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那年那月那日
48509800000029

第29章 新吉勒赛

舞蹈编导:白金锋

舞蹈音乐:选自《我从草原来》

舞蹈服装:图亚

舞蹈首演:2007年

首演演员:杨艺莫淑雨王柳樾等

荣获奖项:第六届校园舞蹈荷花奖表演优秀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蒙古族自古以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又号称天之骄子。由于长期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游牧、狩猎生活,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马背民族豪放不羁的民族性格和健硕强悍的体魄,使蒙古族舞蹈的风格于粗犷、浑厚、豪迈中带着细腻、柔韧,含蓄,舒展中显出力度的特点。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纯朴热情、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手臂、翻腕,以及身体的各种拧转、横摆、点顿、划圆来传达各种情感和表现蒙古人特有的神韵。

群舞《新吉勒赛》是以情绪舞的方式来展现蒙古族人民过新年的幸福生活和喜悦心情。情绪舞,又称抒情性舞蹈,它主要艺术特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生动的舞蹈语言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情绪舞的舞蹈形式没有复杂的具体情节,而是重在抒发一种凝聚的情怀,是舞蹈家生活体验的一种感情流露。

群舞《新吉勒赛》是没有具体情节的情绪舞,该如何表达蒙古族人民过年热烈、喜庆、欢乐的气氛?在构思舞蹈时,作品着重用舞蹈的表现手段去考虑,用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和舞蹈动作去处理人物、情节。因此,作品全舞的布局分为三段,即A-B-A,A段与B段从情绪、节奏上形成鲜明对比,A段是以相对平稳的慢板和中板来展现,B段则是以跳跃欢快的快板,而A段(结尾)则是A段(首段)的变化的再现。

幕起,一幅巨大的绿图像显映出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壮观的景色,舞台4点区位的上方,借助灯光悬挂成太阳冉冉升起的模样。晨曦微雾的大草原,缓缓响起的歌声弥漫成一派祥和的气氛。草原上,一群群身穿蒙袍的少女们,手捧洁白的哈达,虔诚地做着辞旧迎新前的祭祀叩拜,迎接春节的到来,祈祷家人幸福。蒙古族人民以草原为家园,“祭天拜地”,敬奉“天”和“地”。在他们朴实的生态意识里,“世界万物以天为根”,他们认为“天”主宰着一切,赐予他们幸福与困苦,因此,在蒙古民族“其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称天”,把“天”拟人化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同时,他们也“敬地”,把“地”看作“乐善好施的母亲”。用洁白的哈达“祭天拜地”,表达蒙古族人民追求吉祥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蒙古族人民,最喜欢蓝色和白色的哈达,在他们看来,蓝色是自然界最美好、最永恒的颜色,蓝色的哈达像蓝色的天空一样,能够表达出蒙古族人民豁达、美好的心灵。白色,是纯洁、吉祥和幸福的象征,所以,献给尊者和贵宾的哈达莫过于白色最尊贵了。哈达的颜色,除了常见的白色、蓝色和黄色外,还有红色和绿色的。这五种颜色的哈达被誉为“五彩哈达”。在蒙古族人民的心目中,每一种颜色的哈达都象征着一个深刻的含意。蓝色象征蓝天,白色象征白云,黄色象征大地,绿色象征草原,红色象征火一样的热情。人们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都寄托在美丽的哈达中了。舞蹈《新吉勒赛》以白色哈达来做道具,意在表达蒙古族人民对新生活的期盼。开篇饱蘸激情的舞美设计,一下子把观众带到了风光明媚茫茫的大草原,一派祥和圣洁的景象,让观众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纯洁和善良。

随着草原少女手中舞动的哈达,结束了神圣的祭祀叩拜。太阳升起来了,蒙古大草原热闹起来了,穿着节日盛装的蒙古族人民开始忙碌起来,人们在各自家中对长辈行完叩拜礼后,便开始外出拜年和迎接前来拜年者。对这一舞蹈短句的表达,依靠了不同情绪的对比,不同的力度和不同的节奏以及不同的画面、构图渲染来表现。

