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月经病防治与调养
48565000000005

第5章 月经病基本知识(4)

虽同属女性,体质也有偏于阴虚者,有偏于阳虚者;有偏于气虚者,有偏于血虚者;有偏于肾虚者;有偏于脾虚者;有偏于热者,有偏于寒者;有体形肥胖者,有体形瘦小者;有性情开朗者,有性情抑郁者等等,这些种种体质的偏颇,往往也就是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体质。若素体偏于寒,则易病经行后期,经行量少,经行腹痛等;素体偏于热,则易患经行先期、经来量多、甚成崩中漏下、经行乳胀、经行小腹胀痛、经行头痛等;素体抑郁多忧,易于脾气虚弱为病,常可致经行泄泻、经行量多、经行水肿等;若素体肥丰,每多夹湿,易患经来量少,甚或闭经;素体偏瘦,每多有火,易患经来量多,甚或崩漏等。临证时务须详细审查患者的体质禀赋、生活环境、个性嗜好以及形、体、气、色等表现,分析月经病发生的原因,以期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治。

23.月经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或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崩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再辨月经各阶段的不同,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这是月经病论治的一般规律。

月经病的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补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得旺,则月经自调。即在淫邪致病的情况下,邪祛之后,也以补肾为宜。扶脾在于益气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血流自畅。然而用药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温之品,以免滞碍脾阳或耗伤胃阴。疏肝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之品,使肝气得疏,气血调畅,则经病可愈。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病在血者治血为主,治气为佐。气血来源于脏腑,其补肾、扶脾、疏肝也寓调理气血之法。上述诸法,又常以补肾扶脾为要。如《景岳全书》说:“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此外,不同年龄的妇女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治疗的侧重点也不同,应予考虑。

总之,月经病是常见病,病变多种多样,病证虚实寒热错杂,必须在充分理解肾主司月经的基础上,同时注意脾、肝及气血等对月经的影响,全面掌握其治法,灵活运用。

24.何谓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患者应如何理解“调经”?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在周期或经量、色、质方面出现的异常改变,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方面。

“调经”即调治月经病,使月经能正常潮汛,生殖生理功能正常。

有的患者看病时,希望医师能立即开出一些“调经药”,带回家用一段时间后,月经即转为正常。实际上,许多患者的情况往往不这么简单。首先,医师必须搞清楚你患的是否为月经病,是哪一种类型的月经病,这就要求患者准确而详细地提供与月经失调有关的病史。其次,医师须通过妇科、化验、B超、X线等检查分析判断月经紊乱的病因,确定病变的部位及性质,有时还须让患者做些特殊检查,如测基础体温(BBT)、刮宫、宫腔镜、腹腔镜检查等,往往需费时1~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出结论。诊断未明确前,如果没有紧急情况,往往开不出处方。诊断明确,医师用药就有针对性,调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还有的患者希望通过医师的治疗,自己的月经能完全变为正常,不需依赖药物的调控。事实上,许多患者的情况往往不甚乐观。这是因为对于许多月经病的发生原因,包括脑内及卵巢内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也缺乏根治方法。目前医师治疗月经病的对策除了根据患者病变的部位及性质,还须考虑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有无生育要求等。一些促生育的药物往往只对本月经周期有效。有些月经病患者在完成生育任务后,仍须依靠药物调整月经。

总之,月经病患者对病情的好转与恢复,要寄希望于医师的诊治,但又不可治病心情过于急切,为可能将积年的月经失调病证,在旦夕之间恢复正常。

25.中医是如何运用滋肾补肾法调治月经病的?

