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两栖爬行动物的风姿
48503100000013

第13章 源远流长——有鳞目(4)

看过电影魔龙传奇的人会发现,魔龙的造型几乎就像巨型环尾蜥添上一对翅膀,可能外国人想象中的龙,和全身布满棘刺的巨型环尾蜥相似。

其实巨型环尾蜥和犰狳蜥都是同属Cordylus绳蜥属的近亲,这一属共有28个种类,全属都是CITES II的保育类.而巨型环尾蜥个头最大。但是巨型环尾蜥不会像犰狳蜥那样咬住尾巴卷成球状以躲避捕猎者。它们有一个招牌动作,就是撑高前肢,面对阳光晒太阳,因此,人们给它起了一个传神的英文名字,叫做“望日蜥”。

环尾蜥是只栖息在非洲大陆的种群,它们大多分布于南非的多岩石地区,但是也向北延伸到埃塞俄比亚。所有的环尾蜥都在白天活动,主要依靠昆虫为生。它们的名字源于绕着尾巴的尖刺鳞形成的螺环,有时身体上也有。许多这种蜥蜴的背部和腹部都覆盖着规则的矩形鳞,背部的鳞中还含有皮骨。

环尾蜥是日型性穴居型的蜥蜴,它们通常分布于干燥的多岩地区,在岩缝中或是凿出的洞穴中栖息,这种习性和环境也十分类似部份岩居型的王者蜥.它们属于杂食性蜥蜴,但是通常以昆虫为食,也会捕食小哺乳类或其他爬虫类动物.蟋蟀,面包虫,叶菜,水果和花朵等都会接受.饲养巨型环尾蜥的环境布置可以爬虫沙为底材,加上堆叠的岩块就足够,它们也需要大量的日照所以高品质的UVB光线是不可或缺的配备,夏季每天需要12~14小时的光照.不过温度倒是不需要高于30°.此外水盆也是必须准备的。

大部分环尾蜥都是岩居的,身体扁平,可以进入狭窄的裂缝,扁平蜥这种特点尤为突出,它们缺少其他的环尾蜥具有的防御优势,主要凭借其纤长的四肢在栖息地的卵石表面迅速奔跑。犰狳环尾蜥身上覆盖着很大的甲片,群居于岩石的裂缝中,它们可以突然出现并捕获近处的昆虫。虽然它们移动速度较慢,却有非常有效的防御手段:如果在庇护所以外遇到拦截,它们就会绕成一个对任何捕食者而言都难以应付的球。

向阳蜥蜴是最大的环尾蜥(20.5厘米),它不是岩栖者,而是以群居的方式栖息于南非东部的高山地区,并挖掘大约0.4米深、1.8米长的洞穴。它的名字来自于它在洞穴入口处晒太阳的习惯。

大多数环尾蜥是土褐色的,而扁平蜥和峭壁蜥则例外,它们表现出显著的性别二态性。在扁平蜥蜴中,体型大的雄性更多的呈现亮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或者这些颜色的综合色,而雌性蜥蜴通常是黑色,背部有一系列灰白条纹。扁平蜥的社会行为很复杂,在繁殖季节,它们组成密集的群体,雄性会捍卫领土。雄性普通环尾蜥也是有侵略性的。尽管许多个体可能会共享一个岩石庇护所,但在那里,威吓和争斗仍被用来维持统治秩序。

大多数环尾蜥一次产下1~4个较大的幼体,幼体需要三年以上的成长才能具备生殖能力,其繁殖数量常常受到扁平状身体的限制,最多的一次可产下12只幼体。扁平蜥是惟一卵生的环尾蜥,它们一窝会产两个长形卵。

虽然繁殖环尾蜥不容易,但是辨别雌雄环尾蜥并不难,雄性环尾蜥股孔明显,前肢内侧的鳞片特别突起,雌性没有这些特征。环尾蜥和犰狳蜥一样也是胎生蜥蜴,性情温驯,属于群聚型的蜥蜴,可以进行多只混养,即使混养时有多只雄性环尾蜥,也不会出现激烈的争斗。但是多数环尾蜥属于野生个体,身价超高,可以挤身梦幻蜥蜴之林,买多几只混养,对一般人来说,也许只是梦想。

活跃多彩——墙壁蜥蜴和沙蜥蜴

中文学名:沙蜥蜴

英文名:Sand Lizard、Agile Lizard

别称:捷蜥蜴

分布区域:英国到中亚的沙质栖地、草地或堤防里

墙壁蜥蜴和沙蜥蜴有时被人们称为真正的蜥蜴,其体型中等略小,昼行,在它们的栖息地是最活跃和最常见的爬行动物。在欧洲大部分地区、亚洲和非洲,从热带森林到北极圈附近都有它们的身影。但是在地中海盆地、南北非洲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近东和中东地区,这类蜥蜴的种类最为多样。它们大多数陆栖或者是栖息在岩石间,然而它们中也有草上爬行的、穴居或树栖的。

