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层党委书记工作指南
48485500000072

第72章 巧于控制化险为夷(3)

8.交叉检查法。即按统一的检查内容、检查标准、检查方法,由各个受检查单位互相检查,检查过程中也可互相交流经验和互相学习。

9.重点检查法。对被检查单位不是面面俱到的检查,而是选择一两项重点检查,从中抓主要问题,重点解决。

10.考试检查法。通过考试了解被检查者的政治思想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的工作态度、学习态度、进取精神等。

上述方法各有其特点和用处,实践中往往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去运用,重视以下几个“结合”:

1.跟踪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抓阶段检查,没有跟踪检查,那么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就容易形成自流,失去控制,等到事情告一段落,再来纠正偏差,往往就为时已晚,损失过大。反之,只抓跟踪检查而没有阶段检查,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就难以获得较完整的认识,因而也就不便于进行系统的分析。

2.由上而下检查与由下而上检查相结合。不仅领导者要对下级员工进行监督、检查;下级员工对上级领导者也应有权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相互监督、检查,相互促进,齐心协力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

3.专业队伍检查与群众检查相结合。专业人员检查要充分依靠职工群众;群众检查有待于专门机构专业人员进一步分析、研究。

4.领导者听汇报,看材料与亲自察看相结合。这有利于防止主观主义与官僚主义,能够对问题获取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5.典型检查与普遍检查相结合。典型检查虽然快速,但由于选择单位少,难以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还往往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准确。因此,在对典型单位细致检查的同时,还要掌握整个面上的基本情况。

6.检查与分析相结合。通过检查在占有大量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鉴别与分析。分析要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通过认真、细致地分析,对检查的对象作出科学的结论。另外,检查要与总结、评比、教育、奖惩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第五节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天有不测风云”,突发事件往往会给人民的财产甚至生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和伤害。防止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是“保稳定、促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突发事件的特点

从公共管理角度说,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它的出现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突然爆发,迅速蔓延,始终处于急剧变化之中。

2.复杂性。突发事件往往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呈现出盘根错节,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状态。

3.扩散性。突发事件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使事件不断扩大,如2003年“非典”的流行、美国的“9.11事件”等。如果对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处置,事件很可能会迅速蔓延,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引起人们的恐慌心理。

4.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之时,人们很难对其形成、发展、演变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客观判断,这需要我们具有洞察力、敏感性、专业知识以及经验的积累。例如,SARS(即“非典”)疫情的发生初期,人们对其形成的原因、传染的方式都缺乏了解,无法预测研制出疫苗的时间。

5.破坏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有人员伤亡,有财产损失;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二、突发事件发展过程

1.潜伏期。矛盾量的积累,或质变已发生但不明显。虽然出现了突发事件的征兆,但人们没有引起警惕,甚至习以为常,淡然漠视。

2.爆发期。事件突然出现并急速发展为严峻态势而产生很强的震撼力。

3.高潮期。突发事件给人员、物资造成的损害达到最高点。

4.缓解期。损失慢慢减少,时间长短不一,但无形损失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

5.消退期。得到了完全控制,对社会的冲击开始下降,矛盾与冲突逐步减弱。

6.善后期。政府及有关组织恢复正常状态,开始恢复生产、经营,重建家园。同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问题。还应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三、临危不惧,妥善处理

一旦发生了突发事件,怎么办?就应像胡锦涛同志说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到灾情最重的地方去,到困难最大的地方去,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基层领导干部应做到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1.快速反应

突发事件来了,既不能惊慌失措,又不能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平日不注重危机防范管理,突发事件出现,应对措施不当,损失就大,有的企业甚至被击垮。

2.明确目标

面对突发事件,领导者应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来引领群众,为组织应对危机指明努力方向。越是事态紧急、信息不完备、情况复杂,就越需明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首要目标,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3.统一指挥

这是应急管理的第一原则,即权力集中原则。面对严峻的形势,需要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的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地共同应对危机。此时,推诿扯皮、松散懒惰现象,是绝对要不得的。

