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48493200000020

第20章 用心呵护学生——联系(2)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脍炙人口的经典绝句。可见知识原本就没有主科副科之分的,可是现实教学现状是从小学就开始了学科歧视现象。小学生都知道所谓主科是数学、语文,其他都是副科;到了中学,情况更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只是家长讲,教师也这样讲,可想而知学生对所谓副科的学习会有多少热情。

究其原因,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带来的中考高考考试指挥棒作祟还是最主要的。在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各级部门和社会评判一个学校教学成绩的好坏,往往是以“今年考上多少学生”为依据。一所学校其他再好,一旦升学率上不去,社会舆论斥责,学生家长唾骂,教师难干,校长难当。这直接导致考什么,就重视什么,也就教什么,于是乎相应的就出现了主科副科之分。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作为主科,把音乐、体育、美术等当做副科对待。

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学校不得不在人力、时间、精力上把主科作为主攻目标,而不考的副科也只能为之让步了,有时甚至于出现经常被“挪用”,靠边“稍息”的现象。只要“应试教育”的机制不改革,副科教学所面临的教师不重视,学生不想学,家长不支持的尴尬局面,也就很难得到彻底的解决。真不知道考试这根指挥棒什么时候能真正指向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也衷心希望学校能够重视副科的发展,“副科”教学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正确对待分数

孩子上学以后,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成绩单都十分敏感。一位母亲说,“第一次接到女儿的成绩单时,心情紧张得难以形容。如今回想起来却有些小题大做了。等待第一份成绩单的到来确实不容易,但是我又偏把它当做了极其重要的大事,更急着想知道孩子的在校表现。我知道我女儿很聪明,但是老师们是否就认可呢?当女儿带着成绩单踏进家门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一把将它抓过来看,女儿的成绩是很不错,评语上写着:‘聪明活泼,但有些好动。’这句评语看起来那么的权威,权威得令人觉得它足以证明我的女儿还是有些失败。”

成绩真的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吗?当然不是!但是许多学校总是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分数高就一好百好,分数低就一差百差。这样做,会把孩子的目光也引向分数,使孩子过度关注自己的分数,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容易使他们忽略生活中其他的乐趣。而人的一生中,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全校排名、年级排名、全班排名、前十名榜、前百名榜……还有的学校竟然排出了“希望榜”和“无希望榜”!对于考分低的学生来说,这些榜单简直让他们无地自容,就好像谁的身上长了癞疤,却非要人家当众脱下衣服展览一样。这样做,除了让可怜的学生们难堪,除了深深地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以外,再没有任何作用。为此而自杀的事例,媒体已经多次报道。同样,对于成绩好的孩子来说,排名对他们也并非什么好事,当时是有些荣耀,但随后而来的便是恐惧、压力,生怕下次考试自己的名次会掉下去。可见,过于看重分数对谁都没有好处。

那么教师应该以怎样的观点来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呢?

一、分数没有错,错的是对待分数的态度

现在一些地方虽然进行了考试改革,但这些改革也没有脱离窠臼。无非是变个花样,反复考到学生满意为止。对于这种操作,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不是十分的欢迎。这么做,也改变不了分数是学生的锁链的现实。

有一位著名的素质教育提倡者,在不断宣扬素质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却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应试教育搞得特别好的学校上学。还有一位到处宣传新课程的人讲到自己的孩子时说,女儿在年级考试中得到第一名,回来却说自己没有当上学习委员。他也愤愤不平地说,为什么让那个考试连前十名都进不了的学生当?下面听讲的人都笑了,他也为自己刚才的牢骚尴尬。

我们应该正视分数,因为要考试就会有分数。但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改变影响分数的人为因素。既然我们不能取消考试,那么学会如何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它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分数观念,未来是充满挑战的,是学习的一种过程,我们的学生真的是太脆弱了,仅靠思想教育,恐怕远远没有行为教育的真切和效果。

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分数,把分数所表现出来的差距和分数所展示的问题都寻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选择。

二、不让学生沦为分数的奴隶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口头禅在一代代学生中不知流传了多久,如今的莘莘学子仍然艰辛地在大大小小的考场里冲锋陷阵,奋斗在保分数、争名次的第一线,拿高分成为一名好学生的典型身份标志。但我们的社会包罗万象,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才。

