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使用创可贴24小时后,伤口处自觉有似脉搏跳动那样的“搏动性疼痛”,或有分泌性溢出,就要及时打开看一下伤口周围有无红肿热痛的情况。要是有,说明伤口已经发生感染。这时应立即请医生及时处理,并且不能再用创可贴了,否则会使感染加重。
最后,要提醒用药者注意保护伤口。使用创可贴后,注意伤口局部尽可能少活动,不可将其弄脏弄湿;防止碰撞,以免伤口裂开。
第二节解读中药应用误区
中药就绝对安全无副作用吗?
人们一向认为,中药多为天然植物,不会有副作用。其实不然,我国最早的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明确将365种中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几种类别。
所谓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下,伴随药物疗效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意外有害作用。例如:柏子仁被用来养心安神时,其润肠滑便就成为致泻的副作用;不当服用人参,可引起燥热上火,心律失常,或发生“人参滥用综合征”;甘草药性平和,止咳泻火,久服影响脾胃气机,有碍消化功能;木通用量过大,可致肾脏损害;苦寒的龙胆草可引起胃痛腹泻。
一般来讲,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只是强弱不同、快慢不同而已。
某些中药还可以产生一定的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功能异常和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已经发现能够致死的中药达20多种,如有大毒的专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有中等毒性的驱蛔药苦楝子,有息风止痉作用的中药蜈蚣等。有些药物含有剧毒,如植物类药马钱子、生附子、生半夏、生草乌、巴豆等,矿物药水银、砒霜等,动物药斑蝥、蝎子等。
虽然中药大多性味平和,毒性较小,但如果使用不当、用量过大,或病人为过敏体质,同样可以产生各种副反应和中毒现象,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人们对于中药的不良反应应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家庭自我选用单方、验方时,要主动去征询中医师的意见。
那么,中药如何合理应用才安全呢?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本身的特性、服用药物的方法以及个体特异反应有密切关系。从病人角度讲,正确合理地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中药不良反应,在整个药物不良反应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39.48%。因此,安全用药首先要走出误区,破除“中药取材于自然界,没有副作用,多了也不要紧”;“中草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错误观念。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遵从医嘱,不要随意增加剂量、延长疗程,切不可认为“用药时间长,保险系数就大”。新生儿、婴儿禁用吗啡类药物,中药罂粟壳、含阿片的复方甘草片可致毒性反应,口服罂粟壳可致婴儿中毒性呼吸衰竭;复方甘草片、甘草合剂等虽已列为非处方中成药,但已有口服引起急性中毒的报道。
对处方上注明的药物特殊用法要认真对待,不能随意改变。如乌头类药富含多种有毒生物碱,入汤剂宜先煎30~60分钟,以减低毒性;薄荷、肉桂等含有挥发油的药需后下;外用药切勿内服,内服药与外用药不能混用。
中药按配伍原则分为君、臣、佐、使,它们之间存在着协同或制约作用。如黑锡丹中用苦寒之药川楝子,是制约诸温阳药燥烈之性,不可随意去之;麻黄汤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而用麻黄根代替则作用截然相反,麻黄根有止汗作用。“同名异物”的药物也不能随便代替,如广豆根与北豆根毒性不同;大黄因产地不同成分会有差异;茵陈因生长期不同其药效则大相径庭。
此外,尚需注意的事项还有:用药要检查药物是否发霉、变质、变味;不要轻信偏方、验方、秘方,应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注意自己有无药物过敏史,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就医。
非处方中成药绝对保险吗?
