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头痛眩晕对证自疗
48533700000044

第44章 辨证分型治疗验案(18)

1964年1月13日三诊:眩晕显见好转,梦幻尚多,余均好。

黄芪9g,远志4.5g,石决明12g,砂仁1.5g,熟地黄12g,党参9g,白术4.5g,焦酸枣仁9g,麦冬9g,桑叶9g,北五味子1.5g。5剂。

1月20日四诊:眩晕未曾发作过,右腹之跳动亦瘥。原方续投宜也。

生黄芪9g,远志4.5g,石决明12g,砂仁1.5g,熟地黄12g,焦酸枣仁9g,白术5g,麦冬9g,五味子1.5g,桑叶9g。4剂。

按:本案乃心肾素亏,中气失调,匐伏后起立即眩晕不支,时作悸忡,显系厥气上逆,阴随阳浮。病情发于一朝,病机伏于平素。案中用药,以生脉散心肾兼治,加酸枣仁、远志以宁心,地黄以滋肾,黄芪、茯苓、白术以斡旋中州之气,桑叶清上,石决明镇下。看似平易,实费斟酌。四剂见效,廿剂收功。

医案出处:《何任医案选》

验案4

杨某,男,58岁。初诊:有颈椎病史5年余,近因工作繁忙而诱发。症见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不清,头痛,伴心慌胸闷,心烦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腰膝酸软,性功能丧失,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数。颈椎片提示:颈椎2~3节骨质增生。脑电图无异常。经颅多普勒检查示:基底动脉及大脑动脉供血不足。

证属肝肾阴虚,髓海空虚。治宜滋养肝肾,填精补髓。方用左归饮加减。

熟地黄30g,制何首乌30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鹿角霜15g,龟甲胶10g,阿胶10g,茯苓15g,牛膝15g,续断15g,知母12g,僵蚕10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前方5剂后,眩晕耳鸣、心慌气短减轻,睡眠转佳,腰膝酸软好转。继上方再服10剂后诸症悉除,性功能恢复正常。

后用知柏地黄丸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方中熟地黄、制何首乌、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鹿角霜、龟甲胶、阿胶填精补髓,益气养血聪明;山药、茯苓健脾以补后天生血之源;牛膝、续断、知母、僵蚕补肝肾而平肝息风。

医案出处:《赵昌基临床经验与学术研究》

二、清阳不升

验案1

俞某,女,54岁。

头目眩晕半年,甚则昏厥,伴肢体抖动,心悸惕惕。查心电图及脑电图均正常,X线摄片提示第5颈椎肥大性改变。诊断为颈性眩晕,收住病房。患者面色萎黄少华,脉细软,舌淡苔薄白。

证为脾虚清阳不升,气虚瘀血阻滞。治拟益气升阳,活血化瘀。用益气聪明汤加味。

黄芪12g,党参12g,炒升麻4.5g,葛根9g,蔓荆子9g,白芍9g,炙甘草2.4g,通天草9g,细辛4.5g,橘红4.5g,水蛭粉1.5g(冲服)。

服上药4剂后,眩晕减轻,昏厥未作。上方去橘红续服10余剂,治愈出院。门诊随访,未见复发。

按: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中气不足,脾胃功能失常,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上荣,则“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症见眩晕绵绵,遇劳更甚,少气懒言,脉细,舌淡苔薄等。治当补中升阳。《证治准绳》益气聪明汤最为合拍。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而获良效。

医案出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颜德馨》

验案2

田某,男,54岁。1995年7月4日诊。

眩晕5个月,加重1个月。始起眩晕,未介意,缘于眩晕久而未愈,遂自认为可能是高血压,便自购降压片服之。药后未料眩晕愈甚,于是来诊治。现头晕沉,目不欲睁,坐则晕减,动则加重,蹲坐起急,眼冒金星,甚则眩晕欲仆,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白昼有昏昏欲睡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而无力。测血压12.24/9.31kPa。

辨证属气血亏虚,清阳不升。治以补气养血,升举清阳。

黄芪30g,党参30g,麦冬20g,五味子20g,升麻10g,柴胡10g,当归20g,炙甘草30g,黄精30g,制附子10g(先煎30min)。

服药3剂,精神好转,眩晕减轻。测血压13.57/9.98kPa。效不更方,共服12剂,复测血压16.36/10.77kPa,症状消失,精力旺盛。为巩固疗效,将上方制成丸剂,继服月余,以资善后。追访2年,血压稳定。