首先是采用交织法,充分利用舞蹈的空间,分上中下三层,使之呈现多层次的立体感。舞台平面是一群舞动哈达的蒙古族少女,它表现的是蒙古族人民过新年在家中或是外出拜年都要给长辈行叩拜礼的习俗特点。舞台后区一群忙碌穿梭的少女,形象地表现出蒙古族人民过年串敖包的热烈场景。继而,运用舞者从舞台6点区,以斜线和直线的运动路线,穿插到舞台的2点区和4点区,整个舞台形成上中下三层,使舞蹈情绪有分明的层次和逻辑。然后舞者从4点区调度出一横排,逐渐形成圆圈的画面,一横排、圆圈相互交错着,即表示着时间推进的换位,又表现来来往往骑马奔驰在大草原上欢快的人群。其次,采用对比法通过前区和后区的划分,形成远近距离强弱对比。第三,运用舞蹈变化法,在舞蹈中用几组动作做为基本动作,在分解的基础上保留一部分和改变一部分,以人数、队形、速度的变化,以及几组动作的反复使用做为基础促进新的元素变化发展,而同样一个动作的形象特点在作品的A-B-A段中反复变化出现,使观众在视觉上有延续感觉的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作品在一横排和圆圈相互交错时,以人数和队形从舞台6点和7点区位间直线划出,在舞台3点区的位置自然画出一个向心的圆形。随着人数的增加,圆圈越画越大,逐渐朝着舞台2点区的位置凸现。然后再通过组织舞蹈用静的、动的,单的和群体的造型表现出所具有的思想内容,再借助群舞可集体可单一的特点,以领舞者为核心重点,娴熟地表达出蒙古舞蹈的技巧——体前侧斜下手、斜上手、平开手、抖肩、拧臂膊……带动少数人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舞动起来,逐渐带动所有舞者集中地朝舞台1点区流动,增加了舞蹈表现力度,使舞蹈情绪更加丰富多彩。

随后,运用叠化法,以梦幻的方式,舞者以轻盈的舞步,如鸟儿滑翔过清晨的大草原,舞台背景也瞬间变成了湛蓝色,这代表了时空的变动,但蒙古族人民新年的狂欢却像烈火一样正烧得旺。人们在湛蓝的天空下,在绿色的草原上载歌载舞,姑娘们灵动的肩臂连绵柔韧,一个横摆、一个点顿都渗透了蒙古人的豪迈、洒脱和沉稳。舞蹈者们一会儿穿蒙古包,一会儿献哈达,一会儿骑马奔驰在草原上,一会儿似溪流缠绵,一会儿又似草原雄鹰,自由飞翔在辽阔的大草原……在这一连串的舞蹈拟人化手法表现下,继而对舞台空间进行调动,组织舞蹈画面,构图空间的组合,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调动手法,有稳定的、强的、弱的、远的、近的等,使舞蹈动作场面形成有核心、有重点的全面规划和布局。再通过群舞讲究风格、情调、气氛和场面、队形的表达效果,来增加作品感染力的同时,也将蒙古族人民千百年来生活习俗浓缩在瞬间的舞台上,使没有情节的情绪舞,富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变得饱满且具有“故事情节”。结尾呼应开头,使作品延续一脉相承,这样结构性地组织情绪,把舞蹈感情和情绪有层次的、有逻辑的、有发展的组织起来,表现出凝聚力、生命力,使整个作品欢快、生动,富有地域特色。

本作品在参加2008年第六届“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暨首届青年舞蹈节中,评委潘志涛教授观赏后点评时表示,舞蹈应该是没有地域性的,“北舞南跳”同样能跳出韵味,值得倡导。

本作品音乐与舞蹈的结构高度吻哈,音乐节奏柔和、舒缓,整场舞蹈动作柔韧、干脆,富有弹性。音乐段落式地反复使用,依据主题的意图与思想感情的变化安排舞蹈节奏的变化,这样与音乐在情绪上同步进行的形式,使舞蹈段落的衔接富有逻辑性,对比鲜明,呈现出清晰的层次。

习舞感受

学生:2007音教(3)班张喆

出场人数:20人左右

“北舞南跳”的另一种风情(之一)

引子:一位身着蓝色蒙服盛装的的蒙古少女,(在内蒙古大草原上,人们十分崇尚蓝色,因为蓝色是天空的色彩。此颜色又称为青色,蒙古语称“呼和”,蓝色在草原象征着永恒、兴旺、坚贞和忠诚,牧民特别喜爱穿蓝色的袍子,在生活中的装饰图案多采用蓝色。)在即将到来的春节(蒙古族将过春节又称做“白月”)晨曦手捧象征纯洁、无瑕、忠诚、喜庆、祥和、善业和正义的哈达,内心充满欣喜的迎接着春节的到来。

A:(开端)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浩特”里的少女们每一个人都穿上了为过春节准备的蒙袍,手中捧着早已准备好的哈达,虔诚的做着辞旧迎新前的祭祀叩拜,祈祷家人幸福。

(发展)热爱草原的蒙古人民,以草原为家园,信奉“天”和“地”,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对于蒙古族来讲,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贯穿在蒙古草原的自然崇拜文化当中。蒙古人“祭天拜天”,在他们朴实的生态意识里“世界万物以天为根”,他们认为“天”主宰着一切,赐予他们幸福与困苦,因此,在蒙古民族“其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称天”,把“天”拟人化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同时,他们也“敬地”,把“地”看作“乐善好施的母亲”。“浩特”里的少女们祭拜着天与地,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得到大自然的护佑,将酒一杯杯洒在地上,洒向天空。美丽的蒙古少女将一道道可口得菜肴摆上宴席,少女在敖包里准备迎接前来过年得客人和亲戚,他们祭拜敖包,因为这是他们的民族对“天”和“地”的崇拜密不可分。他们把敖包当作神的化身,他们崇拜、祭祀、赞美诸神,其目的是为了祈求神灵“赐予幸福、消除恶魔”。他们怀着虔诚得心,迎接着新的一年,草原上的雄鹰在天空中飞翔,她们与草原同在,在一望无际得草原上载歌载舞,优美的舞姿与自然是那么得和谐!