许多中成药属非处方药,但认为非处方中成药就绝对保险,那是不正确的。
譬如:常用的抗菌消炎类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抗菌消炎效果十分理想,可也有恶心、呕吐、皮疹及药物性发热等不良反应,一般停药后可消失。抗感冒类的中成药羚翘解毒丸,外感风寒者如服用,非但不能减轻症状,反而会加重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药物的机制是疏风、清热、解毒,对外感风热、热毒之证效果十分理想,但如果是外感风寒服用此药,就如同助纣为虐,会加重感冒的病情。
板蓝根冲剂清热解毒效果也十分理想,人们经常将此药当成预防类药物,有事没事都吃它几袋,特别是当气候变化或流感、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流行季节,许多家长都喜欢给小孩吃点板蓝根预防。但是近年就曾有因服用板蓝根过敏致死或引起了消化道黏膜出血及造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的报道。另外,患风寒表证或虚寒证者不能服板蓝根,否则将使病情雪上加霜。
再如镇咳化痰止喘类的中成药川贝止咳露,主治风热感冒咳嗽,痰多上气或燥咳等效果十分理想,可若用于寒邪束肺之咳嗽者,也会加重症状。还有防暑降温的外用药风油精,许多单位都将它当成防暑降温用品发给职工。可您知道吗,有些风油精中含有水杨酸甲酯,可引起与正红花油相似的中毒症状;风油精还可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多型性红斑、荨麻疹及过敏性损害。因此,在使用风油精时尽量外用,内服要慎重。
总之,当您在用中成药时,也要慎重,一旦出现皮疹、皮肤瘙痒或头昏、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处理。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
中、西药同用就是“中西医结合”吗?
中西医结合就是既吃中药又吃西药,这无疑是对中西医结合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对疾病的治疗,犹如一个工程,需要全面的调理、治疗才是周全的。
中医治病有中医的诊断治疗模式,与西医完全不同,它包括了药物治疗、饮食起居、体育锻炼、精神情绪的管理等各个方面。中西医结合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事业,但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中药加西药是不正确的。
如果中医对一种病的西医治疗原理和方法不甚了解,对病人使用的西药的作用与副作用知之不多,那么他在处方开药时,就不会去考虑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的后果。反之亦然。如此可以想见,这样的“中西医结合”是不科学的。
既然不能简单地把中药和西药联用界定为中西医结合,那么是不是说中药和西药就不能“结合”呢?
中药和西药能不能一起服用的问题,应该说大多数是可以的。有些制剂本身就含有中药和西药两种成分,如:大黄与苏打配伍,制成复方制剂大黄苏打片,对健胃、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有协同作用;大黄与碳酸配伍,制成大黄镁散,既用于小儿腹泻、消化不良,又可治肠炎、痢疾,而且经临床证明:两药同用作用增强,分开单用则疗效差。某些中成药与西药同用还可增强疗效,如:中成药急肝宁(含大黄等中药)与西药654-2合用,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不论治愈率和治愈天数,都较一般保肝治疗为优。
然而,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中药都是能和西药同用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改变药物性质的配伍如含有多量黄酮类成分的中成药与含铝、镁、钙成分的西药合用,可生成金属络合物而改变其性质和作用;再如含山楂、海螵蛸、鹿角霜、龟板、鳖甲、穿山甲、珍珠母、龙骨、牡蛎等的中成药,因为都含有较多的钙,而钙离子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形成难以吸收的络合物,改变了药物性质,降低了后者的抗菌效率,因而不能同服。
降低疗效的药物配伍如中药胃宁片除内含海螵蛸、白及等外,还含有莨菪浸膏,后者能松弛胃肠平滑肌,并能延长胃排空时间,如与红霉素同服,由于胃排空减慢,红霉素在胃中的停留时间延长,而影响其在肠道的吸收,使疗效降低。再如:麻杏止咳片(糖浆)也不宜与降压西药同用,因为前者所含的麻黄碱能减弱降压药的降压作用。
增加副作用的配伍如含有机酸成分的山楂丸、五味子糖浆等不宜与磺胺类同服,它们可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血尿、尿闭等。
