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月,“福特汽车公司”在其工厂安装了世界上第一条全过程链式总装传送带。三个月后,工人们已经能在93分钟内装配一辆汽车。不久,公司的生产专家们又在总装配线的两边安装了移动式的供给线,这些悬空式的辅助传送带,解决了场地部件的拥塞问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汽车流水线生产方式使公司汽车产量直线上升,1912年为8万辆,1913年为19万辆。当1908年T型车问世时,每辆为850美元,而1916年却为350美元。
在对事业的追求上,福特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T型车和流水线的成功,更使他如醉如痴。此时,他提出了自己的毕生愿望:“要以每分钟一辆的速度生产汽车。”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不给他的雇员以喘息的机会,终于在1920年2月7日实现了自己的这一目标。
在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下,“福特汽车公司”为了保证原材料及其汽车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和价格上的保障,于20年代初期至中期建设了规模宏大的鲁日厂。这是一座完全独立的工业城市,它长1.5英里,宽3/4英里,在1100英亩的厂区内有93座建筑物,其中23座大型厂房,有93英里长的铁路线,27英里长的传送带,75000多人在里面工作。里面集中了当时最现代化的设备和具有才华的技术及管理人员。
鲁日厂内几乎集中了当时制造汽车所需要的各类企业。当福特对市场上玻璃的供应和质量不满意时,他在鲁日建了一座玻璃厂,当市场上玻璃的价格为每平方英尺1.5美元时,鲁日玻璃厂的价格仅为20美分。当福特对市场上钢铁公司的供货情况和钢材质量不满意时,他问在鲁日厂内建一座钢铁厂大约需多少钱,当同事告诉他约需3500万美元时,福特果断地说:“那你们还等什么?”很快,在鲁日厂内一座宏伟的钢铁厂耸立而起。只见载着矿石的驳船到达泊位后,矿石很快地运进钢铁厂并送进高炉,第二天铁水就浇入了铸模,当天晚上就变成了发动机。
“福特汽车公司”鲁日厂从创建到不断扩展,规模日渐宏大。1918年建造了小型反潜战舰,1920年生产钢铁,1925年制造拖拉机和汽车发动机。到了1928年,“福特汽车公司”从T型车转产A型车时,它已成为工业史上最令人惊叹的全能厂。整车的生产,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出产仅用4天的时间。
对于这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福特在他的传记中有过精彩的描述:“大量生产方式就像流动不息的河流一样。在正确的时间里涌出原材料的源泉,然后汇成一股股零件的河流;这些河流又以正确的时间汇聚成一条条大零件的大河;当这些以正确的时间流动的各条大河汇聚在河口处时,一辆完全的汽车就诞生了。”
后世的企业思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福特的启示。福特的销售战略及劳工财务管理法规,掀起了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大量生产的产业革命。但是,福特的更具贡献意义的是福特系统的运行即流水线生产方式的运用。
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的《国富论》中曾明确提到劳动分工的问题,用制钉工人为例说明了每人只集中完成一道工序将会如何提高劳动效率:“一天能造出48000根钉子……但是如果他们分散开独自操作每一道工序……他们肯定每人每天造不出20个钉子,或许一天连一个也造不出。”后来,惠特尼、科尔特和利兰对这种劳动分工的必要性也深有体会。而只有福特使之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他让每个人担当不同的工序,由自动流水作业线完成这个任务,而且可以掌握各工序的快慢节奏,相互配合。由此看来,福特主义意味着比通用零件和大批量生产的成功更多的内容;它是对工作场所的改革,工人的能动性比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也正是基于对劳动场所的不断改革,几乎从一开始,福特公司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们就试图通过研究和完善自动流水线来最大限度地扩大再生产。他们先是采用来回移动所需的零件,力图减少工人多余的动作,然后以另外一些方法使工人成为自动流水线的组成部分,终于在劳动生产率和标准化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和提高,使福特T型车的压价销售成为可能。
