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强的孩子才能真正独立
自制力,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即能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言行的能力,是一种可贵的意志品质。自制力的作用就像是汽车的刹车,高速行驶的汽车如果没有刹车或刹车功能差,就有可能使车子在行驶过程中偏离道路,造成“人仰马翻”的结果。同样,在人的身上也有这样一个“刹车装置”,它能使人形成自己的主见,不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左右,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是独立性格与能力形成的基础。
革命先驱李大钊小时候在做作业时,全神贯注,从不受外界的干扰。他家里养了一只小花猫,天真活泼,很惹人喜爱。空闲时他常常和小花猫玩,所以小花猫特别喜欢他,他走到哪儿,小花猫就跟到哪儿,在他做作业时也不例外。一次,李大钊正在写作业,小花猫在他身边“喵—呜”直叫,还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却连看也不看一眼。小花猫急了,竟然爬到了他的作业本上,对着他的脸大叫。他一言不发,抓起小花猫放到地上,回头继续做他的作业。之后好多次都是这样,时间长了,小猫也觉得无趣,慢慢习惯了,只要看到李大钊俯下身子看书或做作业,它就躲得远远的,不再打扰他。
还有一次,李大钊正在读书,突然从窗外飞来两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着。它们站在窗台上,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还不时地打滚。只要一伸手,李大钊就能把它们抓到手里。可是李大钊动也不动,就像根本没看见似的,始终埋头读书。
对于像小猫、小麻雀这些小动物,没有哪个孩子会不被它们所吸引,而李大钊在这样“热闹”的环境中却能专心学习,说明他具备良好的自制能力。长大后,不管做什么事情,李大钊都能做到独立自主,有自己的主见,最终成为共产党主要的创始人之一。
有句话说得好:“胜利就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可见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家长们就赶快行动起来吧!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步一步,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自制能力:
1了解孩子自制力的特点
孩子自制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孩子不同的发育阶段,应该给孩子不同的要求,不能操之过急。6岁前的孩子意志发展水平较低,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情大多受兴趣、好奇心、理解能力的限制,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放弃。
2孩子为什么自制力差
从小就缺乏自制力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有较高的自制力。因为他们已经把眼前的舒服当成习惯。也就是说,自制力低的人习惯于“眼前怎么舒服就怎么来”,不顾及长远目标,他们就像无舵的船一样,很难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自制力差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缺乏宽容心和远大目标,以及贪玩、自私等问题,日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3找寻影响孩子自制力的真正原因
大多数父母总认为孩子在关键时刻缺乏自制力,完全是他们“不愿意”和“不尽力”造成的。其实,这冤枉了很多孩子。孩子自制力差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如某些生理因素、外在环境的诱惑太多、从小就未形成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缺乏自己的人生理想等。
4引导孩子做些简单的事情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先做一些简单的、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事情。比如,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净、把椅子摆好,这样的活动看得见、摸得着,孩子不仅很容易完成,并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交给他们一些需要较长时间且需要耐心、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5设法让孩子能集中精力做事
父母要注意孩子平时的表现,当孩子做事不够彻底时,要鼓励他们把事情做完。比如,摘豆角时,孩子开始兴致勃勃,一会儿之后就觉得枯燥乏味,这时家长就应给予孩子适当引导,如:“宝宝,你看,今天你的收获可真不小!”引导孩子看见自己劳动的成果:已经摘好的豆角越来越多,没有摘的越来越少。然后告诉他:“已经摘好的豆角都很开心呢!可是没摘好的豆角都在哭泣,你希望它们伤心吗?”或者说:“让我们比赛吧,看你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将豆角摘完!”这时,孩子可能就会由于同情或争先的心理,劲头十足地将剩下的活干完。