再如:含朱砂的安神药朱砂安神丸、安神补心丸等,不能与西药中的溴化物(如巴氏合剂、三溴合剂、10%溴化钾溶液)及碘化物(如碘化钾合剂、复方碘溶液)等合用。因为朱砂成分是硫化汞,而硫化汞在胃肠道遇到溴和碘后,硫可被溴或碘置换生成溴化汞或碘化汞,而这两种新物质有很强的刺激性,能使胃肠道出血,从而导致严重的药源性肠炎。此外,中成药咳喘片内含麻黄,其主要活性成分麻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增加,与西药地高辛同用,则可引起心律失常。这些都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上述三点提醒人们,在中药与西药同用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忘记征询一下医师的意见。
中药煎煮前用水洗一下好吗?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担心中药“不干净”,煎药前总要像“洗菜”那样把中药洗一遍。其实,煎药前是不能用水洗的。
为何强调中药在煎前不能用水洗,其目的在于以下几点:
防止失去辅料的作用:有些药材在炮制时加蜜、酒、胆汁、鳖血、朱砂等,如果用水洗,必然要失去部分辅料的作用,像蜜炙麻黄、酒制大黄、醋制香附、朱砂拌茯神、砂仁拌熟地黄等就是这样。
防止药物遇水膨胀成胶使药锅糊底:中药车前子、白及等遇水后会立即膨胀或渗出黏液,在煎煮时很容易黏合其他药材,沉在锅底使药煎焦。烧焦的药物炭化,有效成分消失,同时也会改变药物原来的性味。
防止水溶性成分丢失:不少中药成分中含有易溶于水的糖苷类,例如杏仁中含的氰苷,水溶解度很大,在自身酶的作用下极易水解。因此,经水洗后,将会失去一部分有效成分。
防止粉末类药物流失:中药中有不少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需要捣碎,如杏仁、桃仁、莱菔子、煅牡蛎、煅龙骨、滑石粉等,如果水洗,都会使这些药物流失。
中药在采集、加工、炮制和贮藏中,都有相应的药品质量规范化要求,不必担心中药饮片的卫生问题,故煎药前请不要用水洗。若发现抓回来的中药中有霉变、虫蛀等质量问题,千万不要认为洗干净了就可以煎服,而应该及时向药房退货,必要时向药监部门报告。
煎焦的中药还可以服吗?
有的人不小心,把头煎药煎焦了,于是二煎时多加些水,以为可以把头煎的药量熬出来。煎焦的药倒出汁来照样喝,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煎焦的中药有效成分发生了改变,甚至还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不能服用。
例如:解表药中的紫苏、荆芥、薄荷以及理气药中的橘皮等,都含水量有挥发油,它是产生发汗解表及理气作用的主要成分。药煎焦后,其有效成分全部挥发,发汗解表及理气作用也就随之消失。清热药中的黄连、理气活血药中的延胡索、驱虫药中的槟榔等,都有生物碱,煎焦之后,生物碱会因此遭到破坏而失去治疗作用。补益药中的党参、黄芪等含有糖、酶、氨基酸等成分,煎焦之后亦遭破坏,也就失去了补益作用。
有的中药煎焦后,不仅原来的药效丧失,而且药物性能也完全改变。
如生用荆芥是解表的,煎焦后就变成荆芥炭,失去解表功能。而蒲黄生用是活血药,煎焦后就成了蒲黄炭,则变为止血药了。大黄中所含的蒽醌苷可以致泻,若煎焦则完全被破坏,泻下作用消失,而且功效改变为活血止血了。
煎焦后的中药还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焦油和苯并(а)芘等物质,已证实它们均有致癌作用。可见,煎焦的中药不能再服,需另煎一剂,而且在煎药前,要把煎药器皿重新刷洗干净,以免有焦质物留下。
中药汤剂为何不宜过夜服用?
有的人煎煮中药,喜欢把药液分成几次服,当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从卫生角度来看,这样做是不好的。
中药里含有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和各种酶、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4~6小时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毓,淀粉、糖类营养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以后对人体健康显然是不利的。
当然,如果是当天下午煎的药汁,有一半必须在次日上午服用,也应待凉后放入冰箱中冷藏,次日再加温服用,以防药液变质。
中药沉淀物是喝还是弃?
煎好的中药汤剂放温服用,碗底常有泥糊状的沉淀物。这些中药沉淀物到底是喝掉还是倒掉不要,人们的看法多有不同。有的人每次喝药喝到碗底时,总嫌剩下的药太苦,把泥沙样的沉淀物倒掉。而有些人正好相反,不管药有多苦,都喝得干干净净的。在这一部分人眼里,碗底的药那是这碗药的精髓,倒掉太可惜了。还有不少人则拿不定主意,喝了怕有害,扔了又觉得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