典型的墙壁蜥蜴和沙蜥蜴具有较扁的身体、长的四肢、长脚趾和很长的尾巴。它们身上覆盖着很小的颗粒状的鳞,身体下部是宽的腹板。它们头部的盾形防护物大而显眼。

大多数墙壁蜥蜴和沙蜥蜴在躲避猎捕者时都主要依靠速度。南非的灌木草原蜥蜴则利用拟态来保护自己,其幼体外表是黑色的且具有白色的标记,当面临危险时,它们模仿当地的一种能喷射毒液的甲虫,把背弯成拱形,然后快步从地面上溜走。非洲的滑翔蜥蜴则使身体变平,结合稍微扩张的尾巴像降落伞一样在栖枝间跳跃。许多居住在岩缝中的种类也能使身体变平。

沙蜥蜴在非洲和亚洲的大部分沙漠地区很常见,大多数种类的趾都长有缘饰,以利于它们在松散的沙土上奔跑,但是有几种则是真正的沙丘居住者。纳米比沙漠的铲鼻蜥蜴有长缘饰的脚趾和一个埋头孔形的下颚,它们在沙丘上搜寻,然后再扎入沙丘里以逃避猎捕者和地表44℃以上的高温。当在沙丘表面上活动时,这类蜥蜴通常抬起一只前腿和相对的一只后腿,与炙热的沙土表面减少接触,并使凉爽的微风吹过它们身体和地表之间。

东亚的草蜥蜴是这类蜥蜴中最为分化的一种,它们体型非常柔长,尾巴长度是其躯干的4倍以上。与该科大多数成员拥有红色的、棕色的肤色形成对比,草蜥蜴的身体是绿色的,与它们生活的草丛和灌木丛相匹配。滑翔蜥蜴和其他的一些热带非洲群体是该科中仅有的真正树栖的种类。事实上,所有的沙蜥蜴和墙壁蜥蜴都是食昆虫的,它们广泛地搜寻,积极地捕捉节肢动物,而体型大些的种类则经常会吃脊椎动物,也吃植物。

蜥蜴的许多种类,尤其是被研究的欧洲种类,有复杂的社会系统。雄性的头比雌性大,在交配季节它们呈现亮色。雄性为了博得异性的欢心,各种类都会展示其独有的仪式化的求爱手段。雄性间的争斗是很普通的,但在此之前,往往是相互恐吓——头部下低、喉部膨胀并且身体收紧,然后向对手展开身体所能达到的最大尺寸,露出身体上的亮斑。和许多蜥蜴一样,雄性沙蜥蜴和墙壁蜥蜴腿下部长有股腺,用来标志疆界、与潜在的配偶或对手进行化学信息交流。一些种类也用声音交流,来帮助它们获得领地和显赫的地位。虽然这一科的大多数是有性繁殖,但是爬行动物学者也第一次发现该科有单性繁殖的种类,在欧亚大陆的高加素山脉就生活有几种单性繁殖的雌性群体。

大多数墙壁蜥蜴和沙蜥蜴一窝产10只卵甚至更少,而一些体型较大的种类如欧洲大的绿蜥蜴一窝能产卵20枚或者更多。在世界最北端生活的胎生蜥蜴可一次性产小蜥蜴4~11只。一些以前被认为属于胎生种类的卵生蜥蜴最近已被区分开。

一些种类,比如墙壁蜥蜴可以与人类共处,这些蜥蜴通常生活在欧洲山边一些废弃的葡萄园围墙上,有的生活在一些人造结构中。一种在1975年于埃尔希罗岛上被重新发现的、之前被认为已灭绝了半个多世纪的巨型加拿利岛屿蜥蜴是该科中处境最为危险的成员。一种更为罕见的种群戈梅拉巨蜥近来在戈梅拉附近的岛上被人们发现了,这种巨型蜥蜴以前只是被人们从一些化石遗迹上得知,这次在0.01平方千米面积内的土地上重新发现的6只这种蜥蜴个体成为了世界上最少有的蜥蜴。

硕大无朋——蟒蛇

中文学名:亚洲岩蟒

英文名:python

别称:南蛇、黑为蟒、金花蟒蛇、印度锦蛇、琴蛇、蚺蛇、王字蛇、埋头蛇、黑斑蟒、金华大蟒等

分布区域: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蟒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它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种之一,在其肛门两侧各有一小型爪状痕迹,为退化后肢的残余。这种后肢虽然已经不能行走,但还能自由活动。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蟒蛇还是世界上蛇类中最大的一种,长达5~7米,最大体重在50~60千克,属无毒蛇类。

