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用药有问必答
48489800000018

第18章 帮你走出家庭用药误区(10)

营养不良者因肝内谷胱甘肽贮存不足,应用本品时较易引起肝损害,故以不用为宜。

在过量用药后,即使无任何症状,无论成人或儿童均应尽早用乙酰半胱氨酸解毒治疗,以减轻肝脏损害(过量用药后头8小时内使用最有效)。

小儿发热就必须应用抗生素吗?

小儿大脑发育不够成熟,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不够完善,内外环境稍有变化,就容易出现发热。小儿发热时,如果体温超过40.5℃以上,可以引起脑神经细胞的坏死,需要及时采取解热降温的措施。如果体温在39℃以下时,首先要弄清发热的原因,若由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引起发热,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各种抗生素;如果是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或身体受伤、组织破坏过多、出血、脱水、代谢异常、过敏或中暑等引起的发热,则不需要用抗生素。

所有的抗生素是用来抑制或杀灭病菌的药物,在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如果用药不当或大量滥用,不仅增加产生耐药菌株的机会,甚至也可能对人体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对抗生素的应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如红霉素能通过抑制蛋白形成中肽链的延长而抑制蛋白质合成,迅速发挥抑菌作用。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效果较好,尤其对抗青霉素和四环素的葡萄球菌有效。

虽然它毒性较小,常见者为局部刺激症状。但口服时可见恶心、呕吐、上腹疼痛及腹泻等;静注或静滴时常可发生静脉炎。链霉素对结核杆菌有强大的制菌作用,对肠杆菌、痢疾杆菌、鼠疫杆菌、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肺炎杆菌等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但用药期间有恶心、耳鸣、听力减退、面部及指端麻木等不良反应,小儿长期滥用还可导致不可逆性的耳聋。它所导致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虽较青霉素低,但抢救困难,病死率高,须警惕使用。

总之,小儿发热时如果滥用抗生素,不仅起不到好作用,而且会对肝、肾、血液、神经系统等有轻重不等的损伤,并且使某些细菌产生耐药性。

还有的因使用抗生素针对性不强,把一些本来对身体无害的细菌杀死了,而对一些致病性强的细菌却不起作用。所以,提醒孩子的家长应认识到,抗生素有很多副作用,而且用久了可以产生耐药性,因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地应用。

为何说激素退热后患无穷?

泼尼松、地塞米松都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激素。激素抗炎是通过降低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反应性,促使炎症部位的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渗出、充血、肿胀减轻等,来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感染部位的红肿热痛和全身的发热反应。可以这样说,激素既没有杀菌毒作用,也没有抑制菌毒的作用。

近些年来,许多医生似乎找到了窍门,当病人发热不退的时候,给用上点激素,体温立马就会降下来;特别是某些个体诊所的医生,几乎每个发热的孩子都要用地塞米松之类点滴,孩子立刻降温,显示疗效显著。这种用激素退热的办法,也流传到社会家庭,实际上危害是极大的。主要表现在:

1.降低小儿免疫功能发热可能是很多种疾病伴随的症状,是人体抵御疾病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用激素降低体温的同时,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给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以可乘之机,致使病情恶化或诱发体内组织器官的感染,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2.对消化道带来恶性刺激激素类药物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胃黏液分泌减少,从而导致恶心、呕吐、反酸、食欲不振等。且可造成小儿蛋白质同化代谢减弱,会使小儿娇嫩的胃肠道黏膜发生炎症甚至溃疡。

3.导致虚脱由于激素退热作用显著,患儿体温骤然下降,常常伴有大汗淋漓甚至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闷、气短、昏厥等虚脱现象,若防护不当,极易引发意外事故。

4.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经常或大量使用激素,会使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并引起骨质疏松,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这里有必要指出,急性感染性疾病合并高热使用激素来退热肯定弊多利少。处理高热急诊的正确方法是,让孩子卧床休息,鼓励患儿摄入易消化的食物,多饮凉开水。在积极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合理选用退热药,配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就可在短时内将高热控制住。

小儿腹泻就一定要用抗生素吗?

