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因材施教管孩子:如何教育好个性不同的孩子
48556300000014

第14章 不要把孩子任性当成个性

当今社会,父母大多过于宠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样容易促使孩子任性。一旦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便会大哭大闹,直至达到目的为止。对孩子的要求,父母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的要求,要坚决予以制止。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们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从孩子小时候起,起床,有人帮他穿衣穿鞋叠被子;吃饭,有人喂;要玩玩具,便有人去买。总之,父母事事都替孩子着想,事事都顺着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久而久之,便使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个性。

帅帅是个很有主意的孩子,这是好事。但有时也很任性,让人拿他没办法。

一天,爷爷带帅帅从超市回来,买了六七瓶洗涤剂。妈妈还以为是洗涤剂大减价呢,爷爷却说:“减什么价呀,帅帅看这些瓶子花花绿绿的好看,不买就躺在地上打滚。”妈妈听后,看了帅帅一眼,帅帅摆出一副得意的样子。

又过了几天,帅帅问妈妈要柜子上的玻璃花瓶玩。妈妈不让他玩花瓶,他一下就躺在了地上,腿还蹬着喊:“我要花瓶,我要花瓶!”把倒地耍赖当成杀手锏了。

还有一次,帅帅家里有一位客人来,他满屋子跑,甚至把他的玩具刀枪全都拿出来,围着客人身前身后转,弄得客人下不来台,帅帅的爸爸妈妈站在旁边干着急没办法。

生活中像帅帅这样的孩子随处可见,这些孩子的行为就是任性的表现。大多数孩子都有任性行为。任性是孩子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是孩子要挟大人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养成这种不良习性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放任、迁就;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父母说得对不对,一概不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还有的父母爱用讽刺、挖苦的语气和孩子说话,经常当着别人面数落孩子,虽然是为孩子好、但也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导致孩子为了面子,为了和父母对抗,故意任性犯拧。

2.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想怎样就怎样,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有的父母对孩子知识方面的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一定的约束,必然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行为。

3.孩子缺少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孩子”,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与同伴交往机会的缺乏,导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这就会使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任性,是孩子的通病,主要表现为固执、抗拒、不服从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却不服,父母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等。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就难以实现,父母就会对孩子不满,就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表现:有的会采用打骂的方式对孩子严加管教;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则对孩子的要求妥协,天长日久更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对此,我们提出几条建议,让做父母的能够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行为: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大哭大闹一阵以后,大人可以用新的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即所谓的“下台阶”,改善孩子的情绪。但大人的做法应该一致而且一贯,不能今天坚持,明天妥协;这个人坚持,那个人妥协。

不要理会孩子的无理要求

当孩子使性子要别人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时,父母不要理会孩子,而要装作生气的样子走开,让孩子知道是自己做错事了。这样,过一段时间,孩子自然会停止哭闹。否则,你去哄他,只会使他闹得更凶,最后不得不满足他的要求。这样,一次又一次向孩子妥协,只会使孩子更任性。

做孩子的榜样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平时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形象。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乱许诺,也不要用欺骗的语言哄孩子,以免使孩子误以为大人心虚、没理,从而更放纵自己任性的行为。同时,父母不要宠惯、溺爱孩子,以免助长孩子任性的行为。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

父母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不必太紧张,重要的是疏导。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父母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易于被孩子接受、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这样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便会随着良好教育的熏陶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