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腰腿痛健康课堂
48551300000005

第5章 患者必读与专家提示(1)

1.腰腿痛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腰腿痛这种症状,谁都有可能经常体验到,然而其病因之多样却是其他疾病无法相比的。大多数腰痛是由身体姿势不正确、过度肥胖、运动量不足、精神有压力、慢性疲劳等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腰痛症”。引起腰腿痛的各种致病因素有很多,如何从许多的致病因素中正确找到引起患者腰腿痛的病因,需要医生仔细检查认真分析。有道是“病人腰痛,医生头痛”,正是说明其病因的复杂性。

其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脊柱结构的先天性异常引起的腰腿痛,大多数发生在腰椎和骶椎。这些异常对腰骶区的骨性结构形成了薄弱缺陷,削弱了脊柱的稳定性,使得脊柱的生物构造发生改变、破坏了其生物力学的稳定,使腰背肌的运动不平衡、不协调。因而可能使脊柱及其附近的结构较容易受到损伤、挤压和牵扯,尤其是肌肉和韧带,由于受力不平衡导致各种急慢性腰腿痛。真正因腰骶椎畸形引发的腰腿痛症状并不多见,据统计,约有1/3的健康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腰骶畸形。平常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受到外伤或因其他疾病的影响,在做X线检查时才被发现。因此,脊柱先天畸形不一定都会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的脊柱先天性畸形有隐性脊柱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先天性短颈和脊柱侧弯等。

(2)外伤性因素:外伤性腰腿痛包括急性外伤和累积性损伤两种因素。

因各种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或肌肉、韧带的牵拉所致的脊椎骨折、脱位和小关节肌肉损伤等引起的疼痛,为急性创伤性腰腿痛。因劳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不良体位日积月累形成的颈肩腰腿肌劳损所致的疼痛,为慢性累积性劳损痛。专家强调,任何超限的外力、负载、频率及活动范围,均可加重颈肩腰部肌肉、韧带和骨关节的应力。机体为了代偿,肌肉不得不持续处于紧张或痉挛状态,久而久之,肌肉、筋膜、韧带甚至脊椎关节必然发生急性或慢性病变。常见的外伤性腰腿痛有急性腰扭伤(也称“闪腰”或“岔气”)、腰肌劳损。

(3)炎症性因素:引起腰腿痛病变的炎症性因素包括两方面:①由特异性感染源引发的腰腿区骨、关节及软组织感染性炎症,如伤寒、梅毒、结核等,以及各种化脓性细菌对机体侵犯形成的感染性炎症,如骨髓炎等,均可导致腰腿痛;②因创伤、劳损、寒冷、潮湿和肌肉痉挛等因素引起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部位充血、水肿、渗出和纤维组织粘连,从而导致腰腿痛,这是炎症性因素腰腿痛的常见因素。常见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腰腿痛病有强直性脊柱炎、腰背区筋膜纤维组织炎等。

(4)退行性因素:人体发育成熟后,物质的新陈代谢逐渐发生变化,引起组织器官性能和结构的一系列衰老性变化,称“退行性改变”。脊柱的退行性改变涉及骨骼、软骨和软组织。先见于椎间盘的脱水、变性及容积减少所引起的脊柱不稳;接着继发髓核的突出与脱出、韧带骨膜撕裂、韧带与椎间盘间隙血肿形成;继而椎体边缘骨刺形成,以及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纤维组织变性、断裂,纤维组织增生等。退行性改变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剧,超出代偿能力,破坏了脊柱力学平衡,导致腰腿痛症状。脊椎退行性改变引起疼痛的比例在腰腿痛患者中占大多数。退行性改变的症状有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脊柱后凸畸形(驼背),假性脊椎滑脱和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等。

(5)肿瘤性因素:脊柱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该病有的是脊柱自身发生的,称为“原发性肿瘤”;另一种是从其他器官转移过来的,称为“转移瘤”。脊柱恶性肿瘤表现为痛感剧烈,且进行性加重,后果严重,应提高警惕,争取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6)内脏疾病牵涉性因素:全身各系统疾病均可波及脊柱,包括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循环系统,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和妇科疾病等均可影响颈肩腰腿区出现疼痛等症状。因此,要对腰腿痛患者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做出正确的诊断,充分考虑腰腿痛病因的复杂性。