孩子腹泻就用抗菌药物,这是大多数家长的一贯做法,其实,这并不好,有时可引起不良后果。

儿童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特别是秋、冬季儿童腹泻,孩子便出的是稀水样便,没有脓血、黏液,几乎都是病毒引起。有一部分儿童腹泻是产毒性细菌释放出的毒素引起的,并不是细菌直接致腹泻;还有一部分腹泻是非感染性腹泻,如结肠炎、多发性肠息肉等引起的腹泻。由病毒、细菌毒素引起的小儿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占小儿腹泻的70%以上。也就是说,只有30%感染性腹泻需要应用抗菌药物,这30%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痢疾杆菌、沙门菌及阿米巴原虫等引起。

譬如:小儿秋季腹泻时,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服痢特灵,这就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痢特灵即呋喃唑酮,主要用来治疗由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细菌性肠炎等疾病。由此,人们也常常从字面上认为痢特灵是治疗痢疾、腹泻的灵丹妙药。其实,秋季腹泻多数是病毒引起的,用治疗细菌性腹泻的痢特灵不但起不到预期治疗效果,而且由于痢特灵的副作用较大,还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由此看来,孩子腹泻应带去看医生,而不应该自作主张乱服抗菌药物。

服鱼肝油也会引起中毒吗?

鱼肝油一般用来治疗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缺乏症。常用于防治小儿佝偻病(软骨病)。

鱼肝油既是营养品又是治病的药品,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其中维生素A的含量是维生素D的10倍。人体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极微,一般情况下,从食物中摄取的维生素A已足够生理的需要,只有在人体的吸收和利用功能发生了障碍时,如肝炎、胰腺炎、腹泻等,或者在长期发热、怀孕、哺乳时由于维生素A的需要量增加,才会出现维生素A缺乏症。目前,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营养不断丰富,维生素A缺乏症已较少见。

然而,有些家长误认为鱼肝油是一种滋补品,长期地大量地给自己的小孩服;另外,在治疗佝偻病的过程中,长期超量服用浓缩鱼肝油滴丸,在维生素D达到治疗量时,维生素A已远远超过了需要量。这样,就往往会产生维生素A的蓄积中毒,影响小儿的健康和发育。

维生素A的中毒往往以1~2岁的小孩为多见。常见的症状有毛发脱落,皮肤干燥,奇痒,食欲不振,脂溢性皮炎,容易激动,口角破裂,肝脾肿大,上肢和小腿等处新骨增生,以及头围增大,颅压增高等现象。维生素D过量也会引起中毒,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钙过量,肾功能减退等。

因此,鱼肝油一定要合理服用,绝不能作为补品长期服用,婴儿作为预防佝偻病服用浓缩鱼肝油滴丸时,也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到1岁左右,添加了一定的辅助食品,又有机会晒太阳,就不便再服了。

给宝宝补锌有必要吗?

从治疗原则讲,缺锌的孩子才需要锌制剂。

怎样诊断孩子缺锌?第一,是从孩子的表现上看,缺锌的孩子有味觉不良、食欲减退、异食癖、复发性口腔溃疡、皮炎、生长发育迟缓、性成熟障碍及免疫功能低下等。但单纯依据临床表现判断孩子缺锌是比较困难的,必需体验儿童体内锌的水平。第二,是检测孩子体内锌水平,一般是检测孩子头发中锌含量和血液中锌含量,以检测发锌为多。

确诊儿童缺锌并不是那么简单,即使“发锌”和“血锌”真能反映儿童体内锌水平,可是一般医院又都有没有开展这一检查项目,它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因此,大多数儿童也就难于做到此项检测了。

究竟哪些孩子可以用锌制剂或补充锌食品呢?

锌摄入不足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孕妇的需要量较非孕妇增高,非孕妇每天15毫克,孕妇每天增加到20毫克,哺乳期增加到25毫克。目的是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不致发生畸形;让胎儿在孕末期获得足够的锌贮备。据研究,孕妇食谱中应适当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比例,平均每日应食入250克猪、牛肉或羊肉等食品,即可维持正常血锌水平。

早产的孩子。凡不到37周即出生的早产儿容易发生缺锌,一是丧失了孕末期(尤其是最后一个月)从母体大量获取可贮备锌、铁等微量元素的时机,体内先天贮备量不能满足生长发育所需,出生后缺锌症状出现得早;二是早产儿生长发育比足月儿要快一些,所需锌相对多些。故早产儿缺锌应重点防治。

非母乳喂养的孩子。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锌等微量元素在内。而非母乳喂养的婴儿则较易发生缺锌。

