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词最早来源是希腊语philosophia,意思是热爱智慧,哲学一开始就与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哲学”这一名称最早是日本的思想启蒙家西周在翻译西方“philosophy”一词时的表述,直到1896年前后才由维新派的康有为等人从日本将这一译称带到中国。从此“哲学”一词逐渐取代了之前的“玄学”、“形而上学”等不准确的表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通俗用语。
一、中国哲学的三阶段
虽然“哲学”这一名称在清代末期才在中国正式使用,但是哲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发展着,并且一直是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朵最美的花朵,散发出馥郁的清香。任继愈先生在《中国哲学的未来》一文中将中国哲学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导源期。导源时期是指先秦时期,哲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是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孟、老、庄等。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人类的责任、人类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主要是探讨了人和天的关系以及人性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奠定期。主要是指秦汉时期。由分裂的春秋战国时期统一为一个完整的国家——秦。哲学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有所变化,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问题是如何能把国家治理好。这一时期虽然各种思想都有所发展,甚至还有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也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但最受人们重视的则是儒家学说。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针对汉武帝提出的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跟人是一个整体,人所做的一切事情上天都会有所回应,阴阳五行是基于天人感应说法而构建的一套思想框架体系。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社会上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一做法是当时现实情况的需要,用阴阳五行学说可以解答当时的一些问题,如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如何建立规范的封建文化礼仪制度等。董仲舒建立的一套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和长远的影响。这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哲学”,也是人们所广泛认可的哲学。
第三阶段是成熟期。从汉代到明代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这一时期,《四书》成为主要的哲学读本。在《大学》中强调了三个教育的主要原则,一是明德,即提高自身修养,二是新民,即用教育感化他人,三是止于至善,即完善个人人格,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到了宋代,又将《大学》中的思想概括为“忠”和“孝”两个方面,这两个观念在中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可谓家喻户晓。宋代继经学发展衰微之后又出现了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朱熹,他们提出的观点是对人性的一次束缚,从此之后,中国哲学停滞在理学阶段,不再向前发展。直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进,才打破了中国哲学固有的沉闷气氛,为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做了准备。
二、西方哲学发展概况
1、古希腊哲学家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西方哲学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公元前6~5世纪,那时的哲学被称为古希腊哲学。
一般研究者认为,西方哲学始于米利都的泰勒斯,他主要活跃于公元前585年前后,泰勒斯是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他还认为万物有灵,他说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而又正是灵魂才使一切生机盎然。
到了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开始将研究对象转移到人自身身上。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主张世界上有客观真理,认识事物是可能的。他用论辩诘难的方法探求万事万物的发展演变,这种方法是辩证法最早的起源。
公元前4世纪时,古希腊哲学开始进入系统化时期,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创造的理念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哲学的基础上,既注重理念,又很重视经验事实,亚里士多德第一次使西方哲学得到了系统化。
2、中世纪哲学
公元5~15世纪的哲学,被称为中世纪哲学。在西欧漫长的中世纪封建社会时期,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统治者,支配着中世纪的世俗权力和人们的精神生活。因而神与人、天国与世俗的关系就成了这一时期最主要的问题。
早期中世纪哲学的代表人物是波爱修和爱留根纳。希腊哲学逐渐衰微,宗教哲学,尤其是基督教哲学在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
11~14世纪中期的中世纪哲学,经院哲学开始发展壮大,基督教的势力日益强大,基督教思想成为经院哲学的统治思想。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和罗瑟琳。
到了14~15世纪,由于封建教会的衰败和人们对其本质认识的日益清晰,经院哲学日趋没落。个人自由的思想开始抬头。
3、近代哲学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15世纪中期到19世纪40年代的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诺莎、洛克以及德国的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人,马克思正是从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出发,提出了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使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近代哲学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开始了自我觉醒,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发现了人自身。这一时期,自然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2)中期近代哲学
17~18世纪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中期,这一时期,形而上学宇宙观占了统治地位,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哲学派别。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和休谟等,唯理论的代表人物为笛卡儿、斯宾诺莎。
(3)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以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为开始,近代哲学进入了它的晚期。康德用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体系。黑格尔自觉运用辩证法,创立了一套自己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既是绝对精神,又是对立的统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费尔巴哈以灵魂与肉体相统一的人为出发点,建立了形而上学形态的“人本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就,近代哲学已经走到了尽头,时代正在召唤一种新的哲学出现,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的到来。
4、现代哲学发展概况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19世纪40年代到现在的现代哲学,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人们对自然、人、宇宙的重新认识,许多新的哲学流派应运而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继承,有扬弃,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同时其他哲学流派也开始出现和发展,如实证主义、唯意志论、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这些新产生的哲学流派被总称为现代西方哲学。
三、中西方哲学的不同特点
通过对比中西方的哲学,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西方哲学除唯物辩证法外,几乎都是不实用的,也就是说没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中国的哲学则不同,它从一开始产生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一直在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应用到我们文化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就应用到中医、武术、书法、美术、音乐、舞蹈以及中国人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些都是西方哲学所不具备的。
王国维曾经说过:“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之下,我们越来越感到地球像一个村庄,日益发现全球化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张世英在《哲学之美: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中指出:
继承和发扬老庄哲学,借鉴西方后现代艺术所蕴涵的生活哲理,似乎是我们提高人生境界、追求哲学之美的一条可行之道。
中西方哲学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精神的不同特点,衣俊卿先生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一文中指出:
西方理性文化精神的优点是强调人对自然的科学认识和技术把握;突出个体的价值和人的文化创造性,这推动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而其弱点在于忽略了对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强调和对群体价值的弘扬。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点,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凝聚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地强调经验,而不是理性;更注重群体的利益,而不是个体的价值,这往往容易导致用群体价值来压抑个性,抑制创新的倾向。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过分重视经验,而忽略了对理性的思考,这就使中国的哲学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不可能出现新的思想,直到五四运动后,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想和哲学流派才相继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思想的再一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