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是什么?
营养是指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体内消化、吸收、新陈代谢来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维持身体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功能的全过程。
营养主要来自于自然饮食。
营养物质来自哪里?
营养物质来自食物。
食物供给我们维持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像汽车开动需要汽油,空调送冷需要电力一样,人体也像一台机器,需要食物的营养来运转,站立、行走、睡觉、读书、运动都需要食物提供能量;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如骨骼、肌肉、牙、血液等)的生长发育需要食物提供“建筑原料”;各种组织需要不断地更新和修补,这些也需要食物提供原料;食物还参与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总之,合理、均衡的营养物质保证了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营养素包括哪些种类?
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素包括七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糖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的最初来源是太阳能。
通过光合作用,能量(太阳能)进入植物体内,并通过“植物动物-人”的食物链进入人体。能量本身不是营养素,它是由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经过分解代谢所释放出来的。
什么是三大产热营养素?
三大产热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碳水化合物)。食物释放出的能量用来维持体温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细胞的生长、繁殖和自我更新,营养物质的运输、代谢,废物的排出等也都需要能量。即使在睡眠时,呼吸、消化、内分泌、循环系统的生命活动也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的提供主要依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三大产热营养素,其中脂肪的单位产能量最大,脂肪产热37.66kJ/g(9kcal/g);蛋白质和糖类(碳水化合物)则均为16.74kJ/g(4kcal/g)。
能量的计算单位是什么?
能量的传统计算单位为千卡(kcal),国际单位为千焦(kJ)。
两者的换算关系为:1kcal=4.18kJ或1kJ=0.239kcal。
合理的产热比例是多少?
在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脂肪和糖类承担了能量提供的主要任务。这是因为蛋白质虽然也可用来供能,但由于它是构成身体细胞及组成生命活性物质(如各种酶、抗体等)的主要成分,而它在体内的含量有限,因此机体尽量使它受到保护,不被作为能量“燃烧”
而消耗。
三大产热营养素的摄入应有一个合适的比例。按中国人的膳食习惯和特点,糖类(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比例应为55%~60%;脂肪占总能量的比例应为25%~30%;蛋白质占总能量的比例应为10%~15%。
什么是能量平衡?
能量在摄入量与消耗量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称为能量平衡,评价体内能量平衡的公式可表述为:
能量“正”平衡——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即能量过剩,过剩的能量可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而蓄积。
能量“负”平衡——摄入能量小于消耗能量,这就是所谓“入不敷出”,这时体内储存的脂肪会被“动员”起来,提供能量,体重就会因此而减轻。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应使能量的摄入量与消耗量大体持平。
能量失衡有什么危害?
能量摄入不足及摄入过多均可导致能量失衡。
如果能量长期不足,体内将逐渐动员储存的糖原、脂肪甚至肌肉,而造成骨骼肌退化、贫血、神经衰弱、抵抗力下降等。严重的能量摄入不足时,将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及生活。
对于体形偏胖者来说,能量摄入过多和活动量过小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剩余能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沉积,形成向心性肥胖或超重,增加了机体负担,很容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胆石症、痛风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人们应注意“能量平衡”,使摄入的能量正好满足自己的身体需要。
如何正确评估每日饮食摄入的能量?
人们应学会评估自己每日摄入的能量是否恰当,评估过程分以下三步聚:
第一步:记录每天摄取食物的种类与数量,包括摄入所有的食物如谷类、薯类、蔬菜、水果、饮料、甜食、肉类、蛋类、豆制品、奶及奶制品、油脂类、硬果类、零食类等。
第二步:估算或称量食物的具体的数量有多少,例如1袋奶,100g苹果、1盒豆腐,1个鸡蛋等。
第三步:查找“食物成分表”中各种食物所能产生的能量,再根据所吃食物的量计算各食物产生的能量并相加,所得结果即为每日总的能量摄入量。
什么是蛋白质?
