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中医学理论核心之一,它和阴阳、五行、藏象等构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指导着中医各科防治疾病的实践。
一、什么是经络
那么,经络究竟是什么呢?早在2500年前,中医第一巨著——《黄帝内经》,有一个贯穿全书的重要概念,那就是经络。古人发现,人体有十二条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为经脉;在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支,这些分支就是络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而“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是对经络系统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说明经络系统是人体脏腑器官之间的联络系统,是传递信息、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网络。经脉就如同高速公路,而络脉就如同其他公路、主干道、大街小巷等。《黄帝内经》说:“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马王堆《帛书·脉法》指出:“用砭启脉必如式,痈肿有脓”,这个“启”字为开启之意,现代用语有发现之意。“脉”指的是经脉,经脉的发现和运用与砭石疗法的实践是分不开的。这就是说,施砭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现了经脉。王雪苔教授通过对古代文献研究、考证;甚至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来加以推测,归纳出古人发现经络的五种可能性:从症状的联系上发现经络;从内脏疾病同躯体外部反应点的联系上发现经络;从孔穴的作用上发现经络;从针刺的感应上发现经络;从练内功当中发现经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八条“别道奇行”的经脉即“奇经八脉”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因此,王雪苔教授认为“经络具有营养、卫护、传输等三大职能”(详见“雪苔针论”)。《黄帝内经》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这说明心能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主要是通过使道——经络把信息传递至全身,从而及时、准确地由心神对有关的生命活动加以调整、协调,使人体能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保证生命活动稳定而又有序地进行。在该论中黄帝问岐伯“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而十二脏相使,就是指五脏六腑相互联系、互为使用。因为只有通过使道联络,它们才可能在生理上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经络就是使道。
近年来,张维波博士已用大量实验证明“经络是低流阻的组织液通道”(《什么是经络》张维波);考虑到“组织液”一般老百姓比较陌生,而组织液主要成分是水,组织液的通道就是水的通道,张博士干脆把该书第二版更名为《经络是水的通道》,目的是普及经络知识。无独有偶,山东的高树中教授在他的《一针疗法》中把经络比作“飞机的航线”,真是太形象了!飞机的每个航班都有规定的空中交通线,简称航线,飞机的航线不仅确定了飞机飞行的具体方向、起止点和经停点,而且还根据空中交通管制的需要,规定了航线的宽度和飞行高度,以维护空中交通秩序,保证飞行安全。但当飞机过后,还是一片天空,我们根本看不见什么航线。经络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经络感传、循经皮丘带、循经疼痛等经络现象表明其存在,但却不能用解剖刀和显微镜找到经络实体。
中医学以经络学说作为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这是通过若干年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的。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核心之一。它指导临床各科以及中药应用,特别是针灸学。为什么对针灸学更加侧重呢?因为十四经循行路线上都分布独自的“腧穴”。经、穴、病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哪一经有病就用哪一经腧穴治疗,哪一经腧穴就治疗哪条经的病症(也可用于诊断学)。经过反复实践,在临床应用后有实用价值,故而形成一种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黄帝内经》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医学没传入之前,没有人对经络的存在有过疑义,但是我们的祖先对于经络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么经络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何利用经络治疗疾病?这都是待解之谜。
二、十二经脉——人体中的十二条河流
人体之所以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有机体,是因为人体的各部组织、器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医学认为,担负这种联系的是经络系统。而经络既是能把气血运送到周身的“荣养”系统,同时还是联系人体上下左右、里外的“反应”系统,或者叫“信息”系统。古人经常通过模拟,“上则观象于天,下则察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去推演各种具体事物。在古代中国有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等十二条河流,称为十二经水。中医学用以比喻人体的十二经脉气血运行,尤水之在地。《灵枢·经水篇》说十二经水“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十二经水联络九州八方,十二经脉则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十二经水可以灌溉大地,滋润万物;十二经脉则能流行气血、涵养脏腑、四肢百骸了;十二经水必须通畅,则水不为患;十二经脉气血流行顺畅,则百病不生。(详见毛以林《步入中医之门2》)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经络系统中的经别、奇经和络脉都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彼此互相配合发挥作用。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是各条经脉的分布部位都有一定的规律;每条经脉都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两个部分;每条经脉隶属于一个内脏,在脏与腑之间有表(腑)、里(脏)相互属、络的关系;每条经脉在经气发生病理变化时都有其特殊的证候群表;各条经脉在体表都有腧穴的分布。十二经脉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处理各种疾病,调整机体虚实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医学中的整体观点和辨证施治的方法,就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紧密结合而形成的。
1.手太阴肺经
循行路线: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至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拇指的末端(少商)。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气血有了异常变化所表现的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物模糊。并且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证,多见肩背酸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口鼻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酸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本经腧穴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疼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寅时肺经当令。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
2.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路线: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髎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经上臂外臑髃侧前边(手五里、臂),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颈部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夹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本经气血异常变动所表现的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如果本经气盛有余,在经脉所过的地方可以出现发热和肿胀;如果本经气虚不足,则会出现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本经所属腧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卯时大肠经当令。卯时是指早晨5点到7点。
3.足阳明胃经
循行路线: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于鼻根中,向两旁交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髎入上齿槽中(巨),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腹部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向下,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进入膝髌中(犊鼻),沿胫经络养生保健操10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足部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趾趾缝,出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本经气血异常变化所表现的病症:溲溲战抖发冷,喜欢伸懒腰,打呵欠,颜面暗黑。病发时,讨厌别人和火光,听到木器声音就惊慌,心跳加剧,喜欢独处,遮蔽窗户而睡。严重的则可能站到高处唱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响,腹部胀满。并且还可以有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气盛有余,则见身体前面发热,消化强而容易饥饿,小便颜色黄。气虚不足则身体前面发冷、寒战,胃部寒冷而感到胀满。
本经腧穴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躁狂,疟病、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疮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沿着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运用。
辰时胃经当令。辰时是指早晨7点到9点。
4.足太阴脾经
循行路线:从趾末端开始(隐白),沿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本经气血异常变化所表现的病症: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大便或矢气后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腧穴主治有关“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利,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勉强站立,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趾不能运用。
巳时脾经当令。巳时是指上午9点到11点。
5.手少阴心经
循行路线: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脏的系带,下过膈肌,络小肠。上行支脉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夹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外行主从心系(即心与它脏相联系的系带)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手太阴,手厥阴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手太阳小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