健康的体魄,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肥胖病造成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脂肪肝以及肿瘤等几大病种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有研究认为,低于平均体重10%~20%的人群死亡率最低。高于平均体重30%~40%的人群死亡率增加40%,高于平均体重40%以上的人群死亡率增加达90%。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织的调查结果,冠心病中肥胖者的发病率为瘦型的5倍;糖尿病的发病率肥胖比非肥胖者高4倍。也有研究报道,肥胖妇女乳腺癌患病率是非肥胖妇女的1.3~3.2倍,尤其是绝经5年以上的肥胖妇女。另外,结肠癌、直肠癌的患病率也与肥胖有关系。
因此,肥胖是各种疾病的温床,可以引发各种并发症,不利于健康长寿。预防肥胖大大有助于减少上述疾病的发生。早期预防肥胖,保持理想体重,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体胖中年人的健身处方
体胖的中年人只要身体健康,没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都应坚持锻炼。体胖的中年人应以欢快的有氧训练为主,一方面可祛脂减肥,另一方面能欢愉人生、延年益寿。
1.初级阶段8周
早晨起床后到户外跳大秧歌或跳中年人健美迪斯科,目的是提高心血管系统功能,祛脂减肥。具体做法如下:①大步走(慢速)600~1000米到公园。②随集体扭大秧歌,跳20~30分钟。③放松走600~1000米回家。以上训练,运动量因人而异,以每分钟脉搏=220-年龄×0.7为好。
2.中级阶段8周
①中年人健美迪斯科,跳20分钟。②减肥垫上形体练习应完成仰卧起坐3组,50~60次;跪撑后踢腿50~60次。③多种跳跃练习(包括原地抱腹跳、垂直跳等),做2组,每组轻跳200~300次。脉搏控制在20~22次/10秒。④放松舞蹈练习,做5~10分钟。
3.高级阶段8周
①快步走600~1000米到公园。②中年人健美操做2~3套,约做30分钟。③持小哑铃做上臂绕环、前臂绕环、侧平举,持哑铃下蹲起,约做40分钟。④多种跳跃练习600~1000次(分多组、轻跳)。脉搏控制在24~25次/10秒。
高血压患者的“三松”保健
中年人罹患高血压者不少,而高血压又是诸如冠心病、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的祸根,故如何积极防治呢?除正规服药、调整生活外,高血压患者的穿戴要“三松”:
1.裤带松
高血压患者不宜紧勒裤带。因为高血压本身就容易造成大腿动脉硬化,血管腔变窄,勒紧裤带无疑会“雪上加霜”,进一步增加腰以下部位的血液流动阻力,迫使心脏提高功能,以维持下半身的血液循环,从而促使血压再升高,有诱发脑血管破裂形成卒中之危险,故裤带宜松,最好用吊带代替腰带。
2.鞋袜松
鞋袜太小或太紧防碍脚部血液流动,同样有促发血压升高之虞。
3.衣领松
人的脖颈部具有影响血压变化的压力感受器官和化学感受器官,衣领太小或领带系扎过紧,可能压迫压力感受器官,促发血压升高,故高血压患者的衣领宜松,最好不系领带。
高血压患者的进餐“三少”保健
1.量少据日本研究,节制食量比减少摄盐量更易促使血压下降,两者结合则效果更好。有体重超标20%的17名女性,最初半个月每天热量控制在1500~1700千卡(6270~7106千焦),以后降为800千卡(3344千焦),结果在未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血压值平均下降6毫米汞柱,同时血液中与血压下降有关的血管舒缓含量增加31%,前列腺素增加34%。
2.脂少少吃脂肪特别是畜肉类动物脂肪,因为脂肪吃入过多可增加人的体重。而人体内每增加1千克脂肪,就要增加约200米长的微血管来供养这些脂肪细胞,血液要流如此长的距离,心脏所增加的压力之大就不难想象了。
3.盐少盐与高血压的关系已被专家确认,特别是中年人,大多属于盐敏感型,更应控制吃入量。比如日本,每天摄盐20克以上的咸食地区,高血压与脑血管病发病率明显增加。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吃盐量不超过5克,为此要忌食酱油、咸菜、榨菜等高盐食物,多吃新鲜果蔬,多用糖、醋等调料来烹调菜肴。
高血压患者如何安排一日三餐,以下方案可供参考:
