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可以直接引起衰老,称为病理衰老,使衰老提前出现,快速进展。如早衰症(儿童早老症),患者在少年时就形同老翁,只有12~18岁的寿命。又如早老性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病),使初入老年期的人出现精神障碍,神志糊涂,甚至变成植物人。许多疾病都能加快机体的衰老,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等尤为明显。实际上,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是密不可分的。迄今为止,单纯的生理性衰老几乎是不存在的。将来如果能消除病理性衰老,人类的平均寿命起码可以翻倍。
衰老又可分为躯体性衰老和精神(心理)性衰老。
(一)衰老的征象
从生理角度看,人体的老化主要表现在细胞和组织成分的改变(如细胞水分减少、细胞数目减少、脂肪组织增多、内脏和肌肉萎缩等)、器官功能的逐渐衰退和对环境适应性的逐渐减弱。30岁以后,人体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每天都会有几千个细胞停止工作,血管、肌肉、结缔组织慢慢失去弹性,血液流速减慢,神经传导和反应速度降低,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免疫等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肌肉渐渐失去力量,皮肤逐渐变得粗糙、松弛并出现皱纹……这一切都反映了人在逐渐走向衰老。
衰老在形态上的表现有:
1.白发与脱发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鬓发转白作为衰老的象征。头发变白是由于其中的黑色素减少。一般人在30岁左右开始出现白发,白发出现的顺序一般先从两鬓开始,从侧头部到头前部,再到头后部,由少到多,直至满头银发。在变白的过程中,头发还会变细变软。
除了头发之外,其他毛发如鼻毛、眉毛、睫毛、腋毛、阴毛及男性的胡须等都会变白,不过出现时间要比头发稍迟。眉毛和睫毛的变白较晚,开始于40~50岁。
毛发变白与衰老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有些青少年过早出现白发,大多是由于遗传、精神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而与衰老无关。相反,有一种内分泌疾病——阿狄森氏病,会使脑下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这种激素的部分化学结构与黑色素细胞刺激素相似,导致皮肤和毛发黑色素沉着。患这种病的人即使高龄,也很难看到毛发变白。
老年人衰老的另一个标志是毛发脱落。脱发大多从头顶开始,逐渐向前额发展,直至顶部全部秃光。秃头多见于男性,妇女即使到了高龄也不易发生秃顶。这是因为女性特有的雌性激素使毛发的附着力较强。
白发与脱发,是肉眼看得出的信号,实际上,毛发的成分也在变化。例如,毛发中的铅、镉、汞等元素,在婴儿期含量很低,但到了老年,可超过20岁青年人含量的好几倍。在衰老症患者的头发中,钙、铜和锰的含量明显下降,而铅、碘的含量则增加。
2.皮肤松弛发皱,出现老年斑
由于皮肤水分减少,皮下脂肪逐渐消失,皮肤弹性降低,因而显得松弛和干瘪,同时因皮肤胶原纤维的交联腱增加,引起皮肤的结缔组织收缩而使皮肤发皱,在面部尤为显着,首先在前额和外眼角两旁出现皱纹。两眼下帘皮肤松弛,形成眼袋。老年斑是一种叫脂褐素的色素物质沉积在皮下而形成的,细胞不能排除,故聚积在细胞内,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导致细跑衰老。
3.听力减退
中国医学认为,“耳者肾之官”、“心为耳窍之客”,表明耳朵、听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作为心、肾等内脏器官衰老过程的信号象征。
一般说来,人的听力在20岁最灵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到了老年期,严重者可出现迟钝、难听、重听甚至耳聋。为什么老年人的听力会下降?我们知道,耳朵听音的装置主要是在内耳的耳蜗。耳蜗内有非常敏感的茸毛,构成耳蜗的螺旋管,沿其纵轴被一膜分隔,膜内排列着带纤维的细胞。这些毛细胞能灵敏地察觉声音,并能把声波的机械振动转化成一种电信号,经听神经纤维传到大脑,引起听觉。老年人的内耳分泌异常,耳蜗神经纤维逐渐缩小,影响到耳蜗基底膜感觉细胞的萎缩变形,是听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如果老年人的全身营养状况不良,听觉器官的退化也会加速。一般感受高音的耳蜗底部的基底膜纤维退化早,而感受低音的耳蜗顶部的基底膜纤维退化迟。所以,老年人可能对尖锐的怪声若无其事,却能听见闷雷似的低声。
4.视力衰退
俗话说:“四十四,眼中刺”,指人一过四十岁,视力就远不及青年人了。眼睛衰老的常见表现为老花眼、白内障和青光眼,常谓“老眼昏花”,老年人多因晶状体混浊、白内障等原因而发生视力障碍。对黑暗适应力差,视野缩小,角膜周围出现老年斑。
5.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