4.做好沟通宣传工作

面对突发事件的巨大冲击,公众极易产生焦虑、恐慌心理。例如,在禽流感期间,许多人竟不敢食用健康的鸡鸭,这些鸡鸭就严重积压。在社会恐慌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抢购、挤兑甚至发生暴力行为。因此,领导干部要做好沟通宣传工作,要真诚善意、公开透明、实事求是,尽力疏导。

企业若出现偶发事件或危机,应坦诚、如实地把真相在第一时间公之于众。越掩盖就越对企业不利。真相只能瞒一时,不能瞒一世。不说实话,必然使该公司的信誉受到致命的损害,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5.灵活处理

突发事件既复杂又具有不确定性,领导者对危机事态应周密分析,精心注视其发展趋势,机动灵活地处置。既不能死按程序犯教条主义,又不能固守某时某处的做法而犯经验主义。

6.做好善后工作

危机状态得到控制、处理,并不意味着危机已经完全消除,新的矛盾还可能出现。基层领导者要做好一系列的善后工作。一是大力恢复重建;二是立即改进工作;三是热情周到地做好受害人的安抚工作;四是对参与责任事件的人员分别处理;五是采取措施,转化危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六是理性反思,从中总结教训。

恩格斯指出:“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突发事件虽然造成一些破坏、一些损失,但危机不仅包含着危险,同时也包含着机遇。在常态秩序功能下,一些组织无力修复自身业已失调的结构和功能,而突发事件的发生,就成了激发这些组织进行积极变革的外部动力。

四、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祸生于怠慢”、“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些充满唯物辩证法的古训,可说是我们对危机防范的指导思想。国际安全科学领域里,有这样一条“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一法则证明了我国古代先哲们上述告诫的正确性。大凡一个组织的主要领导者,都应不断地强化危机意识,积极奋发进取。

领导干部要提高责任意识、忧虑意识,提高见微知著的洞察能力、预见能力,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精心细致的疏导能力、对危机形势的控制能力、适时果断的决策能力及有条不紊的指挥能力。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精明的领导者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就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消除突发事件的风险源,改善、改变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安全教育,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预警系统,争取及时规避、转移风险。“小天鹅”的“末日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末日管理”是无锡小天鹅公司成功的危机防范管理经验。所谓“末日”是指企业处于最危急的时候。而该公司的“末日管理”理念却是在企业处于非常红火的时候推行的。目的在于防止和消除“末日”的到来,使企业长盛不衰。

“末日管理”的实质是高度的危机感,核心则是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超一流。强烈的危机感可以说是有效的清醒剂。有“末日管理”则企业无“末日”。

五、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

一个组织处于困境或危机时刻,主要领导者要稳住,能奋不顾身,做出好的榜样,这样就能鼓舞群众的士气,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2003年4月中旬,还在“非典”肆虐传言纷纷时,总书记胡锦涛来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月20日后,他又到天津、四川考察“非典”防治工作,温家宝总理亲临北京佑安医院鼓励医护人员,给他们打气,走进校园看望师生。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晚八时)前往震中,因受阻立即在都江堰搭起了指挥部,又在第一时间乘直升机飞抵汶川。在堪比黄金的72小时中,66岁的温总理辗转九次视察七地灾情,看望灾区群众,慰问救援部队,指挥救灾工作。

领导者亲临第一线,不仅能稳定人心,而且能掌握事件发展的真实情况,可以防止指挥失误,保证危机事件得到有效处理。

领导的力量,在克服困难的时候不是由语言而是由行动体现出来的。

第六节领导者要严格自我控制

在《说岳全传》中,有一段写兀术与牛皋的结局。牛皋将兀术骑在身下,哈哈大笑,兀术一气之下就身赴黄泉;而牛皋呢?一看兀术死了,更为高兴,结果喜极而亡。这两个人都是对自己的心理、情绪不能自控的极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