早餐:1小碗粥(或1杯奶或1碗百合粉糊),1片面包(或1个小肉包或1个馒头),1块蛋糕(或一小碟水煮花生米)。粥最好是红豆粥、枸杞子粥、大枣粥、莲子粥、薏苡仁粥、山药粥等,或者200毫升鲜豆奶。
午餐:1蔬1荤1碗米饭。1蔬,即任选一种蔬菜,约200克;1荤,即在鱼、鸭、鸡、瘦肉、蛋等之中任择一种,约50克;1碗米饭200~300克。
晚餐:1蔬1素1碗面条(或米饭)。1蔬同上,但应与午餐有别;1素是指各种豆类及其制品,如大豆、豆腐、腐竹、豆干、豆丝和豆芽等,约100克;1碗面条约100克。
高血压患者的运动“三戒”保健
合理运动是防治高血压的良方之一,但宜选择节奏缓慢、运动量小、容易掌握的项目,如太极拳、医疗体操、步行和气功等,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不疲劳为度。以下“三戒”应铭记于心:
一戒量多:特别不宜从事强度较高的项目,如旋转、跳跃、弯腰、憋气、用猛力等;否则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无助于病情康复。二戒成瘾:运动一旦成瘾,可能增加运动量,延长运动时间,同样有加重病情之风险。三戒比赛:比赛易使人情绪紧张,从而促发血压升高而发生意外。
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三防”保健
一防停药综合征:有些人服用降压药后,看到血压恢复正常,便擅自停药,结果几天后血压又上升,且出现出汗、头痛、失眠和易激动等症状,谓之停药综合征。几乎所有降压药都有可能产生此种不良反应。
二防低血压:假若服用降压药不当,例如过量服用可使血压骤降,出现脉搏增快,头晕目眩,甚至短暂意识丧失,谓之低血压综合征。
三防准备间综合征:人体的生物钟规律是,血压在一天之中有“两高一低”现象,上午9~11时,下午3~6时最高,午夜最低,入睡后血压较白天下降20%。如果睡前服用降压药,加上入睡后自然下降因素,会使血压下降过低,使大脑缺血,诱发缺血性卒中。
防范措施有: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要请专科医师开处方,按医嘱行事,诸如服药剂量、疗程、何时停药等问题都要请教医师,不要自作主张。晚睡时轻度高血压不要服降压药,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须减量服用,约为白天量的1/3即够,以免夜间发生卒中等意外。
“摆平”血脂重在调理吗
由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其他一些未知的环境因素引起的血脂异常统称为原发性血脂异常。遗传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基因缺陷导致的“先天性”血脂异常;二是“身体素质”的遗传倾向,这部分人有血脂异常家族史,较其他人易出现血脂异常。不良的饮食习惯包括过多摄入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食物,以及摄入热量过多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长时间不运动、生活无规律、精神过度紧张、吸烟和饮酒等。如饮酒可使血液中三酰甘油的含量迅速升高。
遗传是无法改变的,而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则是可以调整的。调整饮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使患者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即保持体重指数在20~25。降低体重的速度以每周减轻0.5~1千克为宜。第二,坚持低脂及低胆固醇饮食,多吃含蛋白质及不饱和脂肪酸多、含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少的食物,如瘦肉、禽肉、鱼虾、豆类、豆制品、谷类、坚果、水果及蔬菜等。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奶制品、蛋黄、带鱼、鱿鱼、墨斗鱼,以及脑、肝、肠等动物内脏。少吃动物油及油煎炸食品,多吃海鱼油、海鱼肉及植物油(椰子油除外)。另外,防止进食过多的糖类,尤其应少吃糖果和其他甜食。
生活方式治疗包括:戒烟,避免过度饮酒,适当参加文体活动,消除过度精神紧张,女性不要用避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