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77年7月发病,最初右侧头痛,并放散至鼻右翼外侧疼痛,触摸即痛,如刺阵发性剧痛,夜不能寐,右侧面部肌肉抽搐偏斜,开口困难,吃饭时疼痛加剧,饮食正常,大便干燥,小便赤黄,自感发冷发热。经检查诊为三叉神经痛,治疗效果不佳。诊见体质消瘦,面色暗淡,精神苦闷,右侧面部肌肉紧张,稍有偏斜,右鼻翼外侧迎香穴部位拒按,右上齿龈赤红微肿,舌质边赤红,有齿痕,稍有白苔,脉沉数兼弦。
根据脉症,本病是因肾阴虚,肝郁火气上亢,胃热蕴积所致。头为诸阳之会,病邪侵犯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的经络循行部位,故有右侧头痛等症。治以平肝清热,补肾滋阴。
柴胡5g,白芍20g,川芎30g,郁李仁5g,香附5g,菊花20g,白芷10g,枸杞子20g,黄柏20g,牡丹皮15g,生石膏50g,川大黄15g。水煎,早、晚服。
4月12日二诊:自述头痛减轻,但口不能大张,饮食困难,鼻翼外侧疼痛未减。按上方加减,去郁李仁、香附,加生地黄20g,沙参20g,天花粉20g。连服12剂,病情基本好转;又继服9剂,治愈。共治疗49天。
医案出处:《沈阳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第一集)——唐星阁》
验案4
郜某,女,45岁。
右上齿、颊部疼痛3年。先在某医院诊为龋齿,拔牙3个不效;后在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中西药物、针灸治疗亦无效。邀余诊视。察其右上牙疼痛不止,不敢刷牙、洗脸、说话,舌苔白,脉弦紧。此阳明胃热于内,寒邪闭塞于外所致也。法宜白虎清胃热,乌头搜风散寒以破阴霾。
川乌10g,草乌10g,知母10g,玄参15g,生石膏30g,甘草6g,粳米15g。进药1剂,疼痛果减;5剂即消失大半;15剂后疼痛消失,后果愈。
医案出处:《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朱进忠》
六、其他证候
验案1中气不足,清阳不升
李某,男,44岁。1994年3月7日初诊。
患反复发作性眩晕已2年余,眩晕每因劳累引发,先见左侧耳塞耳鸣,继之则觉天旋地转,目不敢睁,身不敢侧,恶心呕吐,痛苦不堪。每次发作必周身疲乏无力。
诊为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观其舌苔白,脉弦无力。此乃中气不足,清阳不能上升所致。治当补益中气,升发清阳,佐以化痰降浊。
党参14g,黄芪16g,炙甘草10g,蔓荆子6g,白芍15g,葛根10g,黄柏3g,柴胡3g,升麻3g,陈皮10g,半夏12g,竹茹12g,白术6g,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药5剂,眩晕大减,体力有增。又嘱服上方10剂,诸症悉除,从此再未复发。
按:本案眩晕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属于“虚眩”范畴。《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本案辨证眼目,在于眩晕每因劳累引发,李杲所谓“内伤气虚之人,烦劳过度,清气不升,忽然昏冒也”。今用补益中气,升发清阳之方,则与证情相合。本方由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温胆汤三方合用加减而成。益气聪明汤出自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专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风热上扰的头痛、眩晕而设。再以补中益气汤助其力,温胆汤以化痰浊,则面面俱到,功效更宏。
医案出处:《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阴虚胃热
李某,女,69岁。1969年6月5日初诊。
4个月前,病初起时上牙疼痛,以后渐至满口上、下牙疼痛,影响头亦痛,进食时头痛尤剧。满口溃烂,只能饮水,不能纳食,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虽曾多方治疗,疗效不佳。舌苔黄,舌质红,脉象细数。
手阳明之脉入下齿,足阳明之脉入上齿,手足阳明热盛,故上、下齿皆痛;又阳明经脉循额颅,故连及头痛;满口溃烂,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乃阴虚热盛之候。患者年高病久,本体已虚,而又为热邪所伤,阴虚至极。治以滋少阴之阴,清阳明之热。
熟地黄18g,玄参15g,麦冬15g,生石膏120g(研细,先煎1h),知母15g,怀牛膝18g。
