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搬家,看着一屋子破烂的不破烂的家具,以及“细软”、书籍、杂物,很是头疼。跟老婆商量,处理掉些东西吧。可算来算去,除了送掉一只高低柜、一口缸,其他的似乎都有大用,都不能舍弃。老婆让我清理我的书。我于是遵命,一遍遍翻检,捆绑,先期送进了煤房。此次清理,战果辉煌,除了老婆的两个学生挑走一些外,以六角多钱一公斤的价格,卖给废品站,老婆还收入了一百一十七元。卖书时我没去,据老婆说装了满满一架子车。
清理和处理这批书,我开始并不十分情愿。想想有许多书还是二十年前我上大学时省吃俭用买的,毕业分配时特意从亲戚家要了个旧木箱,上千里路托运了过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书是我的精神寄托,给我带来了不少的慰藉。虽然有些书并未怎么认真看,有的甚至翻都没有翻过,但很长一段时间我视其为宝,不能割舍。
也许是老婆讨厌满地乱堆书的情绪传染了我,也许是我的进取意识薄弱了精神衰退了,我开始不那么珍视书尤其不珍视那些用不着的书。当然,我有我的理由。虽然历代的伟人名人说过不少关于书的名言警句,但我以为,藏书是文化雅士的一种行为,有人为需要而藏,有人为装点门面而藏,有人是为说不清的变态心理驱使而藏。藏书与藏金藏银大约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不见得高尚高贵。那么反过来说,不藏或不多藏呢,也不见得就低级与庸俗。这样认识,也许能摆脱一点心理的重负与牵累。
书多并不意味着知识多本领大。学富五车与家藏万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见过一些人,家中有专门的书房,四壁皆书柜,柜中满图书,有些甚至书柜上面、墙角地下也码放着书,可他们学问做得非常一般,很不入流。而另一些人,家中并无多少藏书,却很有学养,成果也较多。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要数钱钟书先生了,据报载,此公家中只有一只书柜,还缺条腿,用砖头支撑。但他的《管锥编》等书,所引图书却有几千种。此人用学富五车、着作等身、饮誉海内外等词语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他的学问是靠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图书积累起来的,而非自家的藏书。再如马克思,家中藏有多少书我不清楚,我只知道,他成年累月泡在图书馆,椅子下的一块地面被踩出了坑。
古人说过,“近来始觉圣贤书,信着全无是处”,这话有特定情景下的偏激。古人还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真理的成分就多一些。而不知古人还是今人说的“买书不如借书”,似乎也有许多的道理在。借书不但可以为本不富裕的文人们节省几枚铜板,使文人们的口袋能稍鼓一些,营养能稍好一些,走在街上步子能稍稳一些,而且可以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和学习的效率,逼迫自己作出学问。
我的一批书被当废品卖掉了,坏处尚未显现,好处嘛,却已体会到了,那就是房间宽敞整洁了,找所需要的书方便了。中国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另一句是“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这两句我都信,但我更喜欢后一句。
19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