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乙肝患者健康箴言—明明白白治乙肝
48554700000041

第41章 明白治疗乙肝有哪些药物(2)

乙肝的西药抗病毒治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早期风靡一时的嘌呤核苷类药物阿糖腺苷及其衍生物单磷酸阿糖腺苷,体外研究对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抑制率极高。但是,这类药物的神经肌肉毒性作用明显,临床疗效不佳,目前在欧美已停止研究使用。无环鸟苷虽然相对安全,但临床试验表明该类药物缺乏足够的抗病毒能力。其他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膦甲酸、苏拉明、叠氮胸苷等不是无效,就是毒性太大,或两者兼而有之。干扰素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首当其冲的抗病毒药。但是,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远期疗效不佳,对于垂直感染造成的乙肝及亚裔种族乙肝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新一代核苷类制剂,如拉米夫定、泛昔洛韦等,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有效的抗病毒活性,已成为治疗乙肝的新的里程碑,但是,它们疗效虽显着,持续时间短暂,往往呈一过性反应,因此,必须长期用药以保持疗效的稳定。时至今日,尚无一种高效无毒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问世,乙肝抗病毒治疗是根本和最终目标,抗病毒治疗已走过数十年的历程,一个个抗病毒药物像走马灯似的匆匆而过,真像是大浪淘沙,一些早期使用的药物已渐趋淘汰,最新的药物拉米夫定已在全国展开使用,初步印象是有效但非特效,长期疗效有待观察。总之,使用抗病毒药治疗乙肝要慎重,已经过时的或疗效不确切的,不用为佳,有效的药物也应符合适应证并在正规医院的指导下用药。

4.乙肝抗病毒药物有哪些?

1.药理作用:具有干扰病毒(包括RNA病毒和DNA病毒)代谢从而抑制其繁殖的作用,具有广谱性、间接性、相对种属特异性及选择性等特点;且能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NK细胞和K细胞的杀伤活性;低浓度可轻微促进抗体的生成,高浓度能抑制抗体生成。总之,具有抗病毒、抗增生和免疫调节作用。临床应用:

用于乙、丙型肝炎,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的治疗。用法用量: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300万~500万国际单位/天,先每天1次,连续1~2周,以后隔天1次,可连用6个月至1年。注意事项:①口服可被蛋白酶破坏,故口服无效。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可见恶寒、发热、皮疹、全身倦怠、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肌肉痛、头痛、脱发、粒细胞与血小板减少等。静注半衰期很短,很难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且可引起高热、寒战、头痛、呕吐、脉搏增快、血压升高、肝肾功能损害,故不宜采用。②对牛血清疫苗等生物制剂有过敏症既往史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禁用;变态反应疾病、重症肝损害或肾损害、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者慎用;孕妇、哺乳妇最好不用。③利用人血和胎盘血中白细胞制备之干扰素,有传染血清性肝炎的危险。④本品肌内注射前,口服消炎痛50mg,可预防性地减少寒战发热的不良反应,且可增加干扰素水平。⑤母婴传播感染形成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干扰素产生正常,因此用干扰素治疗无效。

相互作用:①本品与新霉素、更生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合用,可影响干扰素的效果。②本品与无环鸟苷、拉米夫定并用,疗效可能会增强。

2.聚肌胞药理作用:本品是一种高效内源性干扰素诱导剂,诱生干扰素,效力较强;且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抗体的形成,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还具有抗肝损伤作用。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如慢性乙型肝炎等。用法用量:促使HBsAg、HBeAg阴转,肌内注射,2~4毫克/次,2次/周,1个月为1疗程。治疗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宜加大用量,即6~8毫克/次,隔日1次肌内注射,连用3个月为1疗程。注意事项:①孕妇禁用。②对本品过敏者慎用。不良反应:①国外产品毒性较大,可见头晕、恶心、发热、口干、胸闷、乏力、皮疹等。②国内产品内含适量卡那霉素、氯化钙和磷酸盐,以增加聚肌胞对热的稳定性,降低体内核糖核酸酶的降解,使毒副反应减少,偶见一过性低热、头晕、头痛、口干、口苦、纳差、恶心、乏力。③注射局部疼痛。相互作用:本品与泼尼松合用,可提高疗效。目前,该药已不太使用了。

