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同时也会改变人的价值观念,正是这个价值观念决定女人是不是有勇气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很少人在产假结束,要重返工作岗位时心里完全没有矛盾。这个矛盾的多少,取决于母亲到底想要什么:A类:
对孩子每一个细微进步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和孩子共处时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担负日夜了解和培养孩子,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的使命;让孩子感受自己的爱,成为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B类:
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自己挣钱;
有工作才觉得有自信,才感到自我的价值;
热爱工作;
担心以后再不好找工作,不敢放弃。
很明显,如果一位母亲非常认同A类因素,而对B类因素不太在乎,那么,她就可以轻松地下定决心,成为快乐的全职妈妈;相反,如果她同时看中A和B中的部分因素,那矛盾就产生了。矛盾斗争的结果,决定她的去向,但决定并不会解决矛盾,反而会使她对舍弃的一方更加焦虑。这些女性,不太可能成为快乐的全职妈妈,同时也很难成为充实而快乐的职场干将。从小所受的教育和不同的个性在这个决策中有重要的作用。
每天早上都要经历痛苦的别离
在我的来来往往中,又是一个春夏秋冬,2001年元旦,母亲带着开心一起来北京了。我很高兴,终于能兼顾工作和孩子了。可是很快我就发现开心非常惧怕和我分离,大概已经影响到性格了。
我不是不懂这其中的道理,只是有很多无奈。让开心在我的眼前经历分分合合的折磨,我心里比谁都难受。我曾经想到这种经历会影响到开心的安全感建立,但是影响这么大,我始料不及。
开心回到自己的家,满心欢喜,他以为从此就可以每时每刻都跟我在一起了。可是我还得上班,而且是每天早晨7点就离开家,去坐班车;晚上又经常加班,10点钟回到家也是常有的事。这在以前我是没有意见的,我工作努力,业绩很好,已经是单位中方雇员中最高的职位。可这会儿,开心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已经走了,等我回家的时候,他又已经睡下,还是一天见不着我。
他开始焦躁不安,母亲说他不肯好好吃饭,为了见着我,他在晚上坚持不睡,直到困得大哭一场才疲倦地睡下。他从10个月开始,就不停地与我分离,非常渴望能让我终日陪在身边,我小时候生活的常态,对我的孩子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梦想越切近,焦虑就越厉害,开心每日里就经受这样的体验。他的小脑瓜里也在思考他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晚上苦等也不容易见到我之后,他改变了策略,开始早上很早就醒来。这是个很大的变化,这孩子从小都是一夜安睡,从不起夜的,现在居然能在5点钟左右就醒来,为的就是钻进我的被窝,挤在我身边静静地呆会儿。孩子的毅力一点不比大人差!
可是那会儿我很困。我睡眠本来就不足,开心用难以置信的自制力把自己叫醒的时候,我通常正在酣睡中。他很懂事,不会叫醒我,只是躺过来,胳膊紧紧地抱在我身上,小脑袋贴在我脸上,不声不响地等着我醒来。有时候我能迷迷糊糊地感觉到,就把他搂在怀里,轻轻地拍着他,哼几句他小时候就听熟了的儿歌,他就能一脸甜蜜地睡过去。
可是这样一来我再起床就难了。他警醒得很,我一动他就立刻醒来,看见我要起身,他就不管不顾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絮絮地请求:“妈妈,陪陪我,不要上班去了!”
每当这时候,母亲也不忍看,就帮着劝我:
“算了,就请个假吧,孩子太可怜了!”
可我既然决定给人家打工,而且之前已经预见到自己的困境,就没有理由因此耽误工作啊!我不想这样拖泥带水的,心里解释不过去。
我承受着自己的痛苦,每次都想办法逃离,把号啕大哭的孩子落到身后,有时候实在不忍心走开,就会错过班车,但我还是不能接受自己有意迟到的状况,就会坐出租车赶去上班。
母亲每日里帮我收拾残局,用她的耐心和疼爱帮助开心恢复平静。但是这日日面临的“诀别”,仍然深深地印入了开心的心里。他对自己的状况感到不安全,对我充满疑惑,好像我随时都会消失不见,这种不安定的心理状态一直持续下来,以至到现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还会习惯性地问一句:“妈妈,陪陪我好吗?”
他已经快12岁了,而我终日在家照顾孩子也已经快9年,可是这阴影始终无法消去。
科学新知
认识孩子的心灵建设之路
有吸收力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有一种与成年人不同的力量,这种力量非常巨大。成年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对它进行思考,孩子则是对环境进行吸收。他们不仅仅记住周围的事物,这些事物还形成了他们心灵的一部分。
另外,孩子小时候(主要是3岁以前)吸收的东西会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在他们身上打下永久的烙印。不管日后是不是记得,这些童年经验一直潜藏在他们意识不到的心灵一角,影响着他们的兴趣、判断、选择和对幸福的理解。
所以,父母要认真对待孩子所处的环境。孩子的心灵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吸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或者形成障碍,这些东西随着心灵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心灵的一部分。孩子非常敏感,一点点粗鲁行为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
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分水岭
3岁之前是各种心理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推理等)的建立阶段,3岁之后是各种功能的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就像遗忘河一样。
在3岁以前,孩子是完全依赖于成人的,他的心灵在快速吸收膨胀,但他本身对此事是没有意识的,蒙台梭利称呼这个时候为“心灵胚胎时期”,大部分人对这个阶段是没有意识的,日后也回忆不起来。在这个阶段结束的时候,孩子就获得了心灵发展的雏形和保护自己的能力。
3—6岁,孩子能够有意识地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研究了,开始了一个真正的创造、建设阶段。他们逐渐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意愿,从而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立起来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6岁之前这一阶段建立起来的各种能力会伴随终生。动作习惯、做事方式都会定型,并且成为性格的永久特征。
个性也有调试期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证明,如果孩子在3岁之前遇到某些障碍导致了个性有问题,在3—6岁这一阶段还可以补救,因为这是大自然对孩子进行心理建设的收尾时期,也是孩子个性的调试和修正的阶段。如果孩子的问题在3—6岁期间继续被忽视,到了7—12岁该发展道德良心和社会规范时,就可能出问题。
我的生活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