6不要随意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
当孩子安心地做一件事时,父母不应随意打断他,让他改做其他的事。比如,孩子正在穿珠子,精力非常集中,家长这时打断他,让他去画画,孩子对穿珠子这件事就会半途而废,体会不到穿珠子成功后的乐趣,也体会不到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精神所在。
从“他制”到“自制”
雨果说过:“真正的强者,是具有自制力的人。”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极强的自制力,尤其对小孩子而言,更需要经过一个从“他制”到“自制”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实质上也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他制”其实就是由他人对孩子进行“控制”,学龄前的孩子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集中,需要家长先对他进行提醒与督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和身心发育的不断完善,以及家长耐心的引导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会渐渐由“他制”过渡到“自制”。当孩子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时,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莹莹3岁了,妈妈准备送她去上幼儿园。可是,妈妈听很多家长说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时会哭得很厉害,有的孩子要哭上一两周,有的孩子可能会哭一两个月,更有甚者要哭差不多一年。妈妈很担心,自己这个在家里滔滔不绝、出门就特别胆小的宝贝女儿会怎么样?为了保险起见,妈妈和宝贝做了入园前的准备。妈妈先是带莹莹在幼儿园门口看了几次,刚入园的孩子确实哭得厉害,莹莹也跟着流泪了,但稍大一点的孩子就不一样。妈妈告诉她:“莹莹是个勇敢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肯定不哭。哪怕是哭,也只哭一次,习惯了就能像小哥哥、小姐姐们一样,不哭了。”“别的小朋友哭,但莹莹不能哭,莹莹还要去安慰他们呢。”莹莹点了点头。
第一天上幼儿园,莹莹和别的孩子一样,也哭了,只不过在老师的耐心劝导下,哭的时间不长。回到家里,妈妈鼓励她说:“老师夸莹莹坚强,说莹莹一会儿就不哭了,还帮小朋友擦眼泪。莹莹明天去肯定就不哭了,幼儿园里有很多玩具,你可以用玩具做游戏。”
第二天妈妈去接莹莹时,老师告诉她,莹莹看到妈妈离开了教室,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了,然后就听到她自言自语:“我是大娃娃了,我不能哭,不能哭。”说完,她就去找玩具玩了。听了老师的话,妈妈的眼泪也快出来了。这天晚上回家,莹莹告诉妈妈:“幼儿园里很好玩,小朋友们一起吃饭、一起做游戏,老师又表扬我为别人擦眼泪。”她说明天还要上幼儿园。
莹莹第二天的表现不是不想哭,而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忍住了,没哭出来。莹莹作为一个只有3岁的孩子,由“他制”转变为“自制”的过程很短,说明莹莹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孩子。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就形成了很好的自制力,这将对他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但这一过程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对孩子自制力的形成家长不要期望一蹴而就,而是要主动采用适当方法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从“他制”向“自制”的转变。
1鼓励孩子与其他人合作
孩子的自制力相当薄弱,如果这时没有外力的促进与监督作用,除非他们有过人的意志力,否则是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良好自制力的。所以,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通过与小朋友合作等方式相互监督,来锻炼孩子的自制力。
2帮助孩子锻炼意志力
自制力与意志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良好的自制力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作为后盾。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过人的意志力。家长平时可教孩子学习一些自我暗示的好方法,以帮助孩子在想要放弃的时候坚持下去。比如,当孩子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鼓励孩子告诉自己:“我一定行,不信试一试!”、“太棒了,我这次系的鞋带没有开,我会了!”
