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用这种方法会暴露并伤害孩子心灵中最大最敏感的痛处:自爱心、自尊感和自豪感。这时孩子自然要起来自卫,特别在他认为自己的恶作剧会让老师难堪的时候。
有时候,孩子没有感到成年人对他的尊重,却又不善于证实自己具有好的道德品质,于是他就设法找点什么事让人注意到他,结果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他的不良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关注和爱护儿童并不是宽恕一切和无休止的说服。真正的关注和爱护是去培养并巩固孩子优良的道德品质。
树立并用好父母的权威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他还小,意识水平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听话,到那时再教育也不迟。因此,这些父母对子女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彼得一家生活富裕,父母对他提出的要求从不拒绝。在上学以前,彼得就养成了由着自己性子胡闹、指挥父母听从自己意愿的坏习惯。吃饭时,母亲给他往小孩子用的小盘里盛菜,他就大喊大闹:“为什么倒在这个盘子里,我要那个大盘子!”妈妈就给他换到大盘子里。当彼得提出无理要求时,母亲总是安慰彼得的父亲说:“他还小,等他长大了就会变得听话一些。”
彼得上学了,父亲说应该在上课前两小时叫醒他,但是母亲疼爱儿子,让他多睡会儿。因此,彼得上学时总是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不是把课本忘在家里,就是忘记了带作业本,而且还常常迟到。由于母亲娇纵孩子,父亲责怪母亲,但他最终还是会向妻子让步的。于是,彼得成为了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直到上学后依然如此。他的父母埋下了苦涩的种子。
苏霍姆林斯基总结说,家长应该在家庭里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并且利用好这种权力。首先,要让孩子养成听话的习惯,当这种习惯反映在孩子的意识里时,他才慢慢悟出听话的道理来。家长对孩子的任性行为不加制止,只会使孩子养成胡作非为的习惯。
其次,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家长必须树立权威,并且应该把讲道理和培养服从听话的习惯紧密结合起来。家长的权力不仅表现为禁止孩子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提醒孩子去做大人规定的积极的事情,鼓励儿童体验成功。
也就是说,父母的权威主要体现在鼓励、指导和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上,而不是经常制止和纠正。父母两人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一致,对待同一件事情绝对不提两种对立的要求。父母间的任何分歧和冲突都会让孩子产生心灵的困惑和矛盾。
再次,家长权力的运用也不能超越权限范围。也就是说,父母在使用手中的权力时应该非常谨慎,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不要贸然侵犯孩子的隐私,也不要粗暴干涉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友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个性。
尊重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个性,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要求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事实证明,成功感可以大大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呼唤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
对于家长而言,能否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感,取决于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家长,不要向孩子提过高的要求,而要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心理发展程度,正确实施教育。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要调动儿童学习的潜能,让儿童快乐地学习。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反对父母用皮鞭来教育孩子的权威方法。他指出,运用父母的权威并不是让父母去伤害孩子,教育者真正的本事,是让孩子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用皮鞭抽打孩子的心灵,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皮鞭的惩罚隔断了成人与儿童的精神联系,也使家长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皮鞭不仅降低了孩子的尊严,还会唤醒孩子心中最黑暗、最卑鄙的魔鬼——畏缩、怯弱、虚伪、仇恨,使孩子走向心灵的堕落。
因此,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家长还要善于引导孩子,防止孩子对人冷漠和无情。教育孩子,首先是让他认识人的社会性。要触动儿童的心灵,这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
家长要教育孩子与周围人相处时做到热情而有分寸,体察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内心世界的愿望,懂得体贴他人和关心他人。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让他清楚一个事实:自己生活在很多人中间,别人也有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也希望得到满足,自己做事的时候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也就是说,从小要教育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防止孩子自私自利和对他人漠不关心。
阅读能调动孩子的精神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家庭生活是一项十分烦琐、细小、平凡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养育孩子是一种把理智、情感、智慧和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劳动,没有什么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的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就是造就人、塑造人。父母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热爱孩子和尊重孩子,发挥孩子内在的潜力,使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父母的好孩子,是一个志趣高尚、积极上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诉父母,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内心世界,因此教育要“帮助每个人找到与自己的志向相投的事业”。家长不要总是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要全方位地看待孩子的发展,调动出孩子内部的精神力量。
在调动孩子的精神力量方面,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书籍的作用。他认为,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儿童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家长和老师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书籍中的思想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在他看来,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阅读的方式是不同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小学生,父母要教会他们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这种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
儿童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另外,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儿童,与没有这种能力的学生相比,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死记硬背是使孩子大脑迟钝的大敌。在他看来,如果阅读能成为孩子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时间给孩子补课了。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父母们,孩子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更应当多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出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孩子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发现的问题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家长教育起他们来也就越容易。
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精神振奋和受到鼓舞的情绪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知识进入人的意识。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告诫父母们,不要把学习知识看成最终目的,而要让它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孩子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孩子们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道德、情绪、审美的发展。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孩子获取知识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但这还不够,父母要尽量使孩子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在他们面前发出疑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对孩子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爱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出色的孩子,总是生长在父母彼此真诚相爱、真诚热爱和尊重别人的家庭中。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倾注于儿童的爱。”他认为,教育孩子需要付出特殊的力量,这就是精神力量。我们要用爱,用追求人性美的执着信念去塑造孩子。出色的孩子,总是生长在父母彼此真诚相爱、真诚热爱和尊重别人的家庭中。这些孩子心境平和,心灵健康,信任他人,听从教导,语言教诲和美的熏陶对他们很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