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因材施教管孩子:如何教育好个性不同的孩子
48556300000012

第12章 让没主见的孩子学会自己做主

有的孩子常常以父母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非常顺从父母,从而形成了一种遇事毫无主见的个性。父母不应总是替孩子想,凡事都替孩子做主。应多让孩子遇事多动脑筋,自己拿主意,以此来培养孩子的主见。

做事有主见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很多父母会误认为孩子只有长大懂事后才会有自己的主意,殊不知有主见的孩子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丹丹是大人眼中标准的乖乖女,有教养,守秩序,爱学习,态度友善,听大人的话。但过于中规中矩的教养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丹丹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主见,碰到小问题也不能自信灵活地去应对。

有一次,丹丹和爸爸妈妈在家里做角色游戏。丹丹扮演的是肯德基的小小服务员,她对妈妈说:“我今天要给大家的惊喜是吃东西就送一辆小汽车。”爸爸妈妈立即支持她的这个好主意。接下来,她就开始制作小汽车。只见她拿起一张蓝色皱纸就来问妈妈:“我可以用这个做吗?”“你先试试行不行呢。”妈妈没有直接的答复她。几分钟后,她又来征询老师的意见,“用手工纸好还是盒子好?”“你觉得哪个更好呢?”妈妈问。这下,她就完全没了主意:“哎呀呀,我该怎么办呢?”

像丹丹这样遇事没主见的孩子很多。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往往都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如果不能体察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的自主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为他规定学习和生活的模式,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遇事毫无主见的人。

要想培养孩子有主见的个性,父母就应该了解孩子缺乏主见的原因。

1.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对

比如孩子偶尔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父母在旁边指点的方法不对,说一些打消孩子积极性的话:“你这样做是不对的,那样做比你的做法好。”诸如此类的话。这样孩子容易对自己没有信心。下次碰到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先忽略自己的想法,直接问别人意见。时间长了,孩子就容易缺少主见。

2.孩子喜欢模仿容易盲从

孩子年龄小,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主要是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孩子模仿性强,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看别人怎样,自己就跟着别人学,难免会有些不当的言行。

3.父母对孩子太过严厉

父母本来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再加上有些父母习惯于替孩子设想一切,所以容易造成孩子唯命是从,不敢干甚至不敢想违背父母意愿的事情。还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忙,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不理解孩子,使孩子对父母感到生疏,产生了畏惧心理。孩子不敢说、不敢做想做的事情。

4.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

许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得最好,又不放心孩子的能力,于是干脆以自己的选择来为孩子代劳。孩子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久而久之在孩子的观念中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总没有别人的好,凡事都由父母决定好了,也就不爱思考、没有主见了。

孩子没有主见,就会表现为人云亦云,随大流,缺乏自己的个性和自信,盲目从众。那么,怎样改变孩子的从众心理,帮助他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呢?

让孩子自己做主

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在装修房子的时候,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他喜欢自己房间的墙壁涂什么样的颜色,他喜欢把书架摆放到哪里,什么款式的家具好等。有时候,孩子自己拿不定主意,父母可以用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命令,如“如果是你,你该怎样做?”“我想听听宝贝的意见。”这种沟通方式让孩子感觉到大人非常重视他,他会备受鼓舞,从而愿意遇事拿出自己的意见。

教会孩子说“不”

要使孩子有主见,必须破除孩子对权威的迷信。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说不”游戏,父母有意出错,让孩子挑出错误的地方。比如,父母说:“桌子、椅子、床头柜、毛巾被都是可以用的东西,都是家具。”孩子说:“不对,毛巾被是可以用的东西,但不是家具。”告诉孩子,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可能出错。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盲从别人,模仿别人了。

和孩子一起做家庭智力游戏

父母可以找出一个主题或者难题,让孩子想出多种方法解答。如小猴不小心掉进猎人为抓大灰狼而设的陷阱里了,它该怎么办呀?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口渴?引发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命令

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往往喜欢使用命令句式,如“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做了”。这种语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话是说一不二的,自己是在被强迫做事,即使做了心里也不高兴。父母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否该去做了”,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发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