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48573700000042

第42章 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就业(4)

在择业时,工作地域也是一个考虑因素。许多大学生仍然向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这与我国经济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社会需要不相适应。大学毕业生应当正视社会现实,把实现人生价值、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放在第一位。条件好的地方固然有利于成家立业,但条件艰苦的地区也能大有作为,可以通过人们的奋斗来改变当地的经济面貌,为祖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历史性贡献。

北京招聘村官反映了大学生新的就业趋向,值得大家关注。国家鼓励大学生到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志愿服务,大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锤炼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不一定没有好处。同时,我国目前还有很多发展不充分的传统加工产业,如家具、服务业、新兴产业,大学生如果放下架子从基层做起,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才能。这些行业的收入也不是很差的。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择业观念

①彻底抛弃传统的“等、靠、要”择业观念,在“双向选择”机制中勇于自我推销,参与竞争择业。

②讲究实惠,不图虚名,不热衷于追求国营、名企用人单位,只求根据个人愿望,“量体裁衣”,甚至“低就”地找个条件适中、待遇一般的单位,先就业为上策。

③要有平民意识和就业危机感。由于等待就业的劳动力数量巨大,而社会需要的岗位有限,所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求职者必须通过竞争才能上岗。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有平民意识,要接受在同一起跑线上与普通劳动者竞争的现实,要有危机感,不要有优越感,要有竞争的意识和勇气,要奋力拼争,激流勇进。

④要有强烈的谋生观念,“先就业,后择业”。不管是不是大学生,首先都要谋生,要解决生存的问题,如果现实条件不许可自己一步到位地获得理想的职业,可以考虑在职业道路上分步发展。面对就业难的处境,“风物长宜放眼量”,先选择一个可以接受的工作岗位,安身立命,锻炼业务能力,在为社会贡献力量的过程中再追求进一步发展。

4.面向多元化的择业渠道

在考虑用人单位时,不要过分地追求政府机关、公有制单位、名企业、三资企业。大量迅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私营企业(独资、合伙、有限责任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急需各类人才,具有巨大的吸纳人才容量。在考虑工作地域时,不要过分着眼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在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经济欠发达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出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那里有许多事业大有可为,地方政府制定了招聘人才的优惠政策,乃是四方有识之士、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展示才华、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用武之地。

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与录取比例逐年攀升,2009年比例为78∶1,很多热门职位超过4000∶1;2008年比例为60∶1;2007年比例约为42∶1;2006年比例是43∶1;2005年比例是37∶1。2009年很多热门职位超过4000。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有许多艰苦或相对冷门的职位却面临着不能开考的局面。

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8亿农村人口,但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每万名农民中还不足一名大学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商品率低,离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还需大批有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人去开拓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到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到最需要人才的岗位上去。

在考虑择业标准时,需要根据客观实现的可能性适时地加以调整。多数大学生都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专长”或“值得干的”职业。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每人的标准本无可非议,需要考虑的是如果现实不能如愿时,就应当修改原定标准,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条件下实现就业。

5.适当考虑拟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

在择业时,对于用人单位的规模、经营机制、现状及前景,都需要认真了解,因为大学生希望去的是个“朝阳”单位,而不是个“夕阳”企业。对于用人单位的干部政策、培训计划,对待辞职、报考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的具体规定等情况,也要尽量了解清楚。在正式迈进用人单位的大门之前,很难预料自己未来的情况。可以设想,在就业之后,如果合乎期望,通过个人努力会逐步适应工作岗位,走上就地成才之路;如果出乎意料,在该单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因素,那时,可能需要进行职业反思,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职业方向是否需要调整。

6.不等不靠,主动求职

随着新的就业体制的建立,计划经济的那种靠国家计划指标,硬性摊派,分配学生的情况,已不存在。毕业生应树立“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意识,主动出击,提早准备,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实力的基础上,勇敢地走向市场,通过多种渠道推销自己。大学毕业生不仅要通过学校获得就业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而且也要充分利用外校、外地及社会上的人才需求信息来落实就业去向。部分同学还可以借助家长、亲朋好友、同学及老师的推荐,来获取就业信息,签订就业协议。大学生们更应该走进用人单位,毛遂自荐,显示才华,为自己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7.勇于开拓,不求对口

当前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对是否有发展前途比较重视,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因此,如果坚持过去那种“只求专业对口”的旧观念,就很难被用人单位选中。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完全吻合,求职过程中如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于寻找理想职业。一个具有开拓思想的毕业生,应着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只要具备优良的素质,在新的领域里很可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来。

2006年初,大连考生北大学子(当年的高考状元)“卖糖葫芦”事件,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但其给我们的启示也不小。他之所以一直找不到工作,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他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把自己未来的职业框在“卫生防疫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这样一个很窄的空间里。但由于2003年发生“非典”时,各地卫生防疫部门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大量增加了人员,等到他毕业想进入这些部门和机构时,早已人满为患了。后来在媒体和有关部门关注下,改弦易辙进了大连一家民营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他的结果虽然依然不错,但如果他一毕业不把自己的职业取向限制得那么狭小,也许他早就工作了,何苦白白浪费半年的时光呢?

