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研究
48584700000016

第16章 中外家族企业的发展历史及比较(3)

海外华人经济活动的起源是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和服务行业。人们通常把早期海外华人的经济活动称为依靠“三把刀”,即理发刀、裁剪刀和菜刀。即使是新近一二十年到欧美的非投资性或非高知识背景型的华人移民,他们大部分所赖以谋生的经济活动也仍与前人近似。海外华人经过长期努力与奋斗,与当地人民一道耕耘与经营,融入当地社会,已成为居住国政治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首先,华人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驱动下,随着各国对华人政策的松动,加之华人自身的长期奋进,世界各地华人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全球华人资产总额已达两三千亿美元,且成为各居住国民族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料显示,早期华人资本大多用于商业活动。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南亚2000多万华人中仍有一半以上从商,近2000亿美元的华人资本中有600亿美元属商业资本。而今,海外华人的经济活动已扩及各个领域,在工业方面,不仅东南亚的华人工业保持领先增长势头,其他地区的华人工业也呈现喜人局面。在金融、房地产、保险和高科技等领域华人资本也有长足发展。其中,金融业的发展尤为突出,华资银行的实力大大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华人资本在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中的表现也同样卓越。

其次,华人在居住国的就业领域不断扩展,就业层次日益提高。早期侨居海外的华人大都属于劳工阶层,文化水平低。而今,华人就业领域遍及各个行业,他们或经营传统的餐饮、零售、杂货和食品加工业,这部分人目前约占海外华人的一半以上;或开拓新领域,从事房地产、机器制造、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高科技产业。近年来,不少华人还开始从事行政管理、律师、医生、教育及社科研究等工作。在战后东亚经济崛起的进程中,华人资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资本对东亚的投资带动着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腾飞。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量华人资本涌向东南亚和中国。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华人资本涌入中国的势头将持续高涨。华人资本对东南亚及中国的投资,使东亚经济的发展进入新的增长时期。华人资本在推进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华人经济的崛起,华人家族企业的组织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世界各国,不论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的企业集团,华人企业几乎都采用家族企业组织形式。也不论是独资还是合伙,是有限公司还是无限公司,在组织上实质都是家族公司。海外华人的经济成功和影响力主要在东南亚。据有关资料统计,海外华人家族企业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则是华人家族企业相对集聚的区域。根据Asia Week发布的2002年度国际华商500强前20强企业(全部为家族企业)印证了这一结论。

从总体上来看,海外华人家族企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家族控制和家族经营色彩浓厚

海外华人家族企业是从家庭或家族、同族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有权、控制权和家庭三者重叠是早期华人家族企业的主要形式。近年来,随着华人家族企业的规模化和国际化,华人企业集团虽然也逐渐采取了股份公司的形式,但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家族或同族经营的色彩。在中国香港地区,目前几乎每一家华人上市公司都是由个人或家族控股;在新加坡,排名前30家的华人企业中,上市公司有20家,除华侨银行外,几乎都控制在创业者家族和亲属手中;在印度尼西亚,20家最大销售额的企业集团,85%是华人企业集团,家族所有的占75%,与人合作的占25%,家族经营的占65%,合作经营的占35%;在中国台湾地区,除了公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外,几乎都属于家族企业。在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上,华人家族企业也带有较浓厚的亲缘和家族经营色彩。各个企业集团的核心领导层无不由家族的成员或家族姻亲组成或控制,即使是企业集团主要子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也一般由家族成员担任,从而控制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如马来西亚的郭氏兄弟集团以郭鹤年及其家族为核心;印度尼西亚的三林集团以林绍良及其家族为核心;香港长江实业由李嘉诚与其长子李泽钜控制;泰国的陈弼巨集团由其子女承接,等等。这种家族制管理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柔性,促使私人持有的华人家族企业比由职业经理人管理的上市公司更能够克服市场波动的影响。

2.注重利用关系网络发展企业

美国学者汉密尔顿从中西方社会文化大背景出发,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得出华人经济交往的逻辑与西方经济交往逻辑的最大差异在于:西方是依靠法律契约来组合和调节的,而华人是依靠私人关系来组合和调节的,关系主义是华人企业组织的基本逻辑。关系在华人商业网络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关系通常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特别是操同种方言,它的最大好处就是在一个陌生而又充满敌意的政治文化环境下,能有效地降低相关的交易成本,凭借着华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去发展企业和各种经商业务。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关系网络也发生了变化:

(1)突破了地域性、帮派性、行业性的限制,一些势力强的华人家族企业一般不再是仅以同乡、同族搞资本联合,而是注重搞跨地缘、跨血缘、跨业缘的金融联合,建立跨国公司,互相参股,优势互补。如郭鹤年在香港开办的酒店、房地产和传媒业,合作伙伴就有林绍良、陈弼臣、李嘉诚、邵逸夫等。

(2)注重与国家建立密切关系。在东南亚国家,许多华人家族企业与当地政府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与当地政府建立密切关系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够依托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扶持和所提供的便利,如经营许可证、关税保护、信贷优惠、减免税收等,推进企业的发展。如印度尼西亚三林集团早期的经营发展,就得益于政府给予的面粉加工和销售的专营权及优惠贷款。另一方面,华人家族企业也与国家资本形成了相互渗透和相互联合的经济关系。如在印度尼西亚,凡规模较大的华人企业大多有国家资本参股。在三林集团的主要企业印尼水泥公司中,政府便占有30.38%的股份。目前。郭氏兄弟集团、云顶集团、丰隆(马)集团都有马来西亚国民投资公司、联邦土地发展局、武装部队基金局等政府机构的股份。