肾有肾阴、肾阳,是月经如期潮汛的原动力和物质基础,两者必须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的生理常态。如二者不相协调则致天癸、冲任失调,从而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1)温补肾阳:凡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元阳不振,寒从内生。见月经失调,或崩中漏下、经行腰痛等。治宜温肾暖宫、补益命门之火。常用中药有附子、炮附子、补骨脂、仙灵脾、巴戟天、锁阳、菟丝子等。常用方剂如温冲汤、右归饮、右归丸、桂附地黄丸等。

(2)滋养肾阴:肾阴不足,或真阴亏损,则经病丛生。常可出现月经过少、月经稀发、闭经、经行眩晕等。治宜滋养肾阴,填精益髓,以补养冲任。常用中药有干地黄、黄精、阿胶、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龟板、桑寄生等。常用方剂有大补阴丸、左归饮、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

(3)补益肾气:肾精亏损不能化气,以致肾的功能虚衰,而致月经病的发生。其证候与阴阳两虚或偏于肾阳虚者相似。治疗宜从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调补,常用中药有人参、黄芪、菟丝子、枸杞子、巴戟天、鹿角胶、熟地黄等。常用方剂有肾气丸、寿胎丸、归肾丸等。

补肾法往往要与养肝法同用。肝肾同居下焦,精血相生,肝肾同源,肝肾协调,以维持月经的定期藏泻。

26.中医是如何运用疏肝养肝法调治月经病的?

肝藏血,主疏泄。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来源于血海而定期疏泄,月经的正常与否与肝经的关系较为密切。

(1)疏肝解郁:七情之中,若由于抑郁或愤怒以致肝气失于条达,往往导致月经失调、经行腹痛、经前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等。治宜疏肝理气。常用中药有香附、柴胡、白芍、郁金、川楝子、砂仁等。常用方剂有逍遥散、越鞠丸、宣郁通经汤等。

(2)养育肝阴:如营血亏虚,阴液耗伤,以致肝阴不足,临床上可见月经失调、经量过少、经前烦躁、经间期出血等。常用中药有女贞子、桑椹子、枸杞子、北沙参、山茱萸、墨旱莲等。常用方剂有二至丸、一贯煎、一阴煎等。如肝阴不足,以致肝阳上亢者,加潜阳之品如石决明、生鳖甲、生牡蛎等。常用方剂如大定风珠、小定风珠、羚羊钩藤物等。

27.中医是如何运用健脾和胃法调治月经病的?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冲脉又隶于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脾胃健旺,精微充足,血气旺盛,冲任充沛,则月经正常。

(1)健脾益气:脾虚导致气血化生之源不足,则血海不盈,导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甚或闭经;脾虚气弱,统摄无权,可致经行先期、月经量多、崩漏等。脾虚中气不足,可致经行腹胀、经行乏力等。脾虚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药物有白术、人参、茯苓、黄芪、大枣、山药、炙甘草等。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等。

(2)清热和胃:胃阳素强,或过食辛烈厚味,胃中积热,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可致经行胃脘灼痛、经行泛酸、经行便秘等。治宜清热和胃,常用药物有竹茹、黄芩、黄连、芦根、陈皮等。常用方剂有清胃散、左金丸、苏叶黄连汤等。

(3)温中和胃:胃阳素虚,加以饮食不节,贪食生冷等,以致胃寒为病。常能引起经行胃痛、经行流涎、经行呕吐等。治宜温中和胃,常用药物有干姜、生姜、丁香、半夏、砂仁等。常用方剂有理中汤、干姜半夏人参汤、附子理中汤等。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和新陈代谢出入的枢纽,用药应注意不要过于滋腻、辛燥、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耗损胃阴,从而影响运化与统血之功能的发挥。

28.治疗月经病为什么还要重视心理因素?