3.阿糖腺苷以及单磷酸阿糖腺苷阿糖腺苷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活性,使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无法合成。该药抗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作用大于对人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作用。因此在治疗浓度时能优先抑制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而对人体细胞毒性相对较低。阿糖腺苷抑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的水平快而明显,比干扰素好;但抑制作用维持时间短暂,停药后会反跳,因此在对抗乙肝病毒的持续复制方面又次于干扰素。阿糖腺苷的水溶性低,临床应用时必须大量稀释至0.7毫克/毫升以下时才能作静脉点滴。静注该药后30分钟,血内浓度达高峰,但停止滴注后,血浆药物浓度很快下降,在15~20分钟后即测不到。改用单磷酸化合物制剂(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后的溶解度为阿糖腺苷的100~400倍,可作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后3小时血浓度才达峰值。用法:每日10~15毫克/公斤体重,稀释在1000毫升5%~10%葡萄糖液内,12小时内缓慢静滴,疗程10~30日;也有将剂量减为每日5~10毫克/公斤体重,认为疗效相仿。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每日10毫克/公斤体重,6日后减半量,静脉滴注或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同上,也可延长到8周。大剂量应用可有发热、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及下肢肌肉强直的肌痛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停药后,慢性乙肝常易复发。为提高疗效,防止肝功反跳,有人主张与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如同时每2周注射1次乙肝疫苗或同时注射胸腺肽制剂隔日1次,常可减少复发率。

4.无环鸟苷(阿昔洛韦)该药对病毒DNA聚合酶有抑制作用,为广谱抗病毒新药。

其抗病毒作用很强,而对宿主毒性很小。临床应用: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也可用于皮肤及黏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包括初次及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免疫缺陷、单纯疱疹性脑炎。用法用量:口服:0.2~0.4克,5次/天;连用10天为1疗程。本品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不高,疗效低。必要时可延长治疗,但不应超过6个月。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250~500毫克/毫升或每次10~15毫克/公斤,8小时1次;20日为1疗程,可连用3个疗程。注意事项:①口服后的峰时间不受食物的影响。②本品注射液pH为10~11,碱性较强,对血管壁有刺激作用,多次用药可发生静脉炎,故应注意更换注射部位;静脉注射时勿漏出血管外。③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④肝肾功能不全、精神异常、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不良反应:大剂量静注或口服,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胸闷、心悸、出汗、低血压、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等。目前,该药的换代产品泛昔洛韦、恩替卡韦等已上市。

5.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是硫胞嘧啶核苷左旋异构体,可以口服,能够抑制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还能抑制乙肝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但它与其他双脱氧核苷酸有所不同,不抑制线粒体的DNA,在阻止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时不抑制骨髓母细胞,因此该药在国外颇受重视,现已在我国广泛使用。国外在双盲试验中,每日口服拉米夫定为25mg、100mg或300mg共12周,并随访半年,临床治疗可使HBVDNA滴度下降率分别达到70%、100%,但停药后大部分患者HBVDNA再次出现,部分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原来增高4~5倍,乙肝e抗原转阴率为9%左右。有人用该药300毫克,2次/日治疗艾滋病乙型肝炎混合感染的患者,对HBVDNA的暂时阴转率亦达90%,且无任何不良反应。该药在治疗期间对HBVDNA的转阴效果肯定,且口服方便,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少,但用药的价格十分昂贵,停药后HBVDNA转阳,ALT反跳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它的使用。

