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钟会的亲信并不是个个铁了心要反叛。当时,全国百姓经历了六七十年分裂混战的苦难,谁不想全国统一,过两天安稳日子?在外打仗的将士也想国家安定。对于钟会的割据野心,很多将士很有顾虑,犹豫不定。
蜀国的降将姜维却一心盼望着魏国内乱,这时候乘机从中挑动钟会的野心。他向钟会献计,叫他假说刚刚去世的郭太后有遗诏,要他征讨司马昭,那样就有了谋反的正当借口。
咸熙三年(公元266年)的元宵节晚上,钟会依姜维的计策,在蜀国朝堂上布置了一个哀悼郭太后的仪式,召来百官将士,参加志哀。
仪式刚完,钟会站起来,突然宣布说:
“相国司马昭弑主篡权(指司马昭杀曹髦那件事),颠覆魏室,已经去世的郭太后有遗诏,命令我们起兵讨奸!这项行动是在拯救魏国,谁要是不听,马上斩首!”
听了这个“遗诏”,文武百官没有准备,如同头顶上响了一记炸雷,被震得目瞪口呆,愣愣地看着钟会。
钟会早已布置好他的亲信士兵把守住宫门,不放任何人出入。他自己拔出宝剑,在荧荧烛光里,宝剑闪着寒光。看这样子,他是要以武力杀气腾腾地胁迫众人服从。
朝堂上鸦雀无声,一片死寂。一般的部下谁敢抗拒?他们纷纷表示服从钟大将的威令。
就在这有关生死的时刻,有几个人硬挺挺地站出来,面向钟会大声说:
“蜀地刚刚被我们收复,老百姓正要喘口气,朝廷正要全力统一天下。钟将军如今又突然说要发兵讨奸,敢问这真是太后的诏令吗?如果不是,这样大动兵戈,等于把人们推入水火之中,实在不合天理人心。我们不敢从命!”
众人又被这几句不怕死的话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发现说话的人是相国左司马夏候、骑士曹属朱抚和郎中羊琇,他们在钟会面前面不改色,直直地站着。
钟会首先是猛吃一惊,接着是被三个人的话问得张口结舌,再接着是气得瞪圆了两眼。他真想用手中的宝剑把三个吃了熊心豹胆的人杀了,但转念一想,他们既然敢站出来说话,那肯定是豁出性命了。看他们那慷慨激昂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难免会影响众人。杀了他们闹不好会犯了众怒,不好收拾局面。想到这里,他鼻子里“哼”了一声,作出一本正经的神情,对三个人说:
“你们讲得好!我钟会也不想再让将士们吃苦受累,再让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可这里有郭太后的遗诏,要我们为国除害。太后诏命,你们敢不服从吗?嗯?”
这一套软硬兼施的言辞说完,也不见他拿出什么“遗诏”。接着,他沉下脸,对三人道:
“你们胆敢违抗太后诏命,我只好按法令治你们罪。不过,给你们一天时间好好想想,想通了我就放了你们。”
三个人不理他这一套,以沉默表示抗议。几个如狼似虎的士兵过来,不由分说把他们押下去,关在一间黑屋子里。当时城门、宫门都关得严严的,由士兵把守。凡是不服从命令的人都分散在几间屋子里禁闭。
钟会手下有一位护军,名叫胡烈,他因赞成夏候和等人的主张,不愿意参加叛乱,也被关起来。趁亲兵给被关押的人送饭时,他偷偷塞给那人一方手绢,叮嘱他赶快送给在城外驻军的儿子。
胡烈的儿子胡渊,小名叫鹞鸱,只有十八岁,是个精明剽悍的小军官。他接到父亲密信,知道情况十分紧急,就照父亲的嘱咐,马上向将士们说:“钟会想叛乱,已经挖下大坑,要杀绝不从的兵将。”又说:“司马相国已经带三十万大军来征讨钟会了。”
一听这消息,全军立刻大乱。胡渊带领本部人马,率先呐喊着杀奔宫中,其他各队士兵也叫嚷着冲出,直奔宫城。
钟会正在谋划怎样对付不屈从的官兵,听到外面有动静,赶紧跑出屋子。眼前火光冲天,耳边马嘶人吼,显然事情不好。他气急败坏地命令亲信把关禁闭的文武官员都杀掉。同时又指挥士兵用柱子顶住宫门。
他与姜维领兵冲到院外,寻找退路。宫外的乱兵见门攻不破,纷纷搬来云梯登城,点火烧房,往墙里放箭。一时间,攻入宫内的士兵与钟会的亲信部下混战在一起,到处是砍杀声、惨叫声。
被关押的夏候和、朱抚、胡烈也都从屋子里冲出来,与外来的士兵一起向钟会、姜维杀去。钟会被乱箭射倒,姜维被刺中左腿,众兵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把二人砍死了。
胡烈等人站在城门楼上,向兵士们宣布叛乱头子已死,叫大家各自回营,等候奏报朝廷。
蜀地这场由钟会挑起的叛乱事件平定以后,魏元帝下诏,对敢于抗拒钟会的夏候和等几位官员大加赞扬。诏书里称赞他们:
“皆抗节不饶,拒会(指钟会)凶言,临危不顾,词旨正烈。”
意思是说:他们几个人都很有气节,绝不屈服,严辞反抗钟会的言语威胁;面临危险而毫不畏惧,所说的话刚直又有正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
我国东晋时期出了个大诗人,姓陶明潜,又名渊明,字元亮,人们习惯上称他陶渊明。史书上说,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天的江西九江一带)人。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以及彭泽县县令等官职。后来,因为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他干脆不做官,回家过起了田园生活。
