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十大文豪王安石
48592100000017

第17章 书(4)

第九

某顿首:近别殊思渴,雨不足遽止,为之奈何?两日欲作书往,而私门不幸,再得小功之讣,愁苦岂可以言说邪!元规得南信否?昨日报之,当更重其爱思。然恐其急于得实,又当走人往候之故耳。前日所议云何?欲以公往,可否?然元规方内忧,暇议此否?此决无害事,但已之为不可耳,更裁之。黄任道书烦送去,无聊上问,不谨幸怜察!

第十

某顿首:幸以一日之雅,而每辱以公礼见加,非所望也。蒙谕具晓盛意,举监若行辞不难也,至于阁下治行,自为诸公所知,不患无知己也。惟以道自释,余留面究也。蚕之入,今岁如何?邑忘岁之凶,固贤令仁佐政治之所及也,窃以为慰。

答孙少述书

少述足下:某天禀疏介,与时不相值,生平所得,数人而已,兄素固知之。置此数人,复欲强数,指不可诎。唯接兄之日浅,而相爱深,别后焦然如失所凭。兄赐问者八九,至苍卒不过一再而已。以为吾党一相与,情谊何如尔,问之密疏,不足计也。不然,今之游交竿牍之使,午行于涂,岂某于兄顾不能哉?

此月十二日抵真州,明日当舟行无事,当为朱先生叙字,且赓所贶诗以寄元珍。六月代去,民先受郓辟,为之奈何?近日人事可嗟可怪者众,何时见兄论之。春暄,自重。

答田仲通书

某再拜仲通兄足下:乡时在京师,欲走阳翟见颜色,以事卒不果,至今悔恨,非复可自解释。自得从足下游,私心未尝一日忘。羁穷不幸,不得常从,以进道艺,其恨岂有忘时哉?而足下于交游中,亦最见爱。云云。

答王逢原书

某启:不见已两月,虽尘劳汩汩,企望盛德,何日无之。忽辱惠书,承以《论语义》见教,言微旨奥,直造孔庭,非极高明,孰能为之?仰羡仰羡!近蒙子固、夷甫过我,因与二公同观,尤所叹服。何时得至金陵,以尽远怀?不宣。某再拜。

答王致先生书

某顿首先生足下:久不见颜色,倾渴无量。蒙赐手笔,存奖尤过。新将颇慰民望,固幸甚。足下无事于职,而爱民之心,乃至于此,可以为仁矣。他留面陈,匆匆不谨。某顿首。

回文太尉书

某再拜留守太尉仪同台座:久远言燕,岂胜怅仰,山川阻阔,久旷驰问,仰惟尊体动止万福。丘园衰疾,候望无阶,唯冀为时倍保崇重,下情祝望之至。不宣。某再拜。

回元少保书二

某启:比承存问,不敢因邮叙感,日营从之东,驰布悃。专使临门,诲喻稠叠,区区感激,何可具言!承动止康宁,深以为慰。相望数驿,而衰惫日滋,无缘驰诣,但有乡往。若春气暄和,乘兴游衍,得陪几杖,何幸如之。未尔间,伏乞良食自重。不宣。某再拜致政少保台座。

第二

某启:久阙修问,岂胜企仰,新岁想膺多福,贵眷各吉庆。山川相望,拘缀无缘造晤,冀倍自寿重,以副也。程公辟想日得从容。某再拜致政少保台座。

答韩求仁书

比承手笔,问以所疑,哀荒久不为报。勤勤之意,不可以虚辱,故略以所问致左右,不自知其中否也,唯求仁所择尔。

盖序《诗》者不知何人,然非达先王之法言者,不能为也。故其言约而明,肆而深,要当精思而孰讲之尔,不当疑其有失也。二《南》皆文王之诗,而其所系不同者,《周南》之诗,其志美,其道盛。微至于赳赳武夫、兔之人,远至于江汉汝坟之域,久至于衰世之公子,皆有以成其德。《召南》则不能与于此,此其所以为诸侯之风,而系之召公者也。夫事出于一人,而其风不同如此者,盖所入有浅深,而所施有久近故尔。

所谓《小雅》、《大雅》者,诗之序故曰:“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然所谓《大雅》者,积众小而为大,故《小雅》之末,有疑于《大雅》者,此不可不知也。又作诗者,其志各有所主,其言及于大而志之所主者小,其言及于小而志之所主者大,此又不可不知也。司马迁以为《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而其流及上。此言可用也。又宣王之《大雅》,其善疑于小;而幽王之《小雅》,其恶疑于大。盖宣王之善微矣,其大者如此而已;幽王之恶大矣,其小者犹如此也。

凡《序》言刺某者,一人之事也,言刺时者,非一人之事也。刺言其事,疾言其情也。或言其事,或言其情,其实一也。何以知其如此?“《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而卒曰“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是以知其如此也。刺乱为乱者作也,闵乱为遭乱者作也。何以知其如此?平王之《扬之水》,先束薪而后束楚,忽之《扬之水》,先束楚而后束薪。周之乱在上,而郑之乱在下故也。乱在上则刺其上,乱在下则闵其上,是以知其如此也。管、蔡为乱,成王冲幼,周公作《鸱》以遗王,非疾成王而刺之也,特以救乱而已,故不言刺乱也。言刺乱、刺褊、刺奢、刺荒,序其所刺之事也。言刺时者,明非一人之事尔,非谓其不乱也。