七情内伤是月经病形成的主要病因,人的精神情志变化,对人体的健康起双向调节作用。既是引起疾病的病因,又是治疗疾病的良药。通常医者在临床上,多局限在对“病”的认识上,而忽略了对“情”的理解;以致存在“只治病、不治情”的弊端。事实上,只有对“病”和“情”都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和了解,其处理才能恰当。中医学十分强调“形神合一”的理论,在整个理论体系中贯穿着心身统一的思想,认为形体和精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待疾病既要治疗其身病,又要重视心理因素等内在气机变化造成疾病的原因。无论任何原因引起的月经病,无不存在心理上的冲突。所以通过医者劝导,以改善患者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心理冲突,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以达到痊愈的目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强调指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母药为真。”把治“神”摆到了治疗疾病的首位。在月经病的治疗上,除了服药或施术之外,精神治疗也视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在临床上,每诊查一个患者以后,都要与患者尽可能地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沟通,一切从调动患者机体内部的积极因素出发,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通达的认识,消除其不必要的消极心理,使患者乐观豁达,心胸舒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不致沉溺于苦恼和焦虑之中而不能自拔。这些心理治疗手段,对于缓解患者的消极反应,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并可以消除疾病与精神互为因果而造成的情志病,即病伤情、情复致病的恶性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心理治疗时,一定要言谈有度,既要使患者满怀治愈的信心,又要将短期内难以痊愈的事实加以说明。并要注意言谈的科学性、正确性和统一性,还要力争做到言而有信,以保证治疗过程的严肃性。

29.治疗月经病为什么还要强调适时用药?

绝大多数月经病呈周期性发作,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把握住发病规律以后,不同的病机,选择好适宜的治疗时机,对于减轻患者负担,提高治疗效果有其重要意义。

(1)月经来潮前用药:月经是脏腑将有余之精血,凭冲任的调节下注胞宫而来潮。经前静极欲动,以疏达气机,展布阴阳,使络畅经调为用药大法。在月经来潮之前用药,主要适用于肝气失疏,气机不畅,郁热内阻,阴津不足,气血亏虚,痰湿阻遏等因素而引起的月经病。如月经先期、经行量多、月经过少、痛经及经行合并症等。以气滞型痛经为例:本病虽以经行时小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绝大多数患者,在月经来潮前数日即感胸胁、两乳及小腹部胀痛,如果在月经来潮前产生上述自觉症状起即开始服用疏肝理气药,使气机调达,经至后可使经水畅行,自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2)月经来潮时用药:行经意味着新的月经周期的开始,此时血海满盈而泄,除旧生新。旧血不去则新血不生,除旧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新。经期阳畅阴布,经血潮注,以调气活血,通理胞宫,令经水调达为用药大法。在月经来潮期间用药,主要适用于瘀血阻滞,寒凝经脉等因素导致的月经病之属于实证者。如月经过少,经行不畅,经来成块,痛经及诸多经行合并症等。例如:血瘀型痛经,以瘀血阻滞,经行不畅为造成腹痛的主要病机,在经血来潮之时,及时服用活血祛瘀之剂,使瘀血活散,经行畅通,其痛自能减轻或消失。

(3)月经后或期中用药:经后血海空虚,阴血阳气并衰,此刻以虚为主,用药宜滋养精血,培养生气,修复血海之虚;期中阴血渐旺,阳气复苏,用药宜通理气血,调和阴阳,促使阴阳转换。在月经接近干净或已经干净后给药,主要适用于由气血亏虚、脾肾不足、冲任虚损等因素而引起的经量过少、痛经、经质清稀色淡、经行眩晕、经后感冒、经行腰痛、经断前后诸证等月经病。这些月经病以虚为主,多数病程较长,治疗亦较难于几天内尽收全功,故此适宜于在月经后或期中服药。如:气血亏虚型痛经,无论是气虚为主,还是以血虚为主,在月经接近干净后或在期中服用补气养血之剂,使气充血盈,即使不在月经前或月经期间服用治疗痛经的药物,其痛势也会逐次递减,渐趋痊愈。

上述适时用药方法,在具体运用上应灵活掌握,关键要视病变的病理机制而灵活选择给药时间,一般情况下虚证、寒证宜在经期、经后或平时进补或祛寒;实证、热证宜在临经前或经期给药。

30.月经病患者日常生活应注意哪些方面?

月经病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日常生活中除积极配合治疗外,还要特别注意下列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