3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赏
当孩子有了好的变化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奖励,这种行为可能会退缩,甚至回到原来的状态。当然,奖励应以内在奖励为主,将外在的物质奖励作为辅助的手段。比如,用真诚、赞赏的语气对孩子说:“你真的长大了,如果能坚持下来,你一定会成功的!”尤其是那些平时很少跟孩子交流的家长,家长的关注会让孩子更加坚定上进的信心。
外在的物质奖励不要过于频繁,而且奖励的时机最好选择在结束时而不是过程中。比如,当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洗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时,这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例如,全家一起去动物园,或者给他买很早就想要的书或玩具等。
另外,孩子自制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会有反复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和制定对策,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
允许孩子的小错误
一个人要从懵懂的孩子成长为有一定知识和社会经验、能独立生存并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成年人,必须要经过漫长的学习过程,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人不就是在不断地犯错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吗?不犯错误长不大,经验、教训才会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一个周日,爸爸要带小航去公园玩。出门前,爸爸特意叮嘱小航,钥匙由小航带着,千万不要忘在家里。小航满口答应。可爸爸还是不放心,在关上门前,还特意让小航把口袋里的钥匙拿出来,确定是家里防盗门的钥匙,而不是自己抽屉的钥匙,这才放心地关上了门。到了楼下,发现飘起了小雨,爸爸让小航上楼取伞。取了伞下来,两个人开开心心地去公园玩了一圈。晚上回来,小航把手伸进衣服口袋取钥匙时,却发现钥匙不见了。“再好好找找,肯定在你身上。”爸爸不急不燥地对小航说。小航找遍了所有衣服口袋,还是没有找到,急得直想哭。“是不是丢了?难道是忘在家了?”爸爸想了想,可是都无济于事。“没事,爸爸会想到办法的。”爸爸安慰小航说。妈妈又出差,没办法,爸爸只好找开锁公司来帮忙开锁。进了门才发现,钥匙竟然放在鞋架上。原来,小航取伞时,把钥匙忘在了家里。结果不但要花钱开门,第二天还要重新花钱配锁。“看你下次还敢不敢再忘事了。”爸爸摸着小航的头笑着说。
一周后的一个晚饭后,爸爸说:“走,咱俩下去走走,让吃下去的饭消化消化。”爸爸看了看挂在墙上的钥匙,又看了看小航,他俩相视一笑,小航把钥匙装进口袋里,还用手拍了拍,然后出门了。之后每次出门,小航都承担了主动拿钥匙的责任,而且再也没有忘记过。
面对儿子无意中犯下的小错误,爸爸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他。虽然损失了一定的金钱,但爸爸的做法给了儿子一个反思与改正错误的机会。第一次的教训小航记住了,之后只要出门,他就会想起带钥匙,就像是条件反射一样。可见,孩子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不断成长的。
明智的父母允许孩子在做事时犯错误,尤其是那些不涉及原则性的小错误。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儿童犯错误,上帝也原谅”,这是成人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所以,面对孩子的小错误,家长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其进行教育。当然,这种允许犯错的宽容,并非毫无限制,应当及时和孩子沟通,让他们从错误中重拾自信,从错误中学会创新,从错误中学会冷静思考,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不再犯相同的错。
1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做同一件事情时,有的孩子表现得非常胆小,而有的孩子则大胆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胆小的孩子害怕失败,害怕失败之后遭到指责、打骂、体罚。所以,面对孩子的小错误,家长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谈。否则,后果往往会使孩子不敢讲实话,甚至说谎、阳奉阴违,以此逃避家长对他的惩罚。更有甚者,当孩子发现说谎可以保护自己时,就可能经常用说谎“对付”家长。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相反,孩子只有对无意所犯的错误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就自己的行为坦诚地与家长交流。比如,孩子洗碗时把碗打碎了,妈妈此时不能训斥孩子,否则孩子会感到在妈妈心中一个碗比自己重要;如果妈妈先关心地问:“你有没有扎到手了?疼不疼?”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妈妈心目中的重要性。接着,妈妈再就孩子打碎碗的这一行为进行分析,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
2聆听孩子的述说
请孩子讲一讲错误发生时的想法和做法,不仅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也可以找出孩子犯错误的原因及确实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孩子心理上和技术上的指导。在孩子述说时,不可轻易打断孩子的叙述,更不要用自己的推测来代替事实本身。
3鼓励孩子大胆去做
如果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孩子是不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又怎么会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呢?因此,家长要大胆地鼓励孩子多做事,不要怕他们犯错,当然更重要的是孩子犯了错误后,积极引导他认识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和孩子一同找出解决方法。
打造合理的“家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