陶渊明写诗写得很好,还作了很多散文,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其中,他的散文《桃花源记》一直被人们传诵。同时,他做官时,也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官、清官,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
陶渊明从小就有志气。他读书非常用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解救普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可是,当他真正做了官,才发现官场非常腐败。很多官僚只顾搜刮民财,压迫百姓,根本谈不上为民做主,为民办事。在这种环境中,他做一点好事很难,但是他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了。别人当官,巴结上司是常有的事,而他却不愿意理睬那些人,不愿意与他们交往。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就是陶渊明很有气节,没有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向上司低头。这件事在史书《晋书·陶潜传》中有记载。
那是在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陶渊明已经四十一岁了,在彭泽县(今天的江西湖口县以东)当知县。当时,一个知县一个月只有五斗米的官俸(相当于现在的工资、薪水),生活是很清苦的。
腊月里的一天下午,陶渊明在外面办完公事,回到县衙,换上了便衣。想想再没有别的事情,他就到书房去了。这是他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公事办完,一定要看一会儿书的。
他坐在椅子上,拿起以前写的诗作随便翻看。这些诗作有些是抒发他不得志的苦闷心情的,翻着翻着,联想到当时官场中种种黑暗现象,他更加觉得痛苦,心想,自己是一个小小县令,七品芝麻官,面对黑暗的世道,也是无能为力,真不想再混下去了。
陶渊明正一个人坐着沉思,突然,衙门里的小官吏闯了进来,急切地报告说;
“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里巡察,快请老爷更衣(换上官服)出去迎接。”
陶渊明来彭泽县当知县还不满三个月,听到“更衣”二字,就有些不理解,问小官吏说:
“哪个张大人来了,为什么非穿官服不可?”
小官吏连忙给他解释道:
“老爷您还不知道啊?那个督邮张大人,是我县的一大富豪,一向很讲究排场和面子。如今,他又是九江李太守的亲信。在礼仪上要是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他不高兴了,恐怕对老爷的前程不利。”
本来,陶渊明早就对官场交往这一套虚情假意十分腻烦,现在又听说这个督邮大人还偏偏又重视这一套,就有点气愤。再一想,这个督邮不过是县里的土豪劣绅,因为家里有钱,又会吹牛拍马,才得到太守的宠信。这么一个土财主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简直是笑话。但这又是事实,不能不承认。陶渊明想到这里,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愤然地说;
“我陶潜不能为了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低能无知的乡里小儿折腰(弯腰,下拜行礼)!”
说完,他打开柜子,取出知县的大印,交给目瞪口呆的小官吏,说;
“麻烦你把这个东西交给督邮,让他转交李太守,就说我陶潜因身体不适,要回乡下养病,不当这个知县了!”
小官吏一把拉住陶渊明的衣襟,苦苦挽留他说:
“老爷,这可不是小事,您可要三思啊!再说,您上任以来,很受本县百姓拥戴,他们也舍不得您走哇!”
陶渊明淡然一笑,肯定地说:
“我早已下定决心,退出这污浊的官场,百姓的情我领了,但我不得不走。你就不要劝了,照我的话去做吧。”
就这样,陶渊明马上收拾起行装,昂着头走出了衙门。从此以后,他过上了比当知县还清苦的农家生活,却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陶渊明不为保住官位而降低自己人格的高洁人品,长久以来,受到人们的赞颂。
颜氏兄弟勇赴死
很多少年朋友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的一位大书法家,他的字体被人们称为“颜体”,成为历代学习书法的人入门练习的楷模。可是,当今的人很少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英雄。
要讲颜真卿的故事,首先要提到他的堂哥颜杲(ɡǎo)卿。在唐朝中期爆发的“安史之乱”中,最早挺身而出与叛乱者英勇斗争的,就是颜杲卿、颜真卿兄弟两人。
颜杲卿是常山太守。常山郡(现在河北省正定县一带)是安禄山直接统管的地区,颜杲卿的太守职务也是安禄山向朝廷推荐任命的。但是,颜杲卿这个人秉性刚直,气节高尚,从来不向恶势力低头屈服。
当安禄山率叛军南下经过常山的时候,为了保存实力,颜杲卿只得和常山郡的另一位官员袁履谦出城迎接。安禄山赐给他紫袍,赐给袁履谦绯袍,表示对他们的信任和倚重。
在回城的路上,颜杲卿指着安禄山赐的紫袍对袁履谦说:
“咱们为什么要穿这种东西?”