中年以后,骨的吸收速度高于生成速度,故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脊柱骨质疏松后不堪重负,被压得扁平、变形,椎间隙变小,因而老年人身高变矮、弯腰驼背,并容易发生骨折。细胞内水分减少而肌细胞间液体增加,肌收缩力降低,力气变小,容易疲劳。由于胶原蛋白的改变,硬度增加,肌腱韧带变得僵硬。老年人活动减少,容易出现肌肉萎缩。
6.各器官生理机能下降
(1)呼吸系统:胸廓变形,活动受限制,支气管管腔变窄,肺泡弹性减退,呼吸肌肌力减退,出现老年性肺气肿,肺活量减小,故老年人容易出现气短气急和呼吸节律改变。
(2)心脏与血管:老年人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减少,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力均降低,容易出现早搏和心电图变异。血管弹性降低、硬度增高,容易出现收缩期高血压。
(3)消化系统:唾液分泌减少,容易口干。胃酸和各种消化酶均减少,吸收能力降低,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胃肠蠕动力下降,容易出现腹胀、便秘。
(4)泌尿系统:肾功能逐渐降低,肾动脉硬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导致老人多尿,尤其是夜尿增多。膀胱肌萎缩,尿容量减少,加上膀胱括约肌萎缩,容易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男性如果前列腺增生肥大,尿频急、失禁更易发生。
(5)生殖系统:性腺功能逐渐减退。妇女雌激素减少,卵巢不再排卵,月经停止,子宫退化,外阴萎缩,阴道粘膜变薄,分泌减少,阴道抵抗力差,容易出现老年性阴道炎。男性个体差异较大,雄性激素有的减少,有的变化不大。精子生成有的可以持续到高龄,七十岁以后还有生育能力。
(6)内分泌系统:胸腺分泌减少,免疫能力降低。前列腺素G1减少,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胰岛素分泌减少、生物活性降低,体内葡萄糖利用降低,容易患2型糖尿病。
(7)免疫系统:胸腺萎缩,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外来抗原产生抗体的能力降低,而对自身抗原产生抗体的能力亢进,故容易得自身免疫性疾病。
(8)神经系统:脑细胞减少,脑细胞内出现脂褐素,有病理改变的脑细胞数增多,脑功能受到影响。脑体积缩小,血流减慢,神经递质释放障碍、受体减少,影响信息传递。这些变化导致老年人记忆减退,思维迟钝,行动缓慢,感觉功能如触觉、温觉等降低。
上述衰老特征都是有可能出现的,一个人身上可能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衰老特征,并不是所有的特征都一定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且衰老特征的出现也有先有后,随各人的不同情况而异。
(二)导致衰老的因素
目前认为平均寿命主要与环境有关,而物种最高寿限与遗传有关。
1.基因里藏着衰老的秘密
衰老的内因是遗传基因,遗传因素直接影响自然寿命,如长寿者的子女也多长寿。研究发现,人类的某些基因是决定其寿命并影响衰老发生过程的主宰者,是衰老的主要原因。目前已经在一些动植物中找到了与寿命有关的基因,其中既有延长寿命的“长寿基因”,也有缩短寿命的“衰老基因”。科学家认为,生物体内与寿命有关的基因至少有上百个,现在发现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通过调节这些基因的表达,可以改变生物体的寿命。例如,美国加州大学的遗传学家通过选择寿命较长的果蝇进行交配,培养出了可以活70~80天的果蝇,寿命是正常果蝇的2倍。在自然界不同生物细胞中存在着增殖基因、衰老基因、凋亡基因和长寿基因。意大利和芬兰科学家声称发现了一种新的与长寿有关的ApoE基因。他们发现,这种基因有3种变异体,分别为E-2、E-3和E-4。他们共研究了185名芬兰百岁老人,结果发现,含E-4变异体的老年人与长寿无缘,因为他们血液运送脂肪的能力差,易患心血管疾病。而不少百岁老人基因中含有E-2变异体,E-2有助于增强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大脑和其他器官之间更好地传递生物信息,协调工作,使机体细胞和组织更有效地抵御疾病的侵袭。
目前,对基因的作用机制仍处于研究阶段,科学家试图通过研究各种基因调控机制对生命衰老过程的作用,进一步揭示衰老基因、凋亡基因、长寿基因等基因与生命衰老的内在关系,总结并发现延缓衰老的方法和措施。
2.衰老的外因
衰老的外因是指遗传基因以外的一切可以使基因突变及可导致代谢异常的外部因素。
影响衰老的第二方面原因,主要为神经精神因素和生理因素,包括人的气质、个性特征、各种生理机能的状态和代谢水平。神经精神因素对衰老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神经系统调节着人体各个器官的活动和人体各个系统的协调,一个神经协调功能正常的人,各种生理机能和代谢会保持正常水平而不致发生疾病和早衰,而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慢性损伤,如长期的不良精神因素刺激,则会引起代谢紊乱和生理功能失调,容易导致早衰。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百岁老人大多表现为性格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忠厚善良、有和睦的家庭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心情舒畅使人身体健康,衰老较慢,能适应正常的紧张状态是保持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妥善处理日常紧张事务的人,到了60岁,身体仍很健康、精力充沛;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觉得精神压力很大的人,他们的衰老速度比前者快得多,而且得重病的机会也大得多,正如荀子所言“乐易者常长寿,忧险者常夭折”。
