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互赠的礼品。能容忍别人,宽容别人,就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不会宽容别人的人,就得不到别人的宽容。
最近几年,我们不止一次地从各种途径听说了许多学生残忍地伤害他人的故事。山东一名女大学生与宿舍成员发生口角,为泄私愤,夜间点燃了宿舍,烧死了7名同窗少女。《法制日报》报道,2002年6月16日,13岁的张某和14岁的宋某因为上网时与网吧服务员发生纠纷,遂起意报复,购买了1.8升汽油,在北京“蓝极速”网吧里纵火,活活烧死了二十多人,烧伤了十余人。中国是一个讲究“温、良、恭、俭、让”传统的国家,今天,不仅孩子有不宽容的坏习惯,成人的许多不宽容的行为也值得反思。
据1995年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发现,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重视容忍和尊重别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成人的不宽容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孩子的不宽容也会阻碍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发展。许多工读学校的学生和少年犯都是由于不会宽容别人,而出现了反社会化的行为。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可以从童年环境中找到根源,孩子养成不宽容的坏习惯,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孩子产生了影响
父母过于娇惯孩子,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在家中的地位高高在上,不会与别人分享,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需求。父母总以为对孩子做多大限度的退让就是多大限度的牺牲,因此,挂在许多父母嘴边的一句话是“为了孩子”,但岂不知许多为了孩子的行为恰恰害了孩子。还有的家庭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气氛紧张,孩子经常被当做出气筒,感情被忽略,亲子关系不正常。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孩子容易嫉妒,缺乏同情心。
(2)父母的道德水平影响了孩子
由于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父母的道德水平较低,依据“丛林法则”处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以此来教育孩子。一些家长鼓励孩子惹是生非,认为这样孩子将来才不会吃亏。有一位孩子在家中经常受到母亲的训斥,母亲对他说,有本事你犯一次罪给我看看。一次,孩子放学途中,突然想起了这句话,冲动之下抢劫了一万元钱。孩子的天性是宽容的,许多家长却经常把社会上的阴暗面和等级观念灌输给孩子,影响了孩子的心灵和看待世界的眼光。据调查,某工读学校女生,他们的家庭成员30%被判过刑,25%有坏作风;60%的少年犯来自破裂家庭。可见,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对孩子影响很大。
(3)社会的熏陶
无可否认的是,最近几十年来社会竞争加剧,社会风尚恶化,各种负面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开来。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孩子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折射出社会的不宽容。孩子的分辨能力还很差,对待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观念和价值尚不能做出独立的正确的判断。
针对孩子不宽容的坏习惯,我们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下面是改变孩子不宽容性格的一些具体方法。
(1)教育孩子摆正自己的位置,克服自我中心主义
许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模式的家庭中长大,是家庭的小皇帝,全家人都围绕着他转,孩子的各种要求都会得到满足,会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以他为中心的。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其实孩子也只是家庭中普通的一员,不能享受更多的特权。孩子会自我尊重了,还要教会孩子尊重别人,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含义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别人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同他一样独一无二的。
(2)教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在关心中学会宽容
德国人最能体会宽容的真正含义,他们在教育孩子时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善良品质的培养。因此,同情弱者、善待生命是德国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他们的“宽容待人”教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难免‘出言不逊’。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时,家长不妨学一学雪丽母亲的做法,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关心他人,在关心中学会宽容。家长不能急于求成,尤其不要自作主张地让孩子去宽容,而是当孩子有了宽容的行为时,要及时鼓励,给予强化。教孩子学会宽容别人、理解别人,不仅帮助孩子建立了一套健康的与人交往的生命原则,同时,还赋予了孩子一种生命智慧以及换位思考的能力。
(3)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
孩子如果生活在一个宽容友爱、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会逐步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持久的宽容忍让的善良品质。多蒙茜·洛·诺尔特如是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