2.如何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腰腿痛的患病史;②体格检查;③相应的影像学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在30~50岁的青壮年,过去有腰区损伤史。发病时弯腰活动受限,变换体位时(如弯腰、后仰腰区、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腰区)疼痛加剧。大多数都有下肢痛,单纯为腰痛的为少,表现为逐渐向臀区及下肢放射痛(即通常所说的坐骨神经痛)。多数为单侧,双侧者较少,可放射到大腿或小腿的后侧,直至足背的内侧或外侧或足跟区。

腰椎间盘突出以前,患者往往有一段时间的腰痛,反复发作。常伴臀区感应痛,而在一次弯腰动作如刷牙漱口或从地上拣东西时突发剧烈腰痛。

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动作均可加重痛感。疼痛严重时,患者不能直立行走,有的间歇性跛行(走一小段路后痛感加重,需下蹲或坐下片刻,痛感可缓解又能继续行走)。下肢放射痛也可反复发作,卧床休息一个阶段后可逐渐自愈,但在某一次动作中又复发。少数患者有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体征为腰区僵硬,可有腰区侧弯,前凸消失,躯干向一侧倾斜。椎间盘突出间隙之“算盘珠”旁有压痛,局部叩击向臀区和下肢痛放射,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所特有的。小腿外侧、足背或足底感觉麻木、减退,足趾向上翘或其他足趾向上或下屈曲的力量减弱,严重的可有会阴部的感觉减退,病程长者可有下肢肌肉萎缩。特殊检查为直腿高举试验阳性,即让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伸直,由别人慢慢抬高下肢,至出现下肢痛为止。正常人抬高至60°~70°(指腿与床面之间的夹角)时才感膝弯处不适,特殊职业者可抬高至90°尚无不适,而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则抬至20°~40°时已有坐骨神经痛。

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X线片、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脊髓造影。脊髓造影目前一般不采用,主要因为其是有创检查,相对的不良反应多;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的显影又不足,条件允许时还是应行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为佳。

当然,最后的诊断还得靠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资料综合判断。单纯凭一项检查就作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是不科学的,尤其是拍张X线片就说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完全错误的,也是不科学的。

腰椎X线片所给我们的信息是腰椎的骨结构有无异常,可间接反映腰椎间盘突出的表现。而单纯依靠影像学治疗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临床上往往有些患者腰椎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显示有间盘突出,但患者并没有临床体征,就不能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那样反而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3.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它有哪些临床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全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全身各关节的慢性炎症,最终导致全身关节尤其是脊柱的强直。发病年龄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5∶1。绝大多数患者首先侵犯骶髂关节,以后上行发展至颈椎,也可侵犯周围关节。早期病变处关节有炎性痛感,伴有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有僵硬感,早晨明显;也可表现为夜间痛,经活动或服止痛药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关节痛感减轻,而各脊柱段及关节活动受限和畸形,晚期整个脊柱和下肢变成强硬的弓形,向前屈曲。

(1)骶髂关节炎:约90%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先表现为骶髂关节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腿痛,腰骶区僵硬感和放散至大腿。

(2)腰椎病变:表现为下背痛和腰区活动受限,棘突压痛,腰区肌肉痉挛发硬,后期可有腰肌萎缩。夜间痛可影响睡眠,重时使患者在睡眠中痛醒,要下床活动后才能重新入睡,为病情活动的指征之一。本病腰腿痛经休息不能缓解,活动反而能使症状改善。

(3)胸椎病变:表现为背痛、前胸和侧胸痛,最后呈驼背畸形。如肋椎关节、胸骨柄体关节、胸锁关节均受累时,呈束带状胸痛,胸廓扩张受限,吸气咳嗽或打喷嚏时胸痛加重。重者胸廓保持在呼气状态,胸廓扩张度明显受限,只能靠腹式呼吸,由于胸腹腔容量缩小,造成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碍。

(4)颈椎病变:颈椎僵痛,一般发生于起病数年之后,少数患者早期也可出现此类症状。活动明显受限,常固定于前屈位,不能上仰、侧弯或转动,重者只能看到自己足尖前方的小块地面,不能抬头平视。

