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
48582500000010

第10章 画论(9)

用——这里指“体”的外在表现。“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

亏——缺

泯——灭、尽失。

恶知——怎么能懂得。恶:何;怎么。

斫——原意为大锄,引申为砍、斩。这里指下笔的动作果断而有力。

经——寻常,一般。

格法——法度。指符合要求的作画技法,方法。

人为万物之最灵者也,故人之于画,造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则失物之真,何哉?盖天性之机也。性者天所赋之体,机者至神之用。机之一发,万变生焉。惟画造其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融,默契动静,挥一毫,显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运飘然矣。故昧于理者,心为绪使,性为物迁,汩于尘坌,扰于利役,徒为笔墨之所使耳,安得语天地之真哉!

——《山水纯全集》

[注释]

理——中国哲学概念。一般指事物的准则、规律。

昧乎理——无知于理。

天性之机——先天本性的关键所在。天性:先天赋与的本性。

质——这里指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和规律。

心为绪使——心为情绪所驱使。

汩于尘坌——被扰乱于尘世间的污浊之事。

扰于利役——顺从于利益的驱使。扰:顺从。此处“扰”亦可作乱解。役:驱使。

南宋·洪迈

洪迈(1123-1202)——南宋文学家,字景卢,别号野外,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绍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着有《容斋随笔》五集、《夷坚志》等,编有《万首唐人绝句》。

江山登临之美,泉石赏玩之胜,世间佳境也,观者必曰“如画”。故有“江山如画”、“天开图画即江山”、“身在画图中”之语。至于丹青之妙,好事君子嗟叹之不足者,则又以逼真目之。如老杜“人间又见真乘黄”、“时危安得真致此”、“悄然坐我天姥下”、“斯须九重真龙出”、“凭轩忽若无丹青”、“高堂见生鹘”、“直讶松杉冷,兼疑菱荇香”之句是也。

——《容斋随笔》五集

[注释]

丹青——这里指绘画。

目之——视之。

老杜——杜甫(712-770),唐大诗人。

乘黄——即传说中的神马。

天姥——山名,在现在浙江省新昌县东,天台县西北。

凭轩——依靠着窗槛。

高堂见生鹘——谓在高大的厅堂里看见了活生生的鹘鸠。生:活。

菱荇——菱角和荇菜,均为水生植物。菱:一名“芰”,俗称“菱角”。

南宋·罗大经

罗大经(生卒年不详)——南宋文学家。字景纶,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曾登第,为容州法曹掾。着有《鹤林玉露》十六卷。

唐明皇令韩干观御府所藏画马。干曰:“不必观也。陛下厩马万匹皆臣之师。”李伯时工画马,曹辅为太仆卿,太仆廨舍,御马皆在焉。伯时每过之,必终日纵观,至不暇与客语。大概画马者,必先有全马在胸中,若能积精储神,赏其神骏,久久则胸中有全马矣。信意落笔,自然超妙,所谓用意不分乃凝于神者也。山谷诗云:“李侯画骨亦画肉,下笔生马如破竹。”生字下得最妙,盖胸中有全马,故由笔端而生,初非想像模画也。曾云巢无疑工画草虫,年迈愈精。余尝问其有所传乎?无疑笑曰:“是岂有法可传哉?某自少时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笔之际,不知我为之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此与造化生物之机缄,盖无以异,岂有可传之法哉?”

——《鹤林玉露》

[注释]

韩干——唐画家。

李伯时——即李公麟。北宋画家。字伯时。

曹辅——生平不详。

太仆——官名。初始于春秋时。秦汉沿置,为九卿之一,负责掌管皇帝的舆马以及马政。

廨——官署,旧时对官吏办公之处的通称。

山谷——即北宋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号山谷。

李侯——即李公麟。

机缄——即古代道家所说的一种力量。它主宰而且制约着万物。

元·李衎

李衎(1245-1320)——元画家。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市丰台区北)人。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擅画墨竹。早期学王庭筠,后师法文同。着有《竹谱详录》。

握笔时澄心静虑,意在笔先,神思专一,不杂不乱,然后落笔。(《画竹谱》)

——《竹谱详录》

[注释]

澄心静虑——谓清净的心态,深入的思考。

元·刘因

刘因(1249-1293)——宋元之际的学者。字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徐水县)人。擅诗词。着有《静修先生集》。

清苑田景延善写真,不惟极其形似,并与东坡所谓意思,朱文公所谓风神气韵之天者而得之。夫画形似可以力求,而意思与天者,必至于形似之极,而后可以心会焉。非形似之外,又有所谓意思与天者也。亦下学而上达也。予尝题一画卷云:“烟影天机灭没边,谁从毫末出清妍?画家也有清谈弊,到处《南华》一嗒然。”此又可谓学景延不至者戒也。(《田景延写真诗序》)

——《静修先生集》

[注释]

田景延——元画家。清苑(今河北保定)人。工山水、人物、花鸟,下笔逼真,尤工写真。

朱文公——即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

上达——语出《论语·宪问》,谓对德义透彻了解并能努力实行。

清谈——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

《南华》——《南华经》的简称,即《庄子》。

嗒然——忘怀的样子。

元·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元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入元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着有《松雪斋集》。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自题《秀石疏林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

[注释]

飞白——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写字,蔡邕得到启发,作“飞白书”。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写成的模样,用以装饰题署宫阙,汉魏时曾广泛采用。