该药治疗慢性乙肝的前景尚待探讨研究。目前可有计划地观察使用。

6.膦甲酸钠本品能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为一广谱抗病毒药物。临床用于治疗乙肝、艾滋病、疱疹病毒感染等。用法:静脉滴注:0.16毫克/(公斤·天),12~14天为一疗程。对于乙肝病毒抑制作用较明显,但作用时间短暂,停药后易复发。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肾功及造血系统异常。

5.什么是干扰素,干扰素有什么作用?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人体内很多细胞可以分泌干扰素,不同的细胞分泌的干扰素其分子结构和作用也不尽相同。人的白细胞分泌的干扰素叫α-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最强,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治疗乙肝和丙肝的有效的药物。T淋巴细胞分泌的干扰素免疫调节作用强,称为γ-干扰素,又叫免疫干扰素。成纤维细胞分泌的干扰素叫β-干扰素,也有抗病毒作用。目前我国市场上有α和γ两种干扰素,其中应用较多的是α-干扰素,很多国内药厂也可以生产干扰素这一高科技产品,为乙肝和丙肝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干扰素是人体在受到病毒攻击后所产生的具有明显抗病毒作用的一种细胞因子,其作用很多,对机体多个系统、多个脏器产生影响。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抗病毒作用:这是干扰素最具特征性的作用。据研究,人体在感染病毒后最早产生的抗病毒物质就是干扰素。干扰素可以直接杀伤病毒,其作用机制是这样的:首先干扰素同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然后诱导细胞产生一系列的效应蛋白,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蛋白激酶、Mx蛋白等。据称干扰素诱生的效应蛋白可达几十种之多。这些效应蛋白再通过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导致病毒的裂解或抑制病毒的复制。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非常强,研究发现在注射干扰素数小时后,就可见到血中病毒滴度的直线下降。这显然是干扰素的直接作用所致。我们也正是利用了干扰素的这一特性,将其广泛应用在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而以免疫增强为主。例如可以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等。当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后,又可以促进对病毒的清除作用。

(3)抗增殖作用:干扰素对增殖迅速的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可用来杀伤肿瘤细胞。干扰素治疗白血病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干扰素还可以用来治疗肾癌等实体肿瘤,也有很好的疗效。但干扰素有一些副作用也与此有关,如脱发、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食欲不振等。干扰素对于肝炎时发生增殖的成纤维细胞及基质产生细胞也有抑制作用,这样就可以直接抑制肝脏的纤维化,使纤维组织减少。该作用的发现为干扰素治疗乙肝提供了更充足的依据和更广泛的前景。由于干扰素的抗增殖作用,干扰素还被发现可用于预防肝癌。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在肝硬化和肝癌高发人群中应用干扰素能明显减少肝癌的发病率。这一发现堪称肝硬化患者的福音,因为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病率高达50%以上,且至今没有一种药物能预防肝癌的发生,而干扰素在这方面的作用确为其他药物所不及。这种防癌作用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与抗病毒、免疫增强、抗增殖作用都有关系。

6.什么样的乙肝患者适用干扰素?

干扰素对于乙肝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最突出的就是抑制病毒复制、抗纤维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这些作用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肯定,所以干扰素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乙肝病人,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干扰素并非对什么样的乙肝都有效,所以需要选择对干扰素有反应的病人,或者说适合干扰素治疗的病人。根据十几年应用干扰素的经验,对干扰素反应比较好的病人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病人年轻;②女性;③肝损害不重,一般为轻、中型肝炎;④转氨酶升高2~5倍;⑤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即HBeAg阳性,HBVDNA阳性;⑥无肝硬化;⑦肝组织学活检提示肝纤维化不重;⑧非母婴传播。如能满足以上条件,则有希望获得转氨酶复常、病毒复制指标阴转、症状改善或消失、病情长期稳定的效果。其ALT复常率约40%~60%,HBeAg阴转率约30%~50%,HBVDNA阴转率约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