袁履谦点点头,表示领会了颜杲卿的意思。回到衙署,他们商量了一会儿,就把平日信任的好几位唐朝官员召集在一起,一起商议起兵讨伐安禄山的计划。
就在这时候,颜真卿也派人来找颜杲卿商量大事。当时,颜真卿因为办事公正,不畏权贵,得罪了宰相杨国忠,被夺去原任的监察官职务,做了平原太守。当安禄山反叛朝廷的阴谋活动刚开始时,颜真卿就有所警觉,但表面上整天饮酒作乐,游山玩水。安禄山果然认为颜真卿是个书生,又喜欢玩乐,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对他不加提防。颜真卿一听到安禄山发动叛乱,就招募了一万多名勇士,竖起讨伐叛贼的大旗。
安禄山打过黄河的时候。把河南的三个反对叛乱的官员杀了,然后他派出心腹段子光,带着这三人的脑袋,到黄河以北各郡县警告地方官员。段子光到了平原,拿出人头向颜真卿示威。颜真卿对部下说;
“我早就认识这三个人,这不是他们的头颅。这是安禄山用来吓唬咱们的。”
说完,当场就把段子光杀了。
颜真卿的讨贼大旗一挥,附近好几个郡县的官员,带着队伍齐集平原城,推举颜真卿为盟主,把军队交给他统一指挥。颜真卿派人到常山,就是和堂哥商议如何切断安禄山归路的。
颜杲卿喜出望外,立即和大家制定了剪除安禄山亲信李钦凑的行动计划。几天后,他们设计将李钦凑骗到常山来接受犒劳,没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他,瓦解了他的七千军队。
接着,颜杲卿又派人到各地联络其他郡县共同讨伐叛军。结果,黄河以北二十四郡当中,有十七个郡县行动起来,杀了安禄山的人,又重新归顺了朝廷。联合起来的军队有二十多万人,一时间声势浩大,给安禄山的后方造成很大的威胁。
安禄山正指挥叛军向潼关进逼,听到后方不稳的消息,赶紧派得力的部将率领一万军队,回头去打常山。
颜杲卿刚刚起兵,还没来得及把军事部署妥当,叛军兵临城下,他急忙布置防守,一场激战开始了。叛军攻势凶猛,守军奋力抵抗。经过六天六夜的苦战,城里的箭用完了,粮食也吃光了,连井里的水也抽干了,都没有援军赶到。最后,常山城终于被叛军攻破,颜杲卿和袁履谦不幸被俘。
叛军将领对颜杲卿软硬兼施,逼他投降,颜杲卿只是闭口不言。叛军把刀架在颜杲卿小儿子的脖子上,威胁说:
“你要是投降,你的儿子就能活命,要不然,就立刻宰了这小杂种!”
颜呆卿眼皮也不抬,昂着头,仍旧不回答。叛军将领没有办法,只得把颜杲卿和他的家属以及袁履谦等人,装上囚车,押到安禄山那里去。
安禄山叫人把颜杲卿带到大堂上,问他:
“我那么信任你,把你提升为太守,你为什么还要反叛我?”
颜杲卿瞪圆双眼,指着安禄山大骂:
“朝廷委派你担任了三镇节度使,你为何要忘恩负义,反叛朝廷?我是唐朝的臣子,虽说是由你推荐的,难道能跟着你反叛?我为国家讨伐叛贼,恨不能立刻杀了你,这叫什么反叛?你这条恶狗,要杀我就快杀吧!”
安禄山挨了这顿痛骂,又气又恨,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气急败坏地命令士兵把颜杲卿押到街市,绑到桥柱上,叫刽子手用铁钩勾断了颜杲卿的舌头,然后狞笑着问道:
“你还能骂人吗?”
殷红的鲜血不断地从颜杲卿的嘴里流出来,可他还是骂不绝口,只是声音含含糊糊,听不清楚了。
像恶狼一样凶残的安禄山,命令刽子手把颜杲卿一刀一刀地剐死了。然后又把袁履谦和颜家三十多人都屠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