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创新管理理论。自从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出版了其名着《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的概念和思想就被纳入了经济发展理论中,创新已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从创新理论研究的结果看,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二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及主要内容。
熊彼特在对创新的研究中主要是从资源需求特征出发,强调了企业具有的资源禀赋和市场地位是创新的基本条件。他将创新概念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新的产品;二是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四是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五是实现一种工业新组织。熊彼特强调了创新就是创造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6)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最早提出“企业生命周期”概念的是马森·海尔瑞,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可以用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观点来看待企业,认为企业的发展也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停滞、消亡等现象,并指出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企业在管理上的不足,即一个企业在管理上的局限性可能成为其发展的极限。
马森·海尔瑞之后的学者歌德纳进一步指出,企业和人及其他生物一样,也有生命周期。但同时他又指出,与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相比,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预期性,一个企业由年轻迈向年老可能会经历20~30年时间,也可能会经历好几个世纪的时间;②企业的发展过程可能会出现一个既不明显上升也不明显下降的停滞阶段,这是生物生命周期所没有的;③企业的消亡也并非不可避免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变革实现再生,从而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在他们之后,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学者越来越多。众多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阶段为特征的生命周期理论,他们把企业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分别研究几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实现阶段间跳跃的条件;第二类是以问题为特征的生命周期理论,他们认为企业的生命周期应该以企业管理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此消彼长为特征;第三类是以文化为特征的生命周期理论,他们认为文化是企业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标志,文化的变革是导致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7)公司再造理论。1990年,迈克尔·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公司再造”的概念。1993年,他和詹姆斯·钱皮合着了《再造公司》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公司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哈默认为,公司再造就是“为了在成本、品质、服务及速度等方面的绩效取得大幅度改进,对企业所从事的最关键与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及作业程序进行再设计和重建。”它包含着六大原则:工作设计整体化;流程管理自主化;信息处理基层化;部门活动平行化;组织形式扁平化;注意力分布外向化。
(8)组织学习理论。1990年,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问世,为管理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该理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企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整合。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的是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来不断创新、持续蜕变。这一理论重点强调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9)企业能力理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被看成是单个企业拥有的能够比竞争者更加卓有成效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的结果和表现。企业能力理论目前已经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演变理论和企业生态理论并列成为企业战略研究的四大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能力基础论、企业知识基础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内部条件、影响企业长期稳定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决定性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在对企业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时,关于企业能力理论中我们更注重的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10)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它的基本思路是:改变单纯的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综合布局,采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在以上十种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理论中,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创新管理理论与之关联性最大,奠定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石,对当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中外学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1)国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国外学术界从企业微观的不同角度论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的学者从企业寿命进行讨论,如阿里·德赫斯的《长寿公司》(1998);有的学者从企业活力角度进行研究,如爱瑞·德·葛斯《有生命力的公司》(1997),艾伦·鲁宾逊的《公司创造力》(2000);有的从环境的角度论述,如斯图尔特·I·哈特的《超越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1997)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1985)、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研究》(1990)以及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合作的《企业再造研究》(1993),他们从不同的立意研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他们大多从微观企业的角度、从某一侧面的现实问题或假定出发,内含较为严密的逻辑推演,因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问题时可能显得较为有效,如学习型组织理论强调以系统思考的方式考虑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90年代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波特的竞争战略管理主要侧重于对市场结构这一决定产业中和产业间绩效差异的主导力量进行分析。