提起蛋白质,很多人将它与鸡蛋白(蛋清)相混淆。其实蛋白质是一种含氮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存在于一切动、植物体和一切生物体中。可以说,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的物质基础。
我们可以为蛋白质总结出很多的“必需”——构成机体组织所必需;构成各种酶所必需;构成激素所必需;生长发育所必需;修复身体损伤所必需;抵抗疾病所必需。难怪有人说,蛋白质是生命的依托。
蛋白质从哪里来?
人类蛋白质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包括肉类、蛋类、禽类、鱼类、奶制品、豆制品和硬果类,这些食物中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比例与人体本身蛋白质相似,故称为优质蛋白质。此外,粮食、蔬菜、水果中也含有一定数量的蛋白质,但多为非必需氨基酸,蛋白质质量较差,故称为“非优质蛋白质”。
对于健康的成人来说,维持正常生理需要不必摄入多量的蛋白质,否则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因此您每日只要摄入适量的蛋白质就可以了什么是脂肪?脂肪的作用有哪些?
脂肪是构成人体器官和组织的重要成分。
皮下脂肪作为热的不良导体,能够防止体热散失,还能阻止外热传到体内,有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并且保护和固定内脏器官不受损伤。
脂肪还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良好溶剂,可促进它们的吸收。脂肪摄取不足可能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
脂肪为人们带来餐桌的美味,产生特殊的香味,可以促进您的食欲。
什么是“看得见的脂肪”和“看不见的脂肪”?
有许多人认为只有烹调用油才是膳食脂肪的惟一来源,以为炒菜少用油就算是限制脂肪摄入了。其实人们日常食用的很多食物中都含有脂肪。根据它们存在的方式,我们可以粗略分为“看得见的脂肪”和“看不见的脂肪”。
“看得见的脂肪” 指人们从感官上就知道是含脂肪多的食品,如动物油、花生油、豆油、橄榄油以及动物外皮,如鸡皮、鸭皮等,由于看得见,所以很容易被人们避免过多摄入。
“看不见的脂肪” 指人们无法直观了解,并容易被疏忽的脂肪。例如肉类、蛋类、奶制品、动物内脏、豆制品及花生、瓜子、核桃、杏仁、开心果、松子等坚果类食品均含有较多量的脂肪,谷类、蔬菜、水果中也含有微量的脂肪,由于这些看不见的脂肪在日常膳食中食用量较大,很容易导致脂肪过量食入,肥胖也会由此而来。
什么是糖类(碳水化合物)?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常常被人们视为血糖的主要“创造者”,其实它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素。
糖类按照其结构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单糖是最简单的糖类,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具有甜味,易溶于水,可以不经过消化液的作用,直接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
双糖由两个分子的单糖结合在一起,再脱去一个分子的水后合成。常见的有蔗糖、麦芽糖、乳糖等,易溶于水,经机体分解为单糖后可以被吸收利用。有些成人的消化道中缺乏分解乳糖的酶,因而食用乳糖过量后不易消化,往往出现胀气、腹泻等症状。
多糖由数百乃至数千个葡萄糖分子组成,常见的淀粉、糊精属于此类,没有甜味,不易溶于水,经消化酶作用最终也分解为单糖。人类的主食米、麦、玉米和高粱中,约含有80%的淀粉。淀粉经过胃中消化酶的作用分解为葡萄糖后,由肠道吸收入血,再传送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
还有一类多糖,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等,它们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在肠道内形成废渣,被排出体外,但是它们对人体有很重要的功能。
碳水化合物有什么功效?
碳水化合物也是构成机体组织和产生能量的主要成分,其参与机体新陈代谢过程,在细胞内可以转变为其他物质,例如脂肪、胆固醇等,还可以在细胞中转变为糖原储存起来,其中以在肝脏和肌肉储存为主,储存的糖原又可分解成葡萄糖入血,以供给组织细胞利用。
碳水化合物还具有保肝解毒和对抗产生酮体的作用。因此,碳水化合物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其作用是蛋白质、脂肪所不能完全代替的。
什么是维生素?