分数不是唯一的尺子,教师不能以分待人。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同一个人的智商、体质、兴趣、目的、动机、环境、基础、努力等情况有关。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好一些,分数高一些。某中学经过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最烦恼的问题是“成绩差”。绝大部分差生是这样回答的,他们巴不得成绩好起来。一部分中上水平的学生也是这样回答的,他们极希望自己再好些。有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是这样回答的,他们好了还想更好。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全面认识、全面评价学生。过分偏爱成绩好的学生,会使他们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动辄训斥,则会使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学习成绩差、分数低,固然不好,但是并不等于这个学生什么都不好。成绩差不代表智力差,分数低,不等于能力低。恰恰相反,学习成绩低下者中,不乏聪明人,只是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在其他方面有不足和缺陷,有的骄傲自满,有的缺乏礼貌,有的孤僻自私,有的不尊重老师,有的不团结同学,有的体育活动差,有的交际能力低。高分低能,大有人在。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也认为:“为学不限于读书”。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多种能力,让他们全面发展,以适应将来需要面对的社会生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国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认为:“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亦是一事。”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一群生动活泼、各有所长的学生。大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整齐划一,毋宁展个性。”

一个聪明的教师会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而不是削足适履。不论哪个学校,几乎都有这样的情况:各科考试的差生常常是体育竞赛的宠儿;舞台上耀眼的明星,往往是学习中的弱者。因此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各类学生创设走向成功的条件,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培养一技之长,而不是用分数将学生捆住。

将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相联系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具有引导作用,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精神具有开导作用。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性,他们会把教师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的表率作用极其重要。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应努力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要迟到,教师就应该准时出现在课堂上,这样对学生形成一种规范和约束,如果教师做不到,还去强制要求学生,学生就不会听,也不会按教师说的做。

教师应从自我做起,无论一言一行,还是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规范,都要为人师表,促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道德素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成为学生成长过程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起到教育感化学生的作用。

我们来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前不久,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一个学生的作业写的极不认真,字迹潦草,模糊不清,而且极不规范,我在他的作业本上用草书写了“作业一定要认真书写”的批语。谁想等到又一次交作业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学生的作业依然一片凌乱,这让我很生气,立刻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道:“上次你的作业写得乱,我在下面写了评语,可是这次你的作业还是这样乱,现在你把这批语读一遍。”这个学生胆怯地看了看我,说:“老师,您的批语我看了,但有些字我不认识。”我听了他的话,看了看自己随手写的批语,心里对自己说,我在批作业时也不认真,却要求他认真,我是他书写不规范的榜样。因此这次我没再说他什么,只是告诉他作业以后要认真写,他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我在每一个学生的作业批语中都认真写评语,而这个写得很乱的学生的作业也因为我的以身作则而越来越认真了。

上面的事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教师要以身作则,起到真正的模范榜样作用,将学生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联系起来,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而且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多么重要!

教师一下课,就站在门口抽烟,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好处?教育学生不要乱扔垃圾,自己却随手将垃圾扔在路上,学生看到这样的教师会受到什么影响?告诉学生上学不能穿拖鞋,自己却穿着拖鞋来上课,这样的教师又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就会造成反面的影响,导致负面的效果,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教育教学活动肯定也不会有什么成效。

有人做过这样一份对教师上课迟到的调查问卷:

问题设计:你上课时迟到了3分钟,到课堂后你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调查结果:在有效回收的94份问卷中,只有3位教师说,他上课从没有迟到过,并补充道,如果他上课迟到了,他会主动地向学生解释迟到的原因,并向学生道歉。其余教师几乎都一致回答说,会向学生道歉,并解释迟到的原因,然后再上课。一位教师说,教师上课迟到要比学生上课迟到严重得多。因此,他说自己上课从来不敢迟到,因为他一人迟到会耽误许多人的时间。

记者点评:那三位从没有迟到过的教师是令人敬佩的。当教师,就是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上课迟到,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在师生中,这种关系也应该是相互的。从案例中记者对教师的调查情况来看,教师上课迟到的现象也很多。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像上述例子中三位教师一样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引导自己的学生,相信学生也会遵守纪律,做到上课不迟到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