蟒蛇属于树栖性或水栖性蛇类,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潮湿的森林中,为广食性蛇类。主要以鸟类、鼠类、小野兽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为食,其牙齿尖锐、猎食动作迅速准确,有时亦进入村庄农舍捕食家禽和家畜,雄蟒有时还会伤害人。蟒蛇为卵生,每年4月出蛰,6月开始产卵,每次产8~30枚卵,多者可达百枚,卵呈长椭圆形,每枚卵均带有一个“小尾巴”,大小似鸭蛋,每枚重70~100克,孵化期60天左右。雌蟒产完卵后,有盘伏卵上孵化的习性,此时若靠近它,极容易受到攻击。

蟒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较为原始的蛇类,其体形粗大,具有腰肢退化的痕迹。在雄蛇的肛门附近,有明显的后肢退化痕迹,但雌蛇的后肢退化严重,几乎使人看不出痕迹。此外,蟒蛇有成对发达的肺,而较高等的蛇类却只有一个或一个退化肺。蟒蛇尾又短又粗,体表有美丽的花纹,对称排列,成云豹状的大片花斑,在这些花斑的周围,分布有黑色或白色的斑点。蟒蛇背面呈浅黄、灰褐或棕褐色,它的体鳞很光滑,体后部有不规则的斑块。蟒蛇头很小,呈黑色,眼背及眼下长有一黑斑,喉下为黄白色,腹鳞没有明显的分化。蟒蛇具有极强的缠绕性和攻击性。

蟒蛇食性常以小麂、小野猪、兔、松鼠和家禽等为食;胃口大,一次可吞食与体重相等重或超过体重的动物,如广西梧州外贸仓1960年收购一条10公斤重的蟒蛇,吞食了15千克的家猪。消化力强,除猎获物的兽毛外,皆可消化,但饱食后可数月不食。

蟒蛇是蛇类中的王者,即使剧毒的眼镜蛇,也会成为成年蟒蛇猎取的对象,而其他蛇对成年蟒蛇则构不成较大的威胁。

蟒蛇有极强的缠绕性,常攀缠在树干上,善于游泳。蟒蛇喜热怕冷,适宜在25~35℃下生活,气温20℃时它就很少活动;气温在15℃时,蟒蛇就会进入麻木状态;如果气温继续下降到5~6℃,蟒蛇就会死亡;如果受到长时间强烈的阳光曝晒。蟒蛇也会死亡。气温在25℃以上,蟒蛇就会取食。蟒蛇的冬眠期为4~5个月,到了春季,它就爬出洞穴,日出后开始活动。夏季高温时,蟒蛇常躲在阴凉处,到了夜间,开始捕食。蟒蛇经常会对猎物突然袭击,咬住猎物,并用身体紧紧缠住,直至将猎物缠死为止,然后从头部开始吞食猎物。

印度尼西亚的一所小型动物园于2004年向游客展出了人类捕获的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巨蟒。这条巨蟒体长14.85米,体重447千克,直径最大处达到了85厘米,据称已有145岁。根据记载,此前世界上被人捉到的最长的一条蟒蛇长9.75米。

饲养蟒蛇的习俗,广泛流传在印度乡村。被饲养的蟒性情温顺,能听懂主人的笛声。家里养有蟒蛇,其他毒蛇便不敢靠近,一般野兽也不会到来。蟒蛇经过训练,还会帮主人照看婴儿。在现代的一些家庭中,蟒蛇还被当做宠物饲养。

有这样的传说:巴西热带丛林的大蟒蛇,经过驯养做了保姆,它们忠于职守,不离孩子左右,但是它们只吃很少的食物,每月仅吃一次东西。在英国伦敦,也有人驯养蟒蛇看家。但这些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巴西位于美洲,但美洲并没有蟒蛇,只有蚺蛇。但是在非洲一些地方,蟒蛇曾被用作渡河的船工。

蟒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古代皇帝穿的是龙袍,其亲兄弟及其他诸王穿的是蟒袍。在古人心目中,蟒仅比龙低一个等级。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们的最高理想,即意味着位极人臣,荣华富贵。

庞然大物——森蚺

中文学名:亚马逊森蚺

英文名:Anaconda

别称:森蚺

分布区域: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栖息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森蚺是一种体型巨大的蛇,简称森蚺,是蚺科最大的成员。森蚺生性喜水,在泥岸或者浅水中栖息,以水鸟、龟、水豚、貘等为食,有时甚至能吃掉长达2.5米的凯门鳄。森蚺会把凯门鳄缠死,然后整个吞下去,以后几个星期内它不用再进食。

迄今为止,森蚺是地球上发现的最大蛇类,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一带,都有分布。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家都曾经发现过这种森蚺。森蚺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多在沼泽和河滩地区生活,没有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