《关雎》之诗,所谓“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者,孔子所谓“哀而不伤”者也。《何彼矣》之诗所谓“平王”者,犹格王宁王而已,非东周之平王也;所谓“齐侯”者,犹康侯宁侯而已,非营丘之齐侯也。《郑·缁衣》之诗宜也、好也、席也,此其先后之序也。此诗言武公父子善善之无已,故《序》曰:“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席,多也,宜者,以言其所善之当也,多者,以言其所善之众也。缁衣者,君臣同朝之服也;“适子之馆”者,就之也;为之改作缁衣而授之以粲者,举而养之也。能就之,又能举而养之,此所以为有国者之善善,而异于匹夫之善善也。夫有国善善如此,则优于天下矣,其能父子善于其职,而国人美之,不亦宜乎?《生民》之诗,所谓“是任是负,以归肇祀”者,言后稷既开国,任负所种之谷以归而肇祀尔,非以谓兆帝祀于郊也。所谓“邛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者,言我既为天子得祀郊,则盛于豆登,其香始升,而上帝居歆尔,非以为后稷得郊也。其卒曰“胡臭时,庶无罪悔,以迄于今”者,言上帝所以居歆,何臭之时乎?乃以后稷肇祀,则庶无罪悔,以迄于今,得郊祀之时尔。盖所谓“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者此也。卫有邶、之诗,而说者以谓卫后世并邶、而取之,理或然也。既无所受之,则疑而阙之是也。

意诚而心正,则无所为而不正。故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此《诗》之言。故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也,非以它经为有异乎此也。吾之所受者为此,则彼者吾之所弃也。所谓“彼哉彼哉”者,盖孔子之所弃也。孔子曰“管仲如其仁”,仁也。杨子谓“屈原如其智”,不智也。犹之《诗》以不明为明,又以不明为昏。考其辞之终始,则其文虽同,不害其意异也。

忠足以尽己,恕足以尽物,虽孔子之道,又何以加于此?而论者或以谓孔子之道,神明不测,非忠恕之所能尽。虽然,此非所以告曾子者也。“好勇过我”也者,所谓能勇而不能怯者也,能勇而不能怯,非成材也,故孔子无所取。古者凤鸟至,河出图。皆圣人在上之时。其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者,盖曰无圣人在上而已矣。

颜子具圣人之体而微,所谓美人也。其于尊五美,屏四恶,非待教也。若夫郑声佞人,则由外铄我者也。虽若颜子者,不放而远之,则其于为邦也,不能无败。《书》曰:“能哲而惠,何忧乎兜?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由此观之,佞人者,尧、舜之所难,而况于颜子者乎?夫佞人之所以入人者,言而已。言之入人,不如声之深,则郑声之可畏,固又甚矣。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矣。”谓颜子“三月不违仁”者,盖有所试矣。虽然,颜子之行,非终于此,其后孔子告之以“克己复礼”而请事斯语矣。夫能言动视听以礼,则盖已终身未尝违仁,非特三月而已也。

语道之全,则无不在也,无不为也,学者所不能据也,而不可以不心存焉。道之在我者为德,德可据也。以德爱者为仁,仁譬则左也,义譬则右也。德以仁为主,故君子在仁义之间,所当依者仁而已。孔子之去鲁也,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也。以微罪行也者,依于仁而已。礼,体此者也;智,知此者也;信,信此者也。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不及乎义礼智信者,其说盖如此也。杨子曰:“道以道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合则浑,离则散,一人而兼统四体者,其身全乎。”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杨子言其合,老子言其离,此其所以异也。韩文公知“道有君子有小人,德有凶有吉”,而不知仁义之无以异于道德,此为不知道德也。

管仲九合诸侯,一正天下,此孟子所谓天之大任者也;不能如大人正己而物正,此孔子所谓小器者也。言各有所当,非相违也。

昔之论人者,或谓之圣人,或谓之贤人,或谓之君子,或谓之仁人,或谓之善人,或谓之士。《微子》一篇,记古之人出处去就,盖略有次序。其终所记八士者,其行特可谓之士而已矣。当记此时,此八人之行,盖犹有所见,今亡矣,其行不可得而考也。无君子小人,至于五世则流泽尽,泽尽则服尽,而尊亲之礼息。万世莫不尊亲者,孔子也。故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所谓“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者,先儒以国中之地谓之廛,以《周官》考之,此说是也。廛而不征者,赋其市地之廛,而不征其货;法而不廛者,治之以市官之法,而不赋其廛。或廛而不征,或法而不廛。盖制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故制法以权之,稍盛则廛而不征,已衰则法而不廛。文王之时,关讥而不征,及周公制礼,则凶荒札丧,然后无征,盖所以权之也。贡者,夏后氏之法,而孟子以为不善者。不善,非夏后氏之罪也,时而已矣。

责难于君者,吾闻之矣,责善于友者,吾闻之矣。虽然,其于君也,曰“以道事之,不可则止”,其于友也,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王于孟子,非君也,非友也。彼未尝谋于孟子,则孟子未尝与之言,不亦宜乎?

求仁所问于《易》者,尚非《易》之蕴也。能尽于《诗》、《书》、《论语》之言,则此皆不问而可知。某尝学《易》矣,读而思之,自以为如此,则书之以待知《易》者质其义。当是时,未可以学《易》也,唯无师友之故,不得其序,以过于进取。乃今而后知昔之为可悔,而其书往往已为不知者所传,追思之未尝不愧也。以某之愧悔,故亦欲求仁慎之。盖以求仁之才能,而好问如此,某所以告于左右者,不敢不尽,冀有以亮之而已。至于《春秋》三传,既不足信,故于诸经尤为难知,辱问皆不果答,亦冀有以亮之。

答王深甫书

某拘于此,郁郁不乐,日夜望深甫之来,以豁吾心。而得书,乃不知所冀。况自京师去颍良不远,深甫家事,会当有暇时,岂宜爱数日之劳而不顾我乎?朋友道丧久矣,此吾于深甫不能无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