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容易引起月经病?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慎戒,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房劳多产,跌扑创伤等,均影响脏腑、血气、冲任的正常功能而导致月经病的发生,其常见者有下列各方面:
(1)饮食不节: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机体活动的必要条件,但饮食失宜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致病主要有三方面:即饥饱失常、饮食不节和饮食偏嗜,包括过寒过热等。饮食过多过饱,则影响消化能力损伤脾胃;饮食不足,则营养不充,血气生化之源匮乏,冲任虚损,胞宫发育不良,引起月经病。如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经行色淡,质稀,经行眩晕等。若饮食偏嗜,过寒过热,容易引起脏腑失调,阴阳的偏盛偏衰。如过食寒凉生冷,则易伤脾阳,导致寒湿内生,可使血凝气聚,可出现月经后期,闭经,痛经,经前泄泻等;如饮食不洁,不仅可导致胃肠疾病,且可生诸虫,可致血虚经闭等。
(2)劳逸失常:适当的劳动,有助于血气的流通,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劳逸失常主要包括劳力过度、劳心过度及安逸过度等。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气血不足则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而诱发月经之期、质、色、量的异常。若劳心过度,易使阴血暗耗,经行之际,营血益亏,心血亏虚,神失所养,每可引起月经病,如经行失眠、经行心悸、经行眩晕等。若有逸无劳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低下,饮食减少,体力减退,同样可以引起许多月经病的发生。总之,劳逸结合为要。
(3)房劳多产:不节性欲,房事过度,耗损肾气,则身体羸弱亦生疾病。清·汪昂《勿药元诠·色欲伤》中说:“夫精者,神倚之如鱼得水,气倚之如雾覆渊,不知节啬,则百脉枯槁。”阴精亏损,肾元不足,体内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容易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在临床上有不少的经量、经质、经色的失常与一些经行合并症,就是由于房劳损伤所造成。故应注意节欲。
12.情志变化是如何引发月经病的?
中医所谓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志表现。情志变化是生活上所难免的,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精神情志因素致病与否,主要取决于受刺激的量变与机体是否是易感体质。如突然的、强烈的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则能扰乱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情志异常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内脏之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血气功能紊乱。脏腑气机失常具体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散,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除这些情绪逆乱干扰脏腑气血之外,若进一步影响冲任督带就可发生月经病,常见者如月经失调,闭经、痛经、崩漏,经行吐衄,经行头痛,经行乳胀,经行情志异常等。所以精神情志所致月经病不能单纯以药物治疗,还应辅以精神心理方面的调节。
13.中医六淫中的寒、热、湿邪是怎样引发月经病的?
中医的“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其中寒、热、湿三者最易引发月经病。因妇女以血为本,月经来源于气血,寒、热、湿邪更易与气血相搏结而导致月经病的发生。月经病又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作为病因讲,一般是指外感之邪,而作为病机讲则是指内生之邪。内邪与外感虽然有颇为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尽管内生之邪是属于病机的变化,但也可作为病因而影响疾病的发展演变,故在此一并述之。
(1)寒邪:一为外寒、一为内寒。外寒是指寒邪外袭,这是常见的月经病致病因素,尤其是在经行期间淋雨涉水,或防寒保暖不够,更易感受外寒侵袭。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失于温煦的病理反映。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阳虚内寒之体,易于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入机体,积久不散,又常能损及人体阳气,导致内寒。无论外寒或内寒,均会影响到冲任二脉的功能,而导致月经病的发生。例如,女子行经期间,血室正开,若气候骤冷,衣着不足,或兼冒雨涉水,一方面肌表受寒邪,另一方面阴寒之邪由下阴上客,影响子宫、冲任而发病。寒为阴邪,性主收引、凝聚,能抑遏阳气,使脉道收引,血液运行不畅,胞脉阻滞。寒邪犯表,可致经行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嗽等;寒邪乘肺可致经行咳嗽、经行喘息;寒邪伤于脾胃可致经行腹泻等。从临床实际看,有不少月经病就是由于寒邪外侵而引起。若妇女素体阳虚,或过度纳凉饮冷,则阴寒内生,从而影响脏腑、气血、经络、胞宫、胞脉的功能,导致月经病的发生。由于寒邪所居部位不同,其症状表现也不尽一致,寒踞上焦,胸阳不足,则可致经行胸胁痛、经行咳喘、经行颜面水肿等;寒踞中焦,脾胃阳虚,则可出现经行胃脘痛、经行腹痛、经行泄泻、经行呕恶等;寒踞下焦,肾阳受损,则可出现经行腰脊冷痛、经行畏寒、经闭不行、经行肢体水肿、经行四肢逆冷等。
