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的确是个让人忧虑的问题。父母应该给孩子做交友的榜样。如果大人面对登门的客人时常露出一脸的不高兴,孩子必然学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形成不合群的个性,如果父母与邻居、同事、朋友坦诚热情交往,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形成热情、爽朗、乐于交友的个性。
孩子在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互相模仿、互相促进、互相启发,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大有益处。在交往中,孩子会与小朋友交流感情,增加乐趣,为他以后与人正常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嘟嘟已经4了,上幼儿园也有一年了。但他在幼儿园从来都不不和其他的小朋友玩,因为他总是和别的小朋友不合拍,别人要做这个游戏,他非要做那个游戏。回家后就独自在家里玩玩具,因为他和楼上和楼下的小朋友玩耍时,也常常是不欢而散。爸爸妈妈问起他,他就说:“我不爱和小孩儿玩儿,我爱和大孩玩儿。”事实上,他和楼上一个已经上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也玩不到一块儿。另外,嘟嘟还非常“抠门儿”,他从来不要别人的东西,但别的小朋友要玩他的玩具也不行。
小孩总喜欢同小孩在一起玩,这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抱他出门时,如果遇见了小孩,孩子就会表现出欢快的神情。可是,有的孩子却不愿意同小朋友交往,他们总是和别的小朋友相处不愉快,显得很不合群。这就应该引起父母的注意,找寻一下原因了。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孩子,本来愿意同小朋友在一起,但父母怕他受欺负或“不卫生”,限制孩子与小朋友往来,动不动就说:“晨晨太淘气,不跟他玩。”“康康真脏,不同他玩。”孩子就会受到影响,变得不合群起来。还有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会在集体生活中吃亏,便要求孩子自顾自,不要与其他小朋友来往。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是爱孩子,实际上,使孩子无法得到群体生活的锻炼,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环境束缚
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保护过严,不准上街串门。由于孩子长期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显得很胆怯,见到陌生人态度就不自然,更不会主动找小朋友玩耍。有的独生子女,由于父母溺爱,养成任性、霸道、自私的个性,不能与小朋友和睦地好相处。
3.孩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家中是独生子女,而很多父母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就是“把学习成绩搞好”,而在孩子的人格、品质、道德、素质等方面却放松了教育和培养。久而久之,孩子在家中就养成了“颐指气使”、“吆三喝四”的不良习惯,在与其他孩子相处过程中,也有着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意识,当别的孩子不听他使唤时,他就不愿意再与那些孩子交往。
总之,无论是精神因素还是其他原因,共同的一点是不合群导致了孩子缺乏交际的机会。孩子不合群,不仅脱离周围的小朋友,而且明显地影响孩子的进取心,甚至损害身体健康。不合群的个性不但妨碍孩子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还影响孩子长大后与人的合作,这样的孩子也很难适应今后社会的发展需要。
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个性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因此,父母应重视起来,努力帮助孩子不合群的习惯,让孩子早日融入和小伙伴的交往中。以下是一些教育不合群孩子的建议:
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引导孩子和年龄相近的孩子交往
父母对孩子的穿戴、语言、举止、习惯等,尽量要与周围伙伴保持一致。不合群的孩子即使交友,也喜欢与比自己年龄小或比自己年龄大的伙伴交往。因为他在与年龄小的伙伴一起玩时才觉得安全而舒适;在与年龄大的伙伴一起玩时可以寻求一种依附、保护关系。所以,应引导孩子与年龄相近的伙伴交往。当然,避免孩子整天和祖辈在一起也是必要的。
强化孩子接受邀请的行为
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偶尔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由接受邀请变为主动要求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时,也要及时给予强化。这是不合群的孩子向合群转化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从小生活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孩子们会逐渐学会怎么生活、怎么相处、怎么玩耍。对于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教育他:“你这样下去,没有一个小朋友会和你一起玩了,老师也不会喜欢你的。”父母应利用孩子的从众心理,使他看到整个班级是团结的、守纪律的,捣乱、逞能是不受欢迎的,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同化于集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