衰老是由多种生理因素共同促成的综合性病理现象,因此,生理因素对衰老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因素、酶的因素、免疫因素、代谢废物因素、自由基因素、细胞活性与细胞液的平衡、生殖细胞的丢失与细胞分化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以直接影响健康水平和衰老的速度。
影响衰老的第三方面原因有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对衰老的影响,主要有放射线伤害、噪声、温度、光照、空气、地理地质结构、水土、住房等因素。目前来看,直接影响衰老的因素有放射性物质和化学毒物、水土质量和空气质量,前者直接破坏人体细胞的正常功能和基因的稳定性,而后者更多的是造成人体代谢机能的失调,从而加速衰老的过程和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化学工业对水土的污染和城市有机物、工业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对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经济、职业、家庭、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名利地位、荣誉得失等;生活习惯因素包括起居、饮食结构、营养、排便、运动、睡眠、劳逸、嗜好及性欲等。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无时无刻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各种社会因素随时随地给人以不同的刺激,忧郁苦闷,影响到各种生理机能的协调,甚至造成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加速衰老。生活习惯对衰老的影响也是如此,许多人认为日常生活琐事无足轻重,往往放任自流,未引起足够重视。殊不知,衰老正是由这些日常不良生活习惯中加速而来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生活方式、习惯的培养、是否形成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良好的生活规律,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的健康水平和寿命的长短,如起居无常会打乱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分泌规律,破坏机体的内在平衡;饮食无节则打乱胃肠的代谢功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正常生理需要;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则影响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平衡;大小便失常则会导致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内有毒代谢产物积存体内从而影响体液代谢的正常水平;劳逸不均,正常生理功能不能有张有弛,各种生理节奏被打乱,也会导致代谢功能的失调;睡眠不足则会加速机体器官组织和各种生理功能的负担,过度耗损,导致衰老。
近年来对百岁长寿者的调查研究表明,长寿者有家族长寿史者占61.8%,但无长寿家族史者也占长寿者的38.2%,说明后天综合因素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因此,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古今长寿者的生活特点均表明了这一点。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战国时期着名医典《黄帝内经》中,对养生长寿即有精辟的论述,认为养生原则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事实上,上述导致衰老的因素既有加速、促进衰老的不良作用,同样也可以通过消除这些因素来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因此,如何为延缓衰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调整自然生命过程,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提高生命质量,延缓衰老的发生,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时刻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