(2)热邪:热为阳邪,其性炎上、亢奋。热能使血脉沸腾,血流加快,热能使人发热,耗气伤津,甚或损伤血络,迫血妄行。热与火属性相似,二者均为阳盛所生,故在此一并加以讨论。火热为病也有内外之分。属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之侵袭;属内生热邪者,则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素问·调经论》中所谓“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以及朱丹溪所说“气有余便是火”等,便是指此。故凡火热之邪所致的月经病多表现为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色深、经质黏稠等,并可引起经行吐血、衄血、尿血或紫癜等。由于火热与心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故热盛除可见血热或动血症状外,还可出现火热之邪扰及神明的表现,如经行烦躁、经行发狂等,即多与火热之邪有关。若火热之邪结于肢体局部,易阻碍气机运行,腐肉败血,形成痈肿疮疡,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甚至化脓腐烂。出现经行疖肿、经行颜面疔疮等证。
热邪致病,需区分内热与外热,同时还要明辨实热与虚热,以为辨证立法遣药提供依据。实热是邪热炽盛而正气不衰,阴津未耗,症见月经先期、经来量多、经行发热、经行鼻衄、痛经等,其经色多呈深红,舌苔黄厚或干,脉来弦数有力。虚热是热邪稽留体内而不炽盛,身体也较为虚弱。由于热邪伤及阴津,或“壮火食气”,以致气阴已虚,邪正交争不剧,反映出来的证候不甚激烈,但往往迁延不愈。临床可出现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行口糜、经期延长、崩漏等。常见症状有经色鲜红,情绪不稳,烦躁不寐,舌红少苔,脉来细数。
(3)湿邪:湿邪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为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工作与生活环境潮湿所致;内湿为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在体内停聚所致。凡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三焦气化不利,皆可导致内湿发生。脾为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是水液升降之枢纽,脾气健运,虽有外湿也一般不能为害;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则会发生内湿。内湿与外湿虽有区别,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感受外湿,湿邪困脾,易聚内湿;素有脾虚内湿之人,水湿不化,又易导致外湿的侵害。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且具有重浊趋下,黏腻停滞的致病特点。在月经病中,因湿邪为病者为数颇多。临床上常见的经行水肿、经行泄泻、经行肢体沉困等多为湿盛所致。湿邪为病,变证亦多。湿与寒并,则成寒湿;湿邪日久,又可化热,而成湿热;湿聚还可成痰,而成痰湿;湿邪浸淫日久,或兼有热毒邪气,可成湿毒等。诸如临床较为常见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月经量少、经行味臭、经质黏稠、经行乏力、经行嗜睡、经行水肿等,多由湿邪而致。
14.中医认为的“痰饮”、“瘀血”是怎样引发月经病的?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津液气血在病理变化过程中所衍生的病理产物。在月经病中,痰饮与瘀血是常见的致病因素,尤其以瘀血为病者更为多见。
(1)痰饮: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痰饮致病主要表现为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机升降出入阻滞,水液代谢失常等。具体表现在月经病上可导致月经后期、月经量少、经行呕恶、经行眩晕、闭经等。
(2)瘀血:瘀,积血也。凡血脉运行不畅,凝滞于脉道之中,或体内留有离经之血未能吸收者,均可形成瘀血。瘀血形成以后,反过来更阻碍血脉之运行,脏腑缺血,导致功能失调,引起疾病。瘀血致病主要表现为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其疼痛多为刺痛,且固定不移。临床上常见的经行头痛、痛经等,多数存在瘀血内阻。其次表现为出血,系由瘀血阻滞脉道,血流不通从而使血溢脉外引起出血,如月经量多,崩漏等月经病,有的用固涩止血药无效,而用活血化瘀剂收功,其原因就是“瘀血不去,血不归经”、“瘀血不去,出血不止”。再次表现为肿块,由于瘀血停留于经脉、脏腑及组织之间,气血不能通利,聚积则为肿块。凡有肿块存在之痛经、闭经、崩漏等,无不有瘀血内阻。
15.脏腑功能失常可引发哪些月经病?