二诊:上方服3剂,诸症均除,恢复家务劳动。继以滋肾、清热为治,嘱再进2剂,巩固疗效。
熟地黄15g,山茱萸9g,茯苓12g,怀山药24g,牡丹皮6g,泽泻9g,生石膏30g,知母12g。
医案出处:《万济舫临证辑要》
验案3少阳经痛
单某,女,39岁。1986年12月22日初诊。
5年前患右侧三叉神经痛,间断发作,经多次治疗未见好转。经人介绍来就诊。症见右面颊阵发性抽搐痉挛,表情痛苦,苔白腻,脉弦。辨证属邪犯少阳。治以缓急止痛,活血通络,祛风止痉。
芍药30~50g,甘草10g,川芎30g,牛膝30g,僵蚕10g,柴胡10g。
按:于老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善于治疗内、妇、杂病。对三叉神经痛,主要从缓急止痛、活血通络、祛风舒筋入手。本方选用芍药养营和血,柔肝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使阴血平复,筋得所养则挛急自解;川芎辛温升浮,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少阳经引经药,治诸经头痛,活血散郁除风;牛膝舒筋通脉,可缓川芎升浮之势,以冀升降相得,勿失其度;柴胡疏泄足少阳胆经之邪,治头晕目眩、耳鸣;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上药共奏养营和血、祛风镇静、舒筋止痛之功。
医案出处:《上海市老中医经验选编——于鹄忱》
验案4肾阴亏虚
于某,男,56岁。1988年9月22日初诊。
左侧及下颌骨痛已4年余,多次发作,开始患痛时服镇痛药尚可缓解,近1个月再次复发,日甚一日,剧痛不已,每因动舌疼痛加剧,吃饭时必须先服镇痛药方能吞咽。经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下颌支),治疗无效。又经某名中医诊治,服药30余剂,以蜈蚣、天麻等药物为主,服后仍无明显好转。诊见体质消瘦,面色灰暗,两膝软弱,舌苔略薄白,脉弦细。
辨证属肾精亏虚,肾阴亏虚。治法以滋补肾阴。
熟地黄50g,肉苁蓉20g,白术15g,牛膝15g,党参15g,制附子15g,麦冬20g,白芍20g,枸杞子30g,五味子15g。
按:肾主骨生髓,肾阴亏耗,肾精不充,骨髓失养而作痛,不可因剧痛而以风论治,以免辛燥走窜更伤肾阴,使虚火上炎。此方为冯楚瞻全真一气汤加味。真元一气,既非单一的元阴之气,亦非单一的元阳之气,而是阴阳合一的全真气。保全此气,用药必须阴阳兼顾,不过应有所侧重。方中熟地黄、麦冬、枸杞子、肉苁蓉滋补肾阴,白术、党参健运后以助之,牛膝引热下行,佐以附子温运蒸腾肾水于上以引龙入海,更用白芍、五味子酸敛以制之。
医案出处:《中国当代名医秘验方精华——刘级三》
第三节外伤性头痛
一、瘀血阻络
验案1
殷某,男,56岁。1977年8月12日初诊。
头胀痛昏晕约5年。5年前因车祸撞伤头部,当即昏迷,速送某医院抢救,数小时后方苏醒。出院后遗留头部左侧阵发性疼痛、眩晕,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痛点固定,心烦易怒,失眠。历时5年,屡治少效。诊见面色无华,舌质紫暗,边有瘀血点,苔薄白微黄,脉象弦细。
证属瘀血内停,运行不畅,瘀阻脉络,不通则痛。治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当归9g,川芎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生地黄9g,丹参15g,枳壳9g,牛膝9g,甘草3g。5剂。水煎,分3次服。
8月17日二诊:头痛略减轻,头胀晕如故,脉舌同前,原方去生地黄,加三七6g助活血祛瘀之功。继服5剂,用法同前。
8月20日三诊:头胀头痛及眩晕均较前减轻,余症转佳,脉象略弦而缓,舌质淡红,边仍有瘀血点,苔薄白。原方连进30余剂,诸症逐渐缓解,除偶有轻度头晕外,别无异常。休息年余,获临床基本治愈。
按:本例因脑部突受外伤,惊怒异常,“惊则气乱”“怒则气上”,引动肝阳,上扰心神不宁,失眠恼怒,脉络阻滞,瘀血内停,头痛且胀,5年不愈,实为缠绵顽疾。经多方医治少效,并非诸贤皆不识“瘀”,而是病患久延不愈,心情急躁,丧失信心,更医频繁所致。此次求诊,所投方药,不过桃红四物之类,甚是平常,量诸贤志士早已用过。然病属瘀滞,舍“瘀”无治。故投药之始,即告诫患者,坚持服药,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无效,贻误病情。嗣后既守一方出入,迭进40余剂。获效后,又嘱其休养,长达年余,终获基本治愈。
医案出处:《刘选清临证经验选》
验案2
白某,男,40岁。1976年6月19日初诊。
患者于1960年、1969年、1971年、1972年先后4次因交通事故头部受撞击而经常头痛头晕。1976年1月24日又不慎从2米多高的梯上摔下,当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经抢救15h,神志转清,确诊为脑震荡。