8.不图享乐,艰苦奋斗

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了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无疑成为社会的宠儿。加之近几年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进入大学的,因此,多数大学生贪图享乐,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一些人不愿意到艰苦的环境和岗位中去。由于怕吃苦,缺乏敬业精神而“待业”的大学生不乏其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甚远,从总体上还很落后,底子薄,物质基础差。这就决定了现在仍然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学生在这方面更要身先士卒。因此,在择业时,大学生首先应该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树立敬业爱岗、艰苦创业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9.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现在许多大学生改变了“一步到位”的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观念。他们走的是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他们在毕业时,只要有条件基本可以的用人单位接纳,就先工作,实现就业,走进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不合适,再重新选择职业。有了一段就业和择业经历,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自信心和“实力”,时机和条件到来时,即可再显身手,走艰苦创业之路,去追逐自己理想的事业。

还有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不是在社会上寻求工作,而是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自主创业。例如,有的人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素质优势,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创办公司,有的则“另起炉灶”,从小事做起,逐步发展。这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也为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5.2.4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讨论

职业生涯规划,一个关乎大学生的崭新的、终身发展的大事。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和理想,准确定位,重塑自我,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现就大学生常常困惑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专业与职业——所学专业是否需要与未来的职业对口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报考大学时,到底报读什么专业,往往是选择时下热门的专业,或者为了能够上大学而报读一些偏门的专业。但在大学学习或者参加社会工作时,却发现自己对所学的专业并不感兴趣,是培养兴趣还是另寻专业呢?其实,除了技术类学科和基础知识外,大学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能用到实际工作中的非常少,大学教育主要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拓展了知识的深度,所以,如果你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建议你在步入社会时可以选择新的职业从头开始。

2.择业与就业——是谨慎择业还是先就业再择业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很多学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非常谨慎,心想一定要选个跟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相同的企业才肯就业。有两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来到深圳,她们俩都有着自己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个人阶段性规划也非常好,所以,她们在择业时有几个要求:一般的公司不去,跟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无关的公司不去,而且还要求要两个人同时进入一家公司。她们怀着招聘的公司多得很的想法,可是一个月后,盘缠差不多用完了,我发现她们还每天来往于人才市场的路上。毕竟,我们只拥有理论知识,要去与那些已经拥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甚至层次比我们还要高的求职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无疑我们具有相当的劣势;加之大部分企业都偏重于实用而不愿投入时间栽培,一些大学生自我感觉良好、面试的印象也不错,结果却没有被录用,我想大部分原因在于此。

所以,建议大部分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

3.就业与适业——是卧薪尝胆累积自身竞争力,还是快鱼吃慢鱼寻求快速发展

大多数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EQ)都欠佳,由于社会阅历和生活磨炼少,所以,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和挫折,不能笑对生活;另一方面表现为急功近利,进入一家公司才工作三四个月,就以为自己已经学到了该学的东西,于是马上想着换新工作,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也有的学生以为十年寒窗都在花钱,踏入社会就是赚钱的好时机,甚至用频繁转换工作来作为加薪的跳板。可是,频繁转换工作,一年下来,工资没有涨高,能力也没有增长,白白浪费光阴。建议步入社会时先卧薪尝胆地沉淀下来,深入地实践学习和积累,即使想要去进修深造的,也要等三四年后再考虑,或者不脱产学习。既然就业了,就要学会适业、守业,适应现在的职业,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要完全学习到一个中层岗位的知识技能(达到独立操作能力),没有两年以上的沉淀是不可能的,最多也是表面功夫。你已经具备了十年寒窗的知识积累,恐怕还需要十年寒苦的实践积累,企业是不欢迎半桶水的,说什么你都懂一点,但深入谈下去你就什么也不懂了,其实也就是你什么都可以做,但什么事情都不能交给你独立去做,那不成了“打杂”的?最初就业,先选择一份不太重要的工作,谁都希望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既舒服又高薪,要是能够担任一些重要职务,甚至小组负责人,那更是梦寐以求的事了。但是我建议大部分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先选不太重要的岗位。重要的岗位需要承担更重要的职责,压力会非常大。

你与公司是在比较耐力,岗位越重要、薪资越高,公司对你的期望就越大、越快;对于不太重要的岗位,你就赢得了更多的竞争机会,并且,只有找一份不太重要的工作,你才有精力和时间去深入学习,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4.就业与考研——是毕业后先就业,还是考研

对于大四学生来说,他们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便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一边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边是日趋激烈的考研竞争,那么究竟哪个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呢?

1)“就业还是考研”难取舍

目前应届毕业生之所以选择考研,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首先,目前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考研能够暂缓就业压力、扩大就业门路和增加就业砝码;其次,考研是提高学历和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便于以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