妇女以血为主,血化生统摄于脾,藏受于肝,总属于心,宣布于肺,施泄于肾,源源不断,灌溉全身,与发生月经病有关的则以肾、肝、脾、心的脏腑功能失常者为多。
(1)肾:肾藏精,胞脉系于肾。若先天肾气不足,或因早婚多产,房劳伤肾,冲任不固,则易导致月经先后无定期等证。若肾阴亏损,精血不足,胞脉失养则可出现经行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等证。若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又可出现月经先期,崩中漏下等证。若肾阳不足,气化失常,上不能温煦脾阳,下不能温养胞脉,则可出现经行泄泻、痛经等证。
(2)肝:肝藏血,主疏泄,宜条达。若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常可引起月经不调、经行乳胀、痛经、闭经等证。若郁久化火,热伤冲任,则出现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血等证。若肝肾阴虚,阴虚肝旺,肝阳上亢,可致经行眩晕、经行头痛、经行失眠等证。若寒滞肝脉,气血运行不畅,又可出现经行艰涩、或挟有血块、痛经等证。
(3)脾:脾统血,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若脾虚中气不足,则血失统摄,气随血陷,而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等证。如忧思劳倦,饮食不节,而伤于脾,则脾之化源不足,脾虚血少,冲任失养,多见月经过少、闭经等疾。或因脾阳不振,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停,水湿泛溢则为经行水肿,经行大便溏泻,经行呕吐清水等。
(4)心:心主血,藏神。若忧愁思虑伤心,以致心阴暗耗,营血不足,血海不能按时而满,则见月经不调,闭经等疾。若心火偏亢,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则水火失于既济,而见经行失眼、经断前后诸证、经行心烦等。
16.气血失调可引起哪些月经病?
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然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滞甚则成瘀;气虚血亦虚,气寒血亦寒等。气与血不仅在月经的正常行闭当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血气失调也是导致月经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上常见的有气病、血病、气血同病几种类型。
(1)气虚:气虚是指人体脏腑组织功能衰退所出现的病变,多与脾肺有关。因脾主运化,为生气之源,肺又主一身之气,脾肺气虚,功能虚弱,则会导致全身脏腑组织失养而致虚弱。气虚失于温煦,则见经行畏寒、经行小腹受凉、痛经等;气虚失于固摄,则见经行自汗、经来量多、崩漏等;气虚失于防御,则易患经行感冒、经行发热等。另外,如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经行心悸、经行倦怠等也多与气虚有关。
(2)气滞:气滞是指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致升降出入失常所表现的病变。凡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或饮食不节、胃肠郁滞等,均可导致气滞的病变。气机阻滞,运行不畅,经则不利,常见经行胸胁胀痛,脘腹胀痛或窜痛;若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则常见经行乳胀、经行心烦、经行善太息、经行情绪抑郁、月经先后无定期、痛经或闭经等。若胃气郁滞,胃失和降,则见经行呃逆嗳气、经行恶心呕吐等。若肺气郁滞,宣降失常,则见经行咳嗽,经行哮喘等。若脾气郁滞,运行失常,可见经行肿胀、经行泄泻、经行便秘等。
(3)气逆: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当降不降,逆而上行所出现的病机。多影响心、肺、胃、肝等脏器。可致经行头痛、经行头晕、经行耳鸣、经行心烦、经行失眠等。
(4)血虚:血虚是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组织所出现的病变。凡各种出血,或脾虚血的化生不足,或七情劳伤,阴血暗耗,均可导致血虚。血虚不能上荣,则见经行头晕,经行视物模糊等,血不养心则见经行心悸,经行失眠等;血虚经脉失养,则见经行手足麻木,经行四肢乏力等,血不养肝,冲任空虚,则见月经量少,经来色淡,月经后期,甚至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