以植物性食品为主食的孩子。含锌量丰富的食品是动物性食品,如瘦肉、鱼、家禽等,而谷物类食品含锌量少,且吸收率低。黄豆虽然含锌较多,但豆类锌的吸收率仅为1.4%。

患有影响锌吸收、代谢等疾病的孩子。如慢性腹泻、钩虫病等肠道寄生虫病,乙醇中毒,异食癖等都可引起缺锌。

盲目补铁的孩子。对不缺铁的孩子盲目使用铁剂或吃高铁膳食,体内铁含量升高,则会抑制肠道对锌的吸收。

上述儿童的补锌主要是补充含锌多的食品如瘦肉、动物内脏、蛋黄等。如果常给这类食物,还给锌制剂,孩子症状依旧,这就不可一味地应用锌制剂,而应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儿童长期摄入锌有害无益,锌过量可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症状,过量的锌反而可致脏器损伤。

孩子外伤后必须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吗?

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外伤是常有的事。有相当多的医生遇到孩子外伤时,不管伤势和污染情况如何,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过自动免疫,一律按照常规给孩子注射一针破伤风抗毒素(TAT);也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受伤时,非要医生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不可。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我国从1984年开始对儿童进行全面的计划免疫,1990年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城市和农村两个85%的指标,也就是说,城镇儿童绝大多数在1岁半时,对破伤风已进行了4次“百白破”预防注射,完成了全程免疫,已获得了良好的免疫力。如已接受过四次以上完整的破伤风预防注射,在5~10年内仍有效;如超过5~10年或伤口很深又没有妥善处理者,应考虑追加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外。伤口状况不好者需另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但应注意过敏体质。

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异体蛋白质,使用后极易产生变态反应,时有因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而引起死亡的报道。因此,已接种了“百白破”预防疫苗的儿童受伤后,一般只需要注射0.5毫升破伤风类毒素,在3~7天内即可产生强有力的免疫抗体,不应该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只有那些未经过破伤风类毒素全程免疫而有发生破伤风危险的儿童,才有必要采用破伤风抗毒素进行预防注射。

因此,当您的孩子发生外伤后,去医院看病时,应带上孩子的预防接种卡,以供医生参考。其实,孩子如只是轻微的外伤,可先进行简单的家庭护理,以防感染。首先,用冷开水或碘酒清洗伤口,然后用创可贴或消毒纱布包扎,也可擦些红药水。重要的是应避免伤口接触水,以免发炎。

但若有异物进入皮肤或有伤口化脓等症状,应立即送医院外科处理,以免发生意外。

紫药水也不能随便用?

甲紫溶液,即1%龙胆紫溶液,习称“紫药水”,为家庭常备的消毒防腐剂。紫药水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及收敛作用,被广泛用于面疮、鹅口疮、化脓性皮肤病、烧伤、烫伤面、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及皮肤念珠菌病;1%的溶液还可用于阴道真菌感染,而且还常被用于黏膜消毒与口腔溃疡等病的治疗。过去认为紫药水毒性低,滥用现象较为普遍,其实,紫药水使用不当也有副作用,特别对婴幼儿更具有毒性。

紫药水的副作用在婴幼儿身上全身反应主要是烦躁不安、拒乳、哭闹、夜寐不宁,甚至出现流涎、咳嗽、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现象。局部反应可见涂药周围皮肤潮红、疱疹、瘙痒;涂于口腔可见牙床、舌、咽、口腔黏膜潮红溃烂,或出现灰白色斑块等。主要由于外用的紫药水浓度过高,对皮肤黏膜的刺激较强;或涂抹面积过大、涂抹次数过多等。

宝宝面部皮肤破损或口角黏膜溃疡时使用龙胆紫,会在孩子的面唇部留下深色印疤,既影响美观,又可能给孩子日后的身心健康带来隐患,故使用时应慎之又慎。此外,孩子体表的化脓伤口也不能涂抹龙胆紫,否则,不但影响和拖延伤口的愈合,而且,由于涂抹龙胆紫后,伤口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痂皮。阻碍脓液排出,使痂皮下的脓液向深处发展、扩散、很容易加重感染。因此,化脓伤口莫涂龙胆紫,外伤伤口较深较重亦不宜涂抹紫药水。

近年得知,英国有学者经过20年的实验证实,龙胆紫为潜在的致癌物。英国卫生部曾建议:“不能在口腔黏膜或皮肤创面上使用龙胆紫,应只限于未破损的局部皮肤上使用。”因此,在给小儿使用紫药水时浓度仅限于0.5%~1%,每天1~3次;用药局限在病灶周围,连续用药时间应限制在3天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