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朴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俭朴的生活,是锻炼人的意志的炉火,是磨砺人的节操的砥石,它促人自立,助人成熟。
“妈妈,我要买一盒小彩笔。”“家里不是还有吗?”“已经旧了,也不全了。”“笔有什么旧不旧的呢?只要能用。为什么会不全了呢?是不是没有用心收好?没有收好自己的东西是你的责任。丢了笔,只好凑合着用剩下的了,下回就知道收拾东西了。”
“妈妈你真抠门儿,要是爷爷早就给我买了。”
“我不认为省钱就是抠门儿。省钱是对的,省下钱可以买其他有用的东西,而且不浪费东西,也可以节约资源,好处很多,为什么不省着点呢?”
这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妈妈与孩子在收款台前的对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父母都渐渐“大方”起来,尤其是对孩子,更是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曾几何时,花钱“大方”成了“爱”孩子的标志。这里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父母的思想也存在着误区。
在贫穷的时代,我们有“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孩子也都懂得父母所讲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富裕了,怎样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怎样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就成了与时俱进的问题。可以说,节俭是一种美德,无论是贫穷的年代还是富裕的时代,我们都应当崇尚节俭。从小的方面看是为了居家过日子,从大的方面看是为了人类节省资源,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应该理直气壮地崇尚节俭。
过去孩子从小就受到了这种教育,现在孩子还应当从小就受到这种教育,无论你的家庭是否富有,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有些父母自己很节俭,对孩子却很大方,这是一种爱,却是一种极不明智的爱。现在的城市少年已没有多少穿旧衣服的了。
对孩子来讲,教育他们省钱,主要在不浪费东西上。而有社会责任心的父母不妨更进一步,教育孩子为人类节省资源。
一位母亲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在听了环保讲座后对女儿解释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因为我们城市的地下水位很低,气候又比较干燥,而用过的污水都被排水管道排到了大海,回不到地下水中,这样最终造成水源枯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比如在淋浴时不要让水哗哗地流淌,自己去干其他事。”从那以后,她经常听见7岁的女儿向她喊“别浪费水啦,不洗就关上。”而当她用浪费水来提醒女儿时,女儿会一缩脖子,马上行动。她忽然觉得自己变得高尚起来,她的女儿也长大了许多。
是的,不只是这位母亲变得高尚起来,孩子更是如此。让孩子从小接受对社会负责的意识,长大才能成为有责任心的人,而有责任心的孩子是最容易接受道理的,从而避免了许多无益的纷争。
怎样才能纠正孩子奢侈的习惯呢?我们建议:
(1)告诉孩子节俭是一种美德
让孩子懂得金钱是父母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尊重父母就应当爱惜父母为他所买的任何东西,而不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让孩子懂得养成节俭的习惯将对他的一生都有好处。
美国的詹姆斯·杜布森博士在《孩子管理法则》一书中提出的寻找疼爱和管束之间平衡的五条原则中,有一条就是不要让孩子沉浸于物欲之中。
他指出孩子对于贵重玩具的需求,是制造商通过上百万美元的电视广告所精心营造出来的。小消费者们在巨大的魔力面前张大嘴坐着,五分钟以后便能挑起一场战争。当同街区其他三个孩子得到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玩具时,对此,妈妈和爸爸开始感到有压力,甚至有负疚感。问题是爸爸经常能买得起新东西,用他很有魔力的信用卡,孩子为什么不能得到?孩子要什么买什么,便成了理所当然的理由。
一些人会问:“为什么不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孩子享受美好时光的成果呢?”当然大家并不否认,对男孩们和女孩们所渴望的东西,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购买量。但是许多孩子被对他们有害的奢侈行为所淹没。繁荣富足比艰难不幸对人的品格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2)让孩子感到并非想要什么随时就能够得到
其实,如果孩子想要什么,马上就能得到满足,这是养成孩子奢侈习惯的最直接诱因。因为这么容易就到手的东西,孩子是不会产生珍惜的心理的。所以得到的越容易,浪费的就越多。
(3)在必要和适当的时候满足孩子的要求
就像吃饭一样,饥饿的时候,吃起来才香,而饱腹之时,即使山珍海味,也食之无味。因此,只有孩子产生强烈的愿望且这一愿望是非常合理的时候,父母满足孩子的要求才是必要和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