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虽贵劲挺,又最忌怒笔,要知银钩铁画,实从虚和中得来,非狂怪弩张也。
凡人笔气,各出天性,或出笔轻秀,或出笔浑厚,各如其人,种种不一。但能得情趣,都成佳品,惟俗而不韵者,虽雕龙镂凤,亦无足观。
刻大印,粗文勿臃肿,细文须爽健;刻小印,要宽绰有丰神。若刻朱文,无论大小,究竟以细为佳。
刻朱文须流利,令如春花舞风;刻白文须沉凝,令如寒山积雪。落手处要大胆,令如壮士舞剑;收拾处要小心,令如美女拈针。此文博士语也,最当玩味。
篆刻一技,亦可以怡养性情,若专求精工,未免耗损精神,亦乏天趣。坡仙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二语,最得怡养之术。
闻之印之佳者有三品:神、妙、能。轻重得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笔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印之神品也。婉转得情趣,稀密无拘束,增减合六义,挪让有依顾,不加雕琢,印之妙品也。长短大小,中规矩方圆之制,繁简去存,无懒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印之能品也。又曰:少士人气,亦非能事,惟胸中有书,眼底无物,笔墨间另有一种别致,是为逸品。此则存乎其人,非功力所能致也。故昔人以逸品置于神品之上。
——《印说》
[注释]
文博士——即文彭。
坡仙——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
六义——此处指六书。汉代学者分析小篆的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条例: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清·孙光祖
孙光祖——字翼龙,江苏昆山人。工书善写生,尤长于篆刻。着有《六书缘起》、《古今印制》、《篆印发微》。《篆印发微》篇首论述文字学,既而谈书法,然后称:“书法既得,当玩秦、汉印文”,主张印宗秦汉。
右军之论书曰: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参伍错综,穷通变化,易之为道大矣哉。然则印章之字,本不相同者,何必欲规而圆之,矩而方之,使之无短长、无广狭,以为适均也。是故秦之阔边碎朱文,固无有不以疏配密,以零配整。以破配完也。此中有自然之节,不胶一定,恰合其宜,既成之后,毫不可易,此章法之断不容易者。
书虽一艺,与人品相关,资禀清而襟度旷,心术正而气骨刚,胸盈卷轴,笔自文秀。印文之中,一一流露,勿以为技能之末而忽之也。
——《篆印发微》
[注释]
右军——即王羲之。
清·桂馥
桂馥(1736-1805)——字未谷,号冬卉,又号老菭、雩门、渎井复民、肃然山外史。山东曲阜人。精六书,擅篆刻,治印取法秦、汉玺印,不染时俗气。着有《缪篆分韵》五卷,大有益于印坛。乾隆戊戌年(1778)效仿吾丘衍《学古篇·三十五举》体例,着《续三十五举》一卷;于庚子年(1780)成《再续三十五举》一卷。
王基曰:作印,非以整齐为能事,要知古人之法,会字画之意,有自然之妙。
《考盘余事》曰:今之锲家,以汉篆刀笔自负,将字画残缺,刻损边旁,谓有古意。不知顾氏所集四千余印内,无十数损伤,即有伤痕,乃入土久远,水锈剥蚀,或贯泥沙,剔洗损伤,非古文有此。欲求古意,何不求其篆法、刀法,而窃其损伤形似乎!
——《续三十五举》
[注释]
《考盘余事》——明屠隆着。屠隆(1542-1605),字长卿,又字纬真,号赤水,晚号鸿苞居士,浙江鄞县(今宁波)人。
锲家——即篆刻者。
清·董洵
董洵(1740-1812)——字企泉,号小池,又号念巢,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篆刻熔秦、汉及丁敬风貌于一炉。着有《董氏印式》、《小池诗抄》、《多野斋印说》、《董洵摹宋元印谱》。《多野斋印说》成书于乾隆壬寅年(1782)。
古印中之整齐光润者固宜多学,其瘦而健者尤宜摹仿,精此二体,功夫既熟,再学其欹侧参差,有不衫不履之致,则能事毕矣。孙过庭《书谱》所谓“既得平正,务追险绝”者也。愚谓不拘体裁,俱宜神完气足,方能驾古人而远今人也。
——《多野斋印说》
[注释]
《书谱》——唐孙过庭撰,《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着名的书学论着。
清·李宜开
李宜开——字肇叔,号镂雪,江西抚州(今临川)人。工篆刻,乾隆壬寅年(1782)成《师古堂印谱》五卷,内附《印说》一卷。
细中有力,绰约如美女簪花,而严凝不苟,却有古大臣鹄立风,一长也;粗中力藏,机括于持满而发之际,乃不同粗豪走马,一味卤莽,二长也;若夫鈇角得地,长在今中间古,不即不离之间;打边相宜,长在密中带疏,有意无意。兼此四者,而后可以载铁笔而登作者之堂,恨古人不见我也。爰列四长。