公司再造理论的基点是对业务流程的再造,“再造就是重新创造自己,意味着从头做起,从零开始;是探索组织业务工作的新模式”。“业务流程的再造,使原本无人过问、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变得紧凑有效,大幅度提高办事效率,与此同时管理的职能和职权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原有的职权在再造的过程中移交给了第一线人员,实现自我管理,减少了管理层次。”学习型组织、竞争战略以及企业再造等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实际,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和发展思路,也在一些地方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柯林斯和波拉斯选择了18家高瞻远瞩的公司和18家对照公司进行对比研究,打破了人们关于企业发展的12个通常看法,形成了12个结论:①伟大的公司并非靠伟大的构想起家;②高瞻远瞩的公司绝对不需要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这种领导可能对长期发展有害;③最成功的公司不是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而是追求一组目标,为一种核心理念所指引;④这些公司之间并不拥有共同的、“正确”的价值组合;⑤高瞻远瞩的公司几乎都虔诚地保存核心理念;⑥成功的公司并不事事谨慎而是勇于投身冒险的目标;⑦只有极度符合公司核心理念和要求标准的人才是公司的绝佳工作人员;⑧成功公司的最佳行动并不都是来自高明、复杂的策略规划,而是来自实验、尝试错误和机会主义;⑨高瞻远瞩的公司极少外聘CEO(首席执行官);⑩最成功的公司最注重的并非是击败竞争对手,而是战胜自我;鱼与熊掌有时可以兼得,可以通过兼容并蓄来实现;高瞻远瞩的公司不是发布了远见就了事,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它。
德赫斯的研究表明,长寿公司具有四个共同的关键因素:①对周围的环境都非常敏感,能及时做出反应,与环境非常和谐;②有凝聚力,员工对公司有较强的认同感;③长寿公司是宽容的,允许打破常规和不落俗套的思考和尝试;④在财政上是比较保守的,以便保持灵活性,使公司有效控制自己的增长和进化。他主张把企业看成是有生命的有机体,认为公司表现出生命体的行为和某些特征,提出要为组织的长寿和长期的繁荣而进行管理。他对“生命型公司”和“经济型公司”作了明确的区分。在他看来,前者的目的在于将自己当作富有潜力的、处于永久成长中的团体来看待,并以此来造就自己;而后者只纯粹忙于为一小部分人或个别人创造财富。他认为,长寿的生命型公司为生存而管理,经济型公司为利润而管理。
美国的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认为:“企业的成长与老化同生物体一样,主要都是通过灵活性与可控性这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的。企业年轻时充满了灵活性,但控制力却不一定总是很强;企业老化时,关系变了:可控性增加了,但灵活性却减少了。”并把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等十个阶段,引起企业老化的原因是灵活性的减少和可控力的加强到了一定程度。伊查克·爱迪思的生命周期观点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即企业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问题,只要通过不断地“诊疗”,企业的寿命是可以延长的。但伊查克·爱迪思把企业当作生物体来看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毕竟生物体是肯定有生命极限的,且生物体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至少目前来看。而企业只是一个机构,机构是可以不断变革的。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阿里·德赫斯在对壳牌公司的深入研究后,认为企业要想长寿就要不断地学习,像人一样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他认为成功的基础在于不断学习。
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研究,如从创新角度认为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而产品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而技术创新也是研究的重点。有研究人员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创新的作用。其他生产要素都会出现边际生产力递减,而费用会不断增加,“但如果向其中导入创新,那么,就会废弃原来表示边际生产力的曲线,提示出新的曲线”。而费用曲线一般会呈递减趋势。并解释这是因为知识、技术这种要素,一方面会提高整个生产过程中要素的效能;另一方面,作为主导要素的知识或技术不会出现边际生产力递减的问题,相反,可以无磨损地使用,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益。
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在于企业文化”,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文化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把文化比喻成灵魂,是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一旦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建成,文化将成为人们的精神信仰,而员工的行动也会由自发性、强制性变得自觉,企业将表现出极大的生机活力、创造性、韧性和适应性。
还有从人力资源、品牌、信用等角度研究的。完全针对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其研究也大致从战略、文化、人力资源、品牌、生命周期等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的。
(2)国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国理论界近几年才开始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关于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刘力钢作为我国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开创者,借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从可持续发展的构成要素出发,将企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创新使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实现长盛不衰的战略目标。在不断扩大市场和利润份额的同时,坚持与环境变化相适应,在内部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上,持续地增加盈利和扩大企业规模。这一定义既考虑到了企业的长寿问题,同时又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刘帮成等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即指为谋求永续发展,企业应努力实施既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措施,通过追求综合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以实现本企业与社会、竞争者、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共存。这一定义将企业的永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等问题结合起来,符合时代背景。
钟陆文将企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一种超越企业增长不足或增长过度,超越资源和环保约束,超越产品生命周期的企业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通过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开拓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不断追求企业可持续增长而达到。
向志强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利润的多少和市场份额的大小,又要考虑长期利润的增加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而且近期发展不要以牺牲远期发展为代价,同时企业不仅应该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而且也应该顾及企业发展所必须依赖的自然、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公正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