B:(高潮)人们在各自家中对长辈行完叩拜礼后,便开始外出拜年和迎接前来拜年者。人们跨上早已备好的骏马,马儿奔驰在蒙古的大草原上,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春节喜庆的笑容,带上各自准备的美好祝愿和礼物,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逐个地串蒙古包。她们品尝着每一位人家的美食,互赠祝福,尽情的享受节日带给她们的欢快和喜悦!在草原上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仿佛要把所有的热情都释放出来。茫茫草原,她们热情洋溢,冰冷大地上此时奔淌着生命的热流,预示着来年无尽的希望。

A:(结束)她们带着其他人的祝福,怀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对神灵的敬畏,守护着“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存与发展之法则。把手中纯白的哈达献给“天”和“地”和亲爱的家人们。雄鹰在蔚蓝的天空翱翔,新的生活会更加美好与富饶!

习舞感受

学生:07音教1班吴杰

“北舞南跳”的另一种风情(之二)

引子:在新年的第一天清晨,一位穿着蓝色服装的少女双手托着白巾盛装出场(蓝色代表蒙古民族自身,而白色代表纯洁、吉祥和神圣)。她朝天祭圣表达着对天的敬意,然后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以视对新年的祝福。

A段: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群少女出场,跪在地上双手托着白巾对着大地祈祷表达着对大地母亲的敬意(蒙古人有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习俗)。向大地母亲献上最真诚的哈达(献哈达是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为藏语音译。就是一种“礼巾”。方志《蒙古·二卷》中云“所谓哈达者,帛也。或以绸、或以白、或蓝、长短不一,长约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两端有拔丝,约半寸许,其长短视受者分级而定。”哈达长度不等,上绣“八宝”“云林”等图案,图案象征幸福、吉祥。)祈祷之后,少女们托着白巾跳着优美的舞蹈庆祝着新年。然后邀请对面的男同胞们一起跳舞庆新年。在舞蹈之中他们也表达着对上苍对大地的敬意,祈祷来年的丰收生活更加美好。然后便开始外出拜年和迎接前来拜年者。人们跨上早已备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镇),逐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其后由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按习惯此酒每敬必喝,通常是载歌载舞,气氛热烈。

B段:在窜包时有一些男女们赛马,另一些在旁边吆喝加油(在串包时男女经常利用此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不相让,茫茫草原,纵横驰骋,冰冷大地上奔淌着生命的热流,预示着来年无尽的希望)。赛马之后,在窜包时向对方长辈敬酒,表达敬意对对方新年的祝福。(酒被蒙古人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所以逐渐形成了饮酒的习俗,其中颇有讲究.无论在饮“赛林艾尔克”(奶酒)或是在饮“哈尔克”(烧酒)时,他们都要对长辈或客人敬酒。有趣的是在敬酒时,还有许许多多的敬酒歌,表达对长辈及客人的尊重。特别是一些敬酒歌,极为普及,几乎男男女女的蒙古人都会唱。在敬酒时,一边唱歌,一边敬酒,气氛十分活跃感人。在流传极广的一首敬酒歌中,形容用金杯、银杯和铜杯斟上满满的酒,和长辈和客人欢聚在一起的欢乐心情。除此以外,在新疆博尔塔拉、巴音郭楞等地的蒙古人还用古老的民间曲调唱敬酒歌,歌词一般也不固定,大都用比喻的手法,以借用他们熟悉的山、水、鸟、花卉、湖泊、兽类等,来抒发和表达对长辈和客人的尊敬及思念的心情。歌词因人而异,很有分寸。蒙古人对长辈和客人极为尊重和热情,所以当长辈和客人上马、下马、进门、迎接、送别时,都要敬酒,有时还要唱上一段精彩的敬酒歌。例如送客人上马时,要敬上一杯“马镫酒”,祝愿客人喝了酒后腿上有劲,一路顺风.蒙古人在敬酒时,也常有“借花献佛”的习俗。例如当主人敬给客人一杯酒时,客人也可以借主人的酒,敬给其他人,以表达尊敬和友好的感情。不过,蒙古人去作客或是看望老人时,从不空手,往往都要带上酒或其他食品.蒙古人在敬酒时,自己要先喝一口,然后再敬给客人,以表酒里纯净和同欢共饮的感情。客人在回敬主人时,也要让在座的客人呷一口,使饮酒的气氛显得格外亲切。)

C段:穿着蓝色服装的少女又一次出现(照应开头,遥相呼应),托着白巾献着哈达,又一次对上天的祈祷。有一些少女们也对着上苍做着哈达对天的敬意。还有一些少女虔诚的跪着对大地的祈祷祝福做着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