——《师古堂印说》
[注释]
绰约——柔美貌。
鹄立——鹄颈长,能远望,因喻引领之状。
机括——弩上发箭的机件。
鈇角——铡刀。
清·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进士,官至云南临安知府。善书,偶亦治印。以淡墨秀媚着称,时人喻为“淡墨探花”。《铜鼓书堂藏印谱》,古玺印汇录,四册,清查礼鉴定,子篆仙辑。是书集秦、汉官私印千余钮,成书于嘉庆己未年(1799)。
刻印虽多在秦、汉,而其体不拘一格,仓、籀遗意或有存焉。且古文之可贵者,不徒字形足资考证而已,其笔势之向背屈曲,皆含古意,使人深玩之而如对古人之威仪,闻古人之謦欬,羹墙如见,将在斯矣。昔人尝谓汉人刻印,与晋人尺牍,缩寻丈于尺寸中,屈伸变化有龙德焉。夫汉印之古朴,与晋书之姿媚相提而论,似乎不伦,然其精神发见之处,未尝有殊,汉印圭角森翔,较晋帖之辗转摹刻者,尤加显露,此刻印之所以可贵也。
——《铜鼓书堂藏印谱》序
[注释]
謦欬(音“请开”)——欬嗽;亦比喻谈笑。
羹墙——比喻思慕之词。
清·高积厚
高积厚——字淳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篆刻,推崇何震。着有《我娱斋摹印》、《印辨》、《印述》。
夫刀有笔法,字有章法,起伏转折,即书法之结构也。古之印章,妙在落墨,其方圆曲折,皆与秦、汉金石刻文相似。古之人下笔可刻,古之刻手,刻成如新书,或细密如蚕丝蛛网,或快劲如剑拔弩张,意在笔先,方成急就,手随心运,乃作烂铜,故能神明焕发,照古映今,岂无源失本、假托形似者所能仿佛哉。
故劲古而不可局促,舒展而不可懈弛,务必胸有成形,一刀而成。圆健之笔,得此为上品,不得此为奏刀之未善。
——《印述》
清·陈豫钟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金石世家,幼承陶冶,癖好金石文字,博通小学。尤精篆刻,师法丁敬,为“西泠八家”之一,亦为“西泠后四家”之首。刻印辑有《求是斋印谱》。
书法以险绝为上乘,制印亦然。要必既得平正者,方可趋之,盖以平正守法,险绝取势,法既熟,自能错综变化而险绝矣。
——印款
[注释]
此系陈豫钟刻“赵辑宁印”边款。
清·赵之琛
赵之琛(1781-1852)——字次闲,号献父、退庵、静观,别署宝月山人,亦作宝月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着名篆刻家,师从陈豫钟,继取丁敬、黄易、奚冈、陈鸿寿各家长处,得集浙派大成,为“西泠八家”之一。刻印辑有《补罗迦室印谱》。
仿汉玉印贵苍劲中有秀逸之气。
仿汉铸印工整中贵有苍劲刀法,方为能手。
仿汉印不求形似,惟求神似。
仿朱文以活动为主,而尤贵方中有圆,始得宋、元遗意。
——印款
[注释]
赵之琛刻“镜花水月之庐”边款。
“香软风恬”印款。
“逋卿”印款。
“泰顺津鼎彝长书画记”印款。
清·冯承辉
冯承辉(1786-1840)——字少眉,一字伯承,号眉道人、梅花画隐,云间(今上海松江)人。着有《金石莂》、《国朝印识》、《历朝印识》等。《印学管见》亦名《古铁斋印学管见》,一卷。
操刀宜直不宜横,横则嫩而无神。落刀欲其重,如画家所谓“金刚杵”,书家所谓“折钗骨”、“屋漏痕”。运刀欲其活,自起自落若绝不留心者,其实不留心之处,正是精神团结之处。有出入,有肥瘦,有高低,似促非促,似疏非疏,乃为无上乘。
笔下不难风秀,难于古朴中仍带秀气;结字不难整齐,难于疏落中却又整齐;运刀不难有锋芒,难于光洁中仍有锋芒;竖画不难于直,难于似直而曲,似曲而直。此种妙法,唯汉印有之。(眉峰云:书家贵藏锋,印家亦贵藏峰,藏峰非光洁也,有一种浑穆之象溢于纸上,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印学管见》
清·钱履坦
钱履坦(1760-1806)——字像启,号素园,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善山水画,尤工写梅,兼精篆刻。《受斋印存》二卷,清白采着。白采,字念舟,江苏武进人,弱冠潜心书法篆刻之学,数十寒暑,未尝停辍,是书成于嘉庆丁卯年(1807)。
摹印所贵,雅与正而已。雅则无拙滞鄙俗之形;正则无巧媚倾欹之习。……盖汉非人人尽能为印也。其时风气尚醇,不事纤巧,故印文皆平正方直。而历以数千年之久,或为土所侵蚀,而去其棱芒;或为人摩挲,而得其精采,于是不假修饰而自臻神妙。
——《受斋印存》序
清·姚晏
作者生平事迹不详。书成于嘉庆戊寅年(1818)。
把刀如把笔,书之美恶,笔曲赴之,则所谓具成竹在胸,然后兔起鹘落,与意常居笔先,字常居笔后者,刀也。印家则曰,宁使刀不足,无使刀有余,此言由浅入深,一成不可变也。然妙入熟处,亦可不论。
——《再续三十五举》
清·汪维堂
汪维堂——大约活动于嘉庆、道光间,海阳人。《摹印秘论》,四章,文中将刀法与印章风格进行综合评述,见解尤为精妙。成书约在清嘉庆、道光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