维生素,既不像蛋白质那样可以构成机体组织细胞和生命活性物质,也不像脂肪和糖那样,可为人体提供能量。但一旦缺了它们,身体的构成和能量的供给都会出现异常。因此,维生素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成分,并可协助机体将脂肪、蛋白质、糖类转化为能量。
维生素主要包括两类: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所有的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和维生素C等,其中B族维生素在谷类、奶制品、肉类中存在;维生素C在水果、蔬菜中广泛存在。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多存在于油脂、奶制品、肉类、全谷制品、硬果类食品中。
您对矿物质知道多少?
矿物质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各种元素的总称,是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之一。人体中含有的各种元素,除了碳、氧、氢、氮等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以外,其余的60多种元素统称为矿物质(也叫无机盐)。其中约21种为人体营养所必需。
宏量元素 钙、镁、钾、钠、磷、硫、氯七种元素含量较多,约占矿物质总量的60%~80%,故称为宏量元素。
微量元素 铁、铜、碘、锌、硒、锰、钼、钴、铬、锡、钒、硅等14种元素,在机体内含量均少于0.005%,故被称为微量元素。
虽然矿物质在人体内的总量不及体重的5%,也不能提供能量,可是它们在体内不能自行合成,必须由外界环境供给,矿物质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如钙、磷、镁是构成骨骼和牙的主要原料。矿物质也是维持机体酸碱平衡和正常渗透压的必要条件。
人体内有些特殊的生理物质如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甲状腺素等都需要铁、碘的参与才能合成。因此,矿物质在人体组织的生理作用中发挥重要的功能。
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矿物质通过粪便、尿液、汗液、头发等途径排出体外,因此必须通过饮食予以补充。但是由于某些微量元素的生理需要量与中毒剂量极其接近,因此过量摄入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根据无机盐在食物中的分布以及吸收情况,在我国人群中比较容易缺乏的矿物质有钙、铁、锌。
而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如高原缺碘地区)和特殊生理条件下(如妊娠期),也存在碘、氟、硒、铬等缺乏的可能。
为什么说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人体赖以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
水是人体的构成成分,在人体所有成分中水的含量最多,约占体重的2/3。一个人短期内不吃饭,只要能喝到水,即使体重减轻40%,也不至于死亡;但如果几天喝不上水,机体失水6%以上,就会感到乏力,出现无尿;失水达20%,人就会死亡。
水是良好的溶剂,有利于营养素在体内的吸收和运输,并能及时地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水有利于血液循环和调节体温。在暑期往往气温比体温还高,人体就会通过大量出汗而散热,使体温保持恒定。冬季,由于水的潜热较大,外界气温变化也不会影响体温的恒定。水参与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当人体缺水时,消化液的分泌减少,会引起食欲缺乏,精神委靡和疲乏无力。
每日饮水知多少?
一般来说,成人每日约需2500ml水,其中约有1200ml来自于饮水,1000ml来自于食物中的水(如蔬菜、水果、米饭、馒头、肉类、豆类、奶类等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水),其余300ml来自于体内代谢产生的水。
人们每日用水量应随气温、身体状况、劳动强度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比如夏季或活动量较大,需水量可增至4000ml。因此不要等到口渴时才想起喝水,应每天保证充足的水量。当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或心功能不全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适量限制饮水,防止体内存水过多而加重机体的负担。同时也要注意饮水卫生,避免饮用氟、氯、汞、砷等超标的水,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
什么是水的平衡?
一般情况下,每日水的摄入包括以下三个来源:
(1)饮水:每日1000~1500ml;
(2)膳食中所含的水分:每日1000ml;
(3)食物氧化后产水量。
水的排出则有四条途径:
(1)肾脏:每日排出1000~2000ml尿液,最少为500ml,否则会影响代谢废物的清除,不能维持细胞外液的稳定性。
(2)肠道:每日从粪便中排出水分50~200ml。
(3)皮肤分泌:在气温较低时,每日有350~700ml未被觉察的汗分泌。在高温情况下,每日汗液的排出量可高达数千毫升。
(4)肺脏:正常人每日呼出250~350ml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