诊查:近4个月来,症见头晕、头痛、头胀,失眠,面红目赤,胸闷,腹胀泛恶,时有呕吐,步履不稳,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滑。
辨为痰瘀阻络、风阳上扰证。治拟祛痰活络,佐以平肝潜阳。
钩藤12g(后下),葛根12g,蝉蜕6g,天竺黄6g,磁石24g(先煎),半夏9g,川芎6g,石菖蒲9g,郁金9g,竹茹12g。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药12剂,头痛头晕减轻,心神转安,失眠、恶心、呕吐诸症亦减,尚觉胃脘胀闷、口干而苦,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滑数。为肝胆痰浊内阻所致。治宜疏肝清胆活络法。
竹茹12g,石菖蒲9g,郁金9g,柴胡9g,黄芩9g,胆南星6g,天竺黄6g,茯苓9g,赤芍9g,丹参12g。6剂。
三诊:诸症皆去,继用上方药10剂以巩固之。
按:外伤跌仆损伤脑络,瘀血乃生。痰从何来?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曾提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丹溪心法》治外伤疾患,常以桃仁、红花、没药、姜黄等配伍白芥子、胆南星等,其理一也。因此,对于外伤所致的脑震荡后遗症,多责之于瘀血、痰水交结,经用化痰活血法,常获良效。
医案出处:《眩晕古今名家验案全析——路志正》
验案3
杜某,男,35岁。1969年10月14日初诊。
1年前因车祸头部受伤,留下头痛眩晕之症,发作时眩晕欲倒地,头痛欲裂,伴恶心呕吐、心悸失眠等症。多方求治不效。形体消瘦,痛苦面容,舌质紫暗,苔白润,脉弦。
证为风湿之邪郁阻三阳之络,兼夹瘀血停着于头部。治拟通络疏风,除湿化痰兼以逐瘀。
方1:酒制大黄15g,白芷10g,葛根25g,竹茹10g,滑石18g,桃仁12g,羌活10g,甘草5g。
方2:川芎12g,菊花18g,防风12g,蔓荆子15g,羌活10g,白芷12g,藁本12g,北细辛3g,麻黄3g。
上二方药各5剂,每日1剂,冷水浸泡透,用武火煎沸后3~5min即可,两方药交替服用,上、下午各热服1次,晚上不宜服。
自述服药后症减大半,夜能安卧,甚喜之。仍守方各5剂,隔日1剂,缓缓图之。半年后随访,眩晕、头痛未再发,身体健壮。
按:“方1”取白芷、羌活、葛根辛温表散之性,上贯巅顶,以通经络;酒大黄、桃仁散血去瘀;佐竹茹、滑石、甘草清化湿浊,因久病气血瘀滞者每多夹湿之故。“方2”乃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加味而来,方用羌活通太阳经络,川芎通少阳经络,白芷通阳明经络,细辛、藁本、蔓荆子、菊花、防风、麻黄等诸多辛散之品以疏风、通络、去瘀、活血,使阳络通,瘀血散,眩晕头痛之症可去。上二方药皆为辛香走散之品,服后令人兴奋,故夜不可服。
医案出处:《眩晕古今名家验案全析——龚志贤》
二、肝肾亏虚
验案1
王某,男,65岁。
初诊:头痛、眩晕反复发作3年余。3年前外伤后神志昏迷,经抢救神志逐渐清楚,但头痛眩晕时作。刻诊:头痛且有空虚感,时有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少寐,烦躁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属肝肾阴虚,髓海空虚,心神不安。治以滋养肝肾,安神通络。
山茱萸10g,怀山药15g,生地黄、熟地黄各10g,枸杞子10g,桑寄生15g,川芎6g,炙全蝎5g,合欢皮10g,炙蜈蚣1条,墨旱莲10g,炙龟甲10g(先煎),首乌藤30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二诊:药后头痛减轻,眩晕症除,烦躁症减,夜寐好转,但时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舌脉如前。再予前法加减治疗。
山茱萸10g,生地黄、熟地黄各10g,枸杞子10g,川芎6g,炙全蝎3g,合欢皮10g,炙蜈蚣1条,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炙龟甲10g(先煎),首乌藤30g,当归10g,太子参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三诊:诸症大减,病情稳定,舌淡红,苔薄,脉细数。仍守滋养肝肾、安神通络,佐以补气益血加减治疗。上药加减14剂。
四诊:服药后诸症皆平,为巩固疗效,嘱间断服中药,适当锻炼,饮食起居要有规律,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