(5)周围关节病变:外周关节累及部位以髋、膝、踝等下肢大关节为多见。髋关节受累后表现为活动受限,屈曲挛缩,肌肉萎缩,关节强直,是患者的主要致残原因。髋区症状多出现在发病后5年内者(约94%),如5年内未累及髋关节,则以后累及的可能性不大。

(6)典型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整个脊柱发生自下而上的强直。先是腰椎前凸曲线消失;进而胸椎后凸呈驼背畸形;随着颈椎受累,颈椎活动受限;患者体态变为头向前倾,胸廓变平,腹部突出;呼吸靠膈肌运动,最后脊柱各方向活动完全受限。由于整个脊柱发生强直,患者改变姿势时自我平衡十分困难,很容易发生外伤,且外伤后使痛感突然加重。

强直性脊柱炎作为一种全身性慢性炎症疾病除了累及脊柱、外周关节和肌腱、韧带附着点外,还可累及其他器官。

(1)全身症状:多见于早期,一般不严重,有乏力、体重减轻、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以脊柱关节症状为主者全身症状较轻,外周关节受累比较严重者,全身症状比较突出。

(2)眼部病变:约25%的患者有结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层炎或巩膜血管膜炎。表现为单侧急性发作,疼痛、流泪、畏光等,一般对视力影响不大,但如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也可发生视力障碍。

(3)心血管表现:包括上行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膜病、左房室瓣病变、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

(4)肺部表现:为本病后期常见的关节外表现,一般发生于病程20年以上者。可有咳嗽、咳痰、气短以至咯血,肺功能受损,晚期常合并感染。

(5)神经、肌肉表现:脊柱强直以后可并发严重的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最易发生部位是颈椎,是病死率最高的并发症。患者外伤后出现颈、背痛或肢体麻木症状者,应排除脊柱骨折的可能。患病后期可侵犯马尾,发生马尾综合征,而导致下肢或臀区神经根性疼痛,会阴部感觉丧失,以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大小便失常)。

(6)肾损害:极少数患者可发生IgA肾病。

4.哪些腰腿痛需要手术治疗?

腰腿痛的病因如果诊断明确,经多种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且病程长而反复发作或有进行性加重的情况下应考虑手术治疗。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严重椎管狭窄,突出硬膜囊受压、并有下肢肌力减退、运动功能障碍的情况,就应考虑用手术治疗。或者因脊髓肿瘤明显压迫神经而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如尿潴留,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也应考虑手术治疗。还有一种情况也是适应证,即多种保守治疗法未能治愈的剧烈腰腿痛和下肢疼痛,或常由此而导致身体弯曲,呈现所谓“坐骨神经痛性侧弯”的状态,直接影响患者工作生活的情况下,希望短时间内去除病痛的也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慢性腰腿痛来说,每个病例都是不同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采取具体的治疗措施。治疗分为两个主要类别:

①保守治疗。包括功能锻炼、药物治疗、理疗和其他非手术治疗(如封闭等)。

②手术治疗。包括椎板切除术、椎间盘摘除术和腰椎融合术,其目的是解除症状和防止症状复发。

大多数慢性腰腿痛患者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的方法使症状得到减轻和缓解。只有少数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后,症状仍得不到缓解,且进一步加重,而且影像检查的结果与症状相符合,这时才需要手术治疗。

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并非取决于影像检查的发现,而应该取决于腰腿痛的症状,手术应该以解除症状为出发点。同时患者应该了解的是,没有任何一种手术可应用于解决全部腰椎的问题,手术的原则是在解除症状、恢复腰椎正常生理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脊柱的正常组织。

最常见的手术之一是椎间盘摘除术,即去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去除全部或部分椎板,开一个小窗口,把神经拉向旁边以便能看见突出的椎间盘,用小仪器取出突出的椎间盘。一旦间盘被取走,神经根从压力和激惹中解救出来,症状就可以得到解除。但是由于切除了椎板等脊柱的正常结构后,会使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新的症状。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现在一般采用不破坏骨性结构的椎间盘摘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