按:本患者未测血压,便疑为高血压,遂自购降压片服之,南辕而北辙,焉有眩晕不甚之理?本例眩晕头沉,心悸,舌质淡红,脉沉无力,为阴血不足;神疲乏力,心悸气短,乃气虚之候;头晕沉,昏昏欲睡,系清阳不升之象。故选参、芪、附子温阳益气;择当归补血汤加黄精滋养阴血;用生脉散补益气阴;伍升、柴升举阳气。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升举清阳,寓升于补益之中。

医案出处:《关思友医案医话选》

三、其他证候

验案1痰湿中阻

杨某,女,74岁。1991年7月25日就诊。

患者于4天前突然晕倒,数秒钟后神志恢复正常。头向左侧转位时,有短暂性头昏,复位后眩晕迅即消失。伴耳鸣,重则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胸闷憋气,纳差无味,心烦易躁。颈椎X线片提示:颈椎骨质增生。临床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

证属脾虚不运,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复因肝阳偏亢,风痰上扰清窍。治拟健脾祛湿,平肝缓急。

法半夏10g,茯苓10g,陈皮8g,枳实10g,竹茹10g,白薇10g,丹参10g,荷叶10g,浮小麦15g,炙甘草5g,大枣5枚。

连投12剂后,头晕耳鸣、视物旋转、呕吐烦躁等症大减,仍有恶心、胸闷憋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原方加石菖蒲10g,远志10g,以化痰宁神。再服12剂,眩晕遂愈。

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眩晕”范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等论点,结合本例患者证候表现,系脾虚生湿,风痰上扰清窍而致,与前人所论颇为吻合。故以二陈汤健脾燥湿;枳实、竹茹清热化痰,降逆止呕;白薇平肝清热;荷叶升清降浊;丹参活血安神;甘麦大枣汤甘缓。诸药合用,使风痰得除,清阳复升,中焦通利而眩晕咸平。

医案出处:《高辉远临证验案精选》

验案2肾虚夹痰

邹某,男,46岁。1991年9月3日初诊。

诉去年10月21日突发头晕,恶心未吐,双下肢乏力,四肢麻痹,不能走路,某医院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用中药补肾、活血化瘀和西药治疗,疗效不佳。诊时精神差,头晕如钟摆,颅内似有气体流窜,眼睛发胀,耳鸣似蝉叫,听力明显下降,走路似醉汉;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小便调;舌红中心有裂纹,苔薄白腻,脉弦细。

证属肾精不足,痰瘀夹风上蒙清窍。治予以补肾活血,化痰息风。选用左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怀山药20g,熟地黄、白芍、茯神各15g,山茱萸、枸杞子、密蒙花、天麻、法半夏、陈皮、牡丹皮、神曲各10g,菟丝子25g,葛根4.5g,川芎6g。水煎,早、晚空腹服。

服药30剂,精神好转,头晕明显减轻,颅内气流减少,仍耳鸣,声音时大时小,步态欠稳,舌红少津,脉弦细。

上方去神曲、牡丹皮、白芍,加盐水炒黄柏6g,煅磁石20g,制何首乌10g,全蝎4.5g。再进30剂,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按:本案患者证属本虚标实型耳鸣。此证极易被认为肾精不足型耳鸣,应与邓铁涛医案相鉴别。耳鸣似蝉为虚证耳鸣之候,此多见肾精不足,不能上承于脑,脑脉失养。但细观舌脉,苔薄白腻,脉弦细,且双目发胀,为痰瘀阻络之象,此乃肾精不足,痰瘀夹风上蒙清窍。痰瘀阻络,脉络不通,挟风上扰,蒙蔽清窍,故见目胀耳鸣。治用左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补益肾阴,补脾燥湿,化痰息风;少加川芎活血通络。用药后病情渐轻,后期耳鸣声音时大时小,更有精血不足,虚风上浮之势,故加黄柏、磁石坚阴潜镇,何首乌补益肝肾、滋养精血,全蝎祛风通络。诸药相合,以达病所,故药后渐见病愈。

医案出处:《名老中医经验集——吕继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