福特在他的创业过程中又一次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在《亨利·福特和他的汽车公司》一书中,斯华德这样写道:“推动这种生产方式变革的动力是亨利·福特本人。已迈进金钱滚滚事业的福特没有一点大王的架子。从其外表和言谈举止来看,根本不像是一位天生的主宰者。他沉默寡言,土里土气,既不年富力强,也不学识渊博,他所独有的就是敢于独创,大胆创新,又能持之以恒,这正是他成功之所在。”
福特首创的大批量流水生产方法和管理方式,在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种生产方法和管理方式的历史功绩,一方面在于它所提供的大量物质财富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快了汽车文明的形成;另一方面在于它为整个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楷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批量流水作业的生产方式,至今仍被人们称为“福特生产方式”。
5.打破传统樊笼化腐朽为神奇
曾有记者问过皮尔·卡丹是如何越过那些事业发展中的绊脚石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问题。他毫无保留地说:“思维创新!然后为之付出实践,再不断地进行自我怀疑,这就是我成功的秘诀。”的确,从1959年的成衣革命,到皮尔·卡丹先给自己制作的服装印上自己名字的缩写字母,都无不体现着“创新”二字。
在设计女性时装上的成功,并没有让皮尔·卡丹停止创新的步伐。酷爱钻研、敢于创新的他又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时装作为人类点缀世界的装饰物,不应该仅仅为女性所独有;男人也需要装扮自己,忽视了男性,就等于放弃了50%的市场。皮尔·卡丹决心要打破女装一统天下的格局。
在当时的法国时装界,有一种沿袭多年的传统,认为真正的服装设计师只能问鼎女装,设计男装会被人们指责为离经叛道。对于这一点,已在巴黎时装界闯荡多年的皮尔·卡丹当然不会不知道。但是,强烈的创新欲望,促使他大胆地涉足男装领域。不久,他设计的系列男装便问世了。
1959年,皮尔·卡丹又一次在巴黎举办时装展示会。展示的服装既有女装,也有男装。他的这一举动在巴黎时装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业界人士纷纷指责他的这种“离经叛道”。一时间,皮尔·卡丹成为众矢之的,在名誉上和经济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但是,皮尔·卡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不断地反问自己:“男人怎么了?难道男人就不配穿自己喜欢的各种款式的衣服吗?”他继续设计男装,并坚持聘请时装模特做表演,而且规模比以前更大。他坚信:男装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果然,没过几年,皮尔·卡丹便迎来了男装市场的春天。他设计的系列男装很快便占领了法国男装市场的半壁江山。
皮尔·卡丹是一个非常富有创造性的人,他具有独特的商业眼光,加之他的锐意进取精神,不久就打开了时装业的新天地。在法国,时装业本来是一个限制极严、顾客有限的特殊行业。巴黎时装店虽多,但够得上“高级时装”水平的服装企业也只有23家。皮尔·卡丹首先意识到,高级时装只有在群众中开辟市场,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1953年,由于他改变了时装经营的方式,把量体裁衣、个别订做改成小批量生产成衣,并不断地更新款式。这样做,事实证明是非常正确的,给他的服装业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小批量投放市场的时装,既不落套,又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这无异于是给他自己的设计做广告。而喜欢他作品的女子都有可能穿上他设计的长裙,这又打破了服装的阶层局限,可以说是服装业的一次革命。
当皮尔·卡丹第一次展出各式成衣时,人们就像在参加一次真正的葬礼,他被指责为离经叛道。结果,他被雇主联合会除了名。不过,几年以后,当他重返这个组织时,他的地位却大大提高了。
他从大学里直接聘请时装模特儿,使人们更了解他的服装,这一招确保了他的成功。然而,他并没有到此为止,正当他的成就得到同行们一致公认的时候,他却预言高档时装正缓慢地走向死亡。他毅然地抛弃了服装业的明星制,把大批成衣送到各大百货商店去销售。此举又一次招来同行们的怨怒和责备,他们认为皮尔·卡丹这样做是肯定要毁掉时装业的。