(3)组建关系企业集团已成为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华人企业集团是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不同于欧美国家的企业集团。它是在资本规模有限的条件下,以家族企业控制的联合形式出现的,形成独具特色的华人关系企业集团。华人的关系企业集团是由若干独立的企业,基于某些特殊关系结合而成的企业群体或企业集合。这些特殊关系包括彼此间的如同股权关系、组织关联、法律上的互相担保关系等。但是关系企业集团的建立主要不是按照企业之间的相互控股或单向控股关系确定的,而是按照各个企业的重要持股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决定的,从本质上来说关系企业集团就是这些家族体系之间的资本合作。关系集团从其组成上看可以分单一的家族关系企业集团和多家族的关系企业集团两种。

典型的单一家族关系企业集团,其成员企业的资本或控股人属于一个有单一权威的家族,原成功的家族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控制相关上下游产业渠道、新的有利可图的产业投资等原因,会逐渐建立一些新的企业。所有这些企业的控股股东却属于同一个家族成员,家族的家长居于核心地位。如香港李嘉诚父子拥有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曾宪梓的金利来集团。多家族关系企业是由家族企业和企业集团演化而来的,在分裂瓦解后的家族企业之间,虽然不像有统一家族权威一样有统一的指挥权威,但由于各企业领导者所属家族之间的亲缘、姻缘关系,使得他们各自领导的企业之间,在资金扶持、贷款担保、相互持股、治理结构等方面,仍然会形成密切的联系。

3.华人家族企业的产业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与欧美家族企业相比,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经营的产业呈集中态势。从总体上来看,华商投资产业主要集中在金融、地产、贸易与制造业。

(1)大型华人家族企业所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金融业、制造业和电子电脑业等四大产业,其中房地产业和电子电脑业前10强企业均为国际华商50强企业。在房地产业前10强企业中,新加坡郭令明家族持有的城市发展有限公司位居其中;而金融业则分布较为均匀,新加坡占了3席,马来西亚占了2席。泰国的李智正家族在制造业中居于第7位。在电子电脑业方面,美国王嘉廉家族控制的冠群公司在业内可以说是赫赫有名。

(2)小型华人家族企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尤其是餐饮业。1850年,美国第一家中餐馆在西海岸开业,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目前全美中餐馆已有2万家,仅纽约及周边地区就有3000多家,此外还有不少华人经营日本餐馆和西餐馆(李小兵等,2003)。在法国也是如此,餐饮业和商业华人家族企业占全部华人企业的87.8%。

(3)不同区域海外华人家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分布。日本的华人吴百福家族控制的日清食品集团在全球率先将方便面推向市场,专业化于食品产业。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家族企业则专业化于种植业和制造业,如马来西亚的“糖王”郭延年;印度尼西亚彭云鹏家族的巴里多太平洋木材集团现为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夹板生产商;黄奕聪家族控股的金光集团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造纸商;泰国谢氏家族控股的正大集团坚持农工贸一体化道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鸡王”;菲律宾的陈永成控制的“福川烟厂”其产值占菲律宾全国烟草业总产值的60%,年产值达14亿美元。“赌王”林梧桐属下的云顶集团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家族企业,在休闲业居于垄断地位;陈永成家族在菲律宾航空公司中持有27%的股份,成为菲律宾“航空业大王”;郭延年家族创立的香格里拉集团共有19家星级大酒店,为亚太地区最大的酒店集团之一。

(4)银行金融业是全球海外华人家族企业共同的产业偏好。尽管不同区域的海外华人家族企业基于不同的区域特征和历史状况等客观条件而偏好于不同产业,但是银行金融业却是所有海外华人家族企业共同的产业偏好。

印度尼西亚林绍良家族在香港创办了第一太平银行,马来西亚邱德拔家族控制了渣打银行14%以上的股权,澳大利亚郭氏家族在香港创立了永安银行。华人家族企业偏好银行金融业的主要原因在于:①华人所在区域政府及民众的歧视甚至敌视,导致海外华人家族企业发展流动性资产以便随时可以处置财产(Carney,2000)。Kao(1993)也注意到了海外华人家族企业偏好流动性和有形资产,但他认为是长期经济与政治不确定性的结果。总之,在遭到突然打击时,只有流动资产可以随时移动,因此资产的安全性决定了华人家族企业对银行金融业的执着。②华人在不友好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很难从当地银行借款,因此只有创办华人银行才能解决“关系网”中华人企业的融资问题。此外,通过自己控制的金融集团向其他华人提供创业基金支持,如泰国的陈有汉家族就成功地扶持了印度尼西亚林绍良和马来西亚的郭氏兄弟,使之成为知名的跨国公司(Weidenbaum,1996b)。日本学者滨下武志(2002)也观察到了华人银行分支机构实际上一直发挥着海外华人金融网络的作用。③家族控制银行通过金字塔形控股将银行置于金字塔最下端,可以剥削银行以获得超额利润。

4.从企业集团走向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跨国公司是在海外华人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华人跨国公司是指由华人创办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已超越本国范围并且在国外拥有和控制生产性机构或研究设计机构。1900~1945年,可以称为华人跨国公司的萌发时期。在这期间,华人跨国公司的雏形可以提到的有:永安系企业集团,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上海和香港等地从事百货零售和纺织业;杨协成有限公司,在中国福州和新加坡生产酱菜;华菲烟草公司,在菲律宾和中国上海制造香烟;邵氏机构公司,在东南亚各国从事电影制造和娱乐业,等等。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这一时期的华人跨国公司规模都比较小,活动的地理范围也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