籀——籀文,也叫“籀书”、“大篆”。因着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

八法——即永字八法。以“永”字八笔为例,阐述正楷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其来源旧有三说:张旭说,见《墨池编》;僧智永说,见《书苑菁华》;蔡邕、王羲之说,见李溥光《雪庵八法》。其法称点为“侧”,须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峰;横画为“勒”,须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应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故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须驻锋提笔,突然趯起,其力才集中在笔尖;仰横为“策”,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画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画,出锋要稍肥,力要送到,如一往不收,易犯飘荡不稳的毛病;短撇为“啄”,落笔左出,要快而峻利;捺笔为“磔”,要逆锋轻落笔,折锋铺毫缓行,至末收锋,重在含蓄。后人亦将“八法”两字引申为“书法”的代称。

唐人善画马者甚众,而曹、韩为之最。盖其命意高古,不求形似,所以出众工之右耳。

——赵孟頫语,见元·汤垕《画鉴》

[注释]

曹——即唐画家曹霸。

韩——即唐画家韩干。

元·汤垕

汤垕(生卒年不详)——元代画论家。字君载,号采真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寓居镇江。善考古。着有《画鉴》。

初学看画,不可不讲明要妙,观阅记录。否则纵鉴精熟,见面便知何谁,诘以美恶之由茫然无对,虽妄加议论支吾一时,然谈吐俗谬,识见浅短,为知者所哂,不可不学也。

今人看画不经师授,不阅纪录,但合其意为佳,不合其意者为不佳,及问其如何是佳,则茫然失对。

余自十七八岁便有迂阔之意,见图画爱不去手,见鉴赏之士便加礼问遍,借记录仿佛成诵,详味其言,历观名迹,参考古说,始有少悟。若不留心,不过为听,声随影终不精鉴也。

看画之法不可一途,而取古人命意立迹各有其道,岂可拘以所见,绳律古人之意哉!

——《画鉴》

[注释]

诘——问。

哂——讥笑。

迂阔——迂远而不现实。

仿佛——似乎能够。

味——体会。

绳律——符合戒律。

元·倪瓒

倪瓒(1301-1374,一作1306年生)——元画家。善诗,兼工书法。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等,江苏无锡人。擅画水墨山水,早年师法董源,后参以荆浩、关仝的技法,首创“折带皴”画山石。其多以太湖一带景色为作画的题材,意境清远萧疏。晚年他一变古法,以天真幽淡为宗,形成其简中寓繁,似嫩实苍的作画风格。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为“元四家”。着有《清阁集》。

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跋画竹》)

——《清阁集》卷九

[注释]

以中——即张以中。善画,倪赞与其交往甚密。

较——计较。

为麻为芦——是大麻是芦苇。

仆——自称的谦词。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答张藻仲书》)

——《清阁集》卷十

明·王履

王履(1332-?)——元未明初医学家、画家。字安道,号畸叟,昆山(今属江苏)人。擅画山水,师法马远、夏圭。洪武十六年(1383年)秋,游华山,曾作《华山图》四十幅。着有《华山图序》。

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是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讹,形尚失之,况意?

谓吾有宗欤?不拘拘于专门之固守;谓吾无宗欤?又不远于前人之轨辙。然则余也,其盖处夫宗与不宗之间乎!

俗情喜同不喜异,藏诸家,或偶见焉,以为乖于诸体也,怪问何师?余应之曰:“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华山图序》

[注释]

转摹——临摹。

讹——伪也,错误。

乖——违背。

明·王绂

王绂(1362-1416)——明画家。字孟端,号友石、九龙山人,无锡(今江苏)人。擅画山水,多取法王蒙,风格郁苍;所作平远景,则近似倪瓒。又工墨竹。能诗,着有《友石山房集》。而《书画传习录》一书,传为其所着。

今人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叠屋,一味颟顸,动曰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

——《书画传习录》

[注释]

自矜——自以为贤能,自尊自大。

颟顸——糊涂,不明事理。

明·吴宽

吴宽(1435-1504)——明文学家、书法家。字原博,世称匏庵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壬辰会试大廷均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兼学士,赠太子太保。

以余论之,右丞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渟,洞鉴肌理,细现毫发,故落笔无尘欲之气,孰谓画诗非后辙也。

——见《书画鉴影》

[注释]

右丞——即唐诗人、画家王维。

胸次——胸中;心里。

冰壶澄澈——透澈明亮如玉壶盛冰。典出唐诗人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

水镜渊渟——犹明澈如水般照映着深潭中积聚的水。水镜:形容明澈如水之照映。渊:深潭。渟:水积聚而不流通。

洞——这里指洞察。

孰——谁

明·徐渭

徐渭(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戏剧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工书法,长于行草。在绘画上尤长大水墨写意花卉,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着有《徐文长集》等。

牡丹为富贵花,主光彩夺目,故昔人多以钩染烘托见长,今以泼墨为之,虽有生意,多不是此花真面目。盖余本窭人,性与梅竹宜,至荣华富丽,风若马牛,弗相似也。(《题花卉》)

——见《虚斋名画录》

[注释]

窭人——谓贫寒之人。

风若马牛——谓风马牛不相及。这里比喻与荣华富丽不相干。《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为放逸、走失的意思,谓齐、楚两国相距很远,即便马牛失去,也不至于跑到对方的境内。一说兽类雌雄相诱叫做“风”,马与牛为不同种类,故不致相互引诱。

弗——不。

不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耳。(《书谢叟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

——《徐文长集》卷二十一

[注释]

病——即弊病。

虽云似蟹不甚似,若云非蟹却亦非。(《七言古诗·蟹画》)

——《徐文长三集》卷五

不求形似求生韵,拔根皆吾五指栽。(《七言诗·百花卷与史甥,题曰漱老谑墨》)

——《徐文长三集》卷五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题画梅》

明·李贽

李贽(1527-1602)——明思想家、文学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曾官至云南姚安知府。晚年流寓湖北麻城,着书立说。着有《李温陵集》、《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