时至今日,哪家服装厂不在广泛地销售自己生产的成衣呢?然而在当时,他的做法的确是显得有些离经叛道。皮尔·卡丹承受了同行的攻击,他知道,那是开创和振兴服装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大胆突破、思维创新始终是皮尔·卡丹设计思想的中心。在著名时装设计师中,皮尔·卡丹第一个推出了成衣(1959年),第一个致力于开发服装配饰和香水,并且第一个决定不再参加各种时装发布会(1995年)。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俄罗斯红场、中国长城等地举办自己的时装展览会。接管马克西姆餐厅对于这个极具超前思维的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反常举动,但也许这是他保持平衡的一种方式,就像他成功地在设计者和商人两种身份之间找到了平衡。“我工作得很快,我不需要到夜总会或隐居在小岛上寻找灵感。我就像一台发动机,只要按下电钮就可以工作。”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知道。
从杰出人士皮尔·卡丹在他事业的发展中一次又一次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应有下面的思考:
第一,企业的成败兴衰从长远看就是看它的创新力如何。惟有层出不穷的创新意识,公司方能永葆青春活力。人的创造力是人生存的最重要因素,原因是无论设计多少种训练项目,都不能“穷尽”人将面临的复杂局面。关键是看一个人能否将这种创造力一直保持下去,并能够把握机遇发挥它的威力。
第二,杰出人士的成功奇迹是在创新思维中诞生的,但这种创新思维有时需要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训练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有了这些训练,即使我们不一定会成为杰出人士,也会有不菲的进步。
第三,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管理学教授鲁宾逊和俄勒岗州立大学教育学教授斯特恩,在《公司创造力》书中,将创造力分解成六大要素:凝聚力、自发的行为、非官方行为、意外发现幸运事物的本领、各种不同的激励、公司内的信息交流。习惯思维认为,升职和金钱的奖励会有助于创造力的激发,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然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结论显示:创造力的产生更多依赖于人的“内在动力”。一味求助于物质奖励的做法将促使人奉奖励为目标。人们往往乐于采用最迅速、最有把握、但不一定是最具创造性的方法来获得奖励。人只有受自己内在的激励,即对完成某件事的挑战性和成就感有兴趣,才能持续投入精力,从而激发创造性。
1995—1996年冬春高级女装展示会上,皮尔·卡丹的展示是一场以连衣裙、套裙及帽子为主的演出。近50年的时装艺术生涯,皮尔·卡丹的灵感非但没有枯竭,反而更加炉火纯青、圆熟练达,新意层出不穷,震惊了世界。
创新是当下时髦的话题,唯有创新才能一次又一次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也唯有创新才能一次又一次救企业于水深火热之中。杰出人士因为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它,所以才能在自己事业的发展中多次化腐朽为神奇。
6.独辟蹊径指引光明路
杰出人士之所以能在事业的发展中取得惊人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开始就有与众不同的想法。
杰出人士希尔顿取得的成功就是他敢于独辟蹊径的结果。当时的德克萨斯,由于发现了石油,人们像当年在西部淘金一样,蜂拥而至,扑向石油开采业。惟独希尔顿看准了饭店业,这个行业竞争少,因而给希尔顿带来了滚滚的财富。许多杰出的百万富豪都以十分独特的方式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他们一般喜欢研究经济学与心理学,以免逆势操作。他们的理想职业极少是职业经纪人或是猎头公司所建议的,也几乎无人在就业博览会找到理想的工作。百万富豪们通常都在自己的创业生涯中作过一次正确的决策,他们会选择获利丰富的职业,而这职业也是他们所喜爱的。
再看另一个杰出人士亚弗瑞德·富乐的例子,他是“富勒毛刷”的创始人。他生于贫穷的农村,很难找到工作。他在两年内失去3个工作之后,开始卖毛刷。这时他才知道前面那3个工作都不适合他,他不喜欢那些工作。从此,富勒的人生有了重大的改变。
他适合当推销员。他知道自己将是出色的推销员,一心想在这个行业出人头地。他的表现好极了。接着他决心更上一层楼:创业。
富勒辞去推销员的工作。晚上自己做毛刷,白天拿去卖。营业额逐渐增加,他以月租金11美元租了一个旧仓库。雇了一名助理制作毛刷,自己负责销售,其后更不断扩大,成立富勒毛刷公司,拥有数千名推销员,年收入数百万元。
在事业的发展中看见别人看不到的机会,一条路走不通就试试另一条路,适合自己的才有发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