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5日)
记者:就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关情况,请您谈一下甘肃省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背景?
答: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甘肃省高等教育在国家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九五”末相比,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由18所发展到33所,在校生数量由8万多人增至26万多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不足5%提高到现在的15%,甘肃省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国家为了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在高校实行了收费制度改革,实施由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或个人共同合理分摊高校培养成本的机制。这样学生要承担高校培养费用的25%左右,学生家庭拿的钱要比扩招前多。而目前甘肃省农民年均纯收入仅为2200元,而且一部分农民还达不到这个平均线,这些家庭的学生考入高校后,能否上得起学、能否完成学业就成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贫困生上不起大学,就会造成高等教育的不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允许的。
甘肃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困难的家庭数量大,高校贫困生助学面临的困难更大。目前,全国高校贫困生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为1/3,而甘肃省高校贫困生占高校学生数的28.6%,其中特困生近42%。六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更加考虑以人为本,强调改革发展的成果要让老百姓共享,强调教育公平。因此,综合解决好贫困生的助学问题,从国家到省上,都是一件大事和当务之急。
记者:甘肃省为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采取了哪些措施?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目前,甘肃省已初步构建起了以奖、助、勤、减、免、贷等多形式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其中涉及高校最多、解决贫困生最多的就是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自2004年新机制实施以来,总体效果不错。截至2006年底,全省30所公办普通高校已经先后有2786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贷款总额达14281.13万元。有力地促进了甘肃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效地帮助了一大批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记者:甘肃省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目前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答:甘肃省国家助学贷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近3年运行的结果看,贷款学生数和贷款额出现了下降。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高、风险大,商业银行贷款的顾虑比较多,加之贷款手续繁杂,贷款成功率不高。目前,全省公办高校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学生仅占在校生的5.9%,距离国家确定的20%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和全省28%的贫困生比例相比差距更大。
记者:针对高校贫困生助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甘肃省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根据省委书记陆浩的有关指示精神,甘肃省作出了两项决策:一是决定2007年将由省财政拿出2000万元作为省级高校困难生助学金,以后每年最少下拨2000万元,而在2002年省财政已经拿出1000万元作为高校贫困生助困基金;二是结合定西等地的经验,在全省实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记者:什么是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答: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农村信用社对考入甘肃省省属及市属普通高校的甘肃籍贫困生的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发放的、由财政给予贴息并对信用社给予风险补偿的贷款。此项贷款的最高限额为每人每学年6000元,最长贷款期限为10年。
记者: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特点?
答: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在贷款条件、贷款利息、贷款额度、贷款用途、贷款贴息、贷款风险补偿和还贷时期等方面都与国家助学贷款相同。它与此前已经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最大的不同是,贷款人由学生变为家长或法定监护人,贷款银行由商业银行变为生源地的农村信用社。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优点:一是贫困生的认定不太繁琐;二是学生贷款的成功率高,信用社不用担心学生毕业后找不到人;三是可以减轻学生和学校的负担,学生可以不用为提供各种证明而往返于家庭和学校之间,学校也可以不用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材料和进行大量的贷后管理工作;四是可以把银行的风险降到最低,家长或监护人作为借款人,政府和学校再按规定提供贴息和风险补偿金,银行的风险就能够降到最低限度。
记者: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后,国家助学贷款会继续实施吗?
答:当然会继续实施,和高校签署国家助学贷款协议的国有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协议,切实落实贷款。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只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重要补充,两种贷款同时运行,形成合力,才能够比较好地解决高校贫困生的贷款困难。但这两种贷款学生只能申请其中一种,不得重复贷款。
记者: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只是针对高校农村贫困生,那么高校城市贫困生的贷款问题如何解决?
答:高校城市贫困生的家庭一般靠近学校,学校、银行监管起来更容易,办理手续简单,所以这些学生的贷款问题主要靠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解决。
(《甘肃日报》记者马效军、实习生朱富林就甘肃省实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情况进行采访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