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意识强的孩子更独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矫健的“雄鹰”,但要让雏鹰变成雄鹰,就必须让它自己去飞。同样,要想让孩子长大成材,自立于社会,也要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提高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能力。独立性强的孩子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乃至整个社会。
惠惠和阿茜是同一所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是妈妈的心头宝贝,不过两个妈妈的观点不同,做法不同,教育结果也就很不一样。孩子上中班时,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学习整理床铺。两个孩子清晨起床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自己动手叠好了被子。
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两位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惠惠的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着:“我说你不会叠,你偏要逞能,看,叠得乱七八糟,像什么样子!走开,让我重新给你叠!”惠惠妈妈毫不犹豫地把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叠好的被子打开,重新叠了起来。惠惠灰溜溜地走到一边,伤心透了,从此她不愿再“逞能”,不愿再尝试着自己做事情,认为反正妈妈能干,那就都让妈妈去干好了。
阿茜的母亲欣喜地赞赏着孩子:“哟!今天阿茜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看看。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妈妈一边说着,一边教孩子怎样把被子叠得更整齐。阿茜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
上学后,阿茜在学校表现很活跃,她多才多艺,独立勇敢,还是班上的小班长。她不仅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很好,还热情地帮助同学,学习更是名列前茅;而惠惠却性格内向,胆小怕事,什么事情都不敢尝试,唯恐出错,在学习上也是这样,不敢有创新的想法,做事唯唯诺诺的,朋友也很少。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阿茜的妈妈积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并及时地给予肯定,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产生了正面的效果,而惠惠的妈妈却明显地没有耐心,把孩子做事的热情扼杀在萌芽中,对孩子的教育起了负面的作用。很显然,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过分批评,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与一般孩子相比,自主性强的孩子从小就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不论是学习生活技能还是其他知识,他们都不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或者获得大人的认同,而是有着发挥自己能力、获得成功的追求。这样的孩子往往在长大后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热衷于攻克挑战性的工作,并将其视为一种乐趣。
自主性强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这样一种意识:想要尽早独立生活,并能适应这种生活,就必须自己掌握命运。因此,这类孩子自产生探索世界的“萌芽”后就开始变得坚强,不喜欢依赖他人。在这种意识的推动下,他们不仅能很好地掌握生活技能,而且也具备忍耐、自信、自强等性格特征,从而为以后进入社会提供动力。
自主意识可以帮助孩子排除困难,学习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应对生活、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即使会遇到挫折、困难,也不会退缩不前。所以,家长一定要支持孩子的“自主”意识,而不是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中,孩子的事情基本上被家长包办,难免让孩子产生惰性,变得不喜欢主动去做。所以,家长应该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时机,给孩子营造“主动”的氛围,让孩子多锻炼、多思考,这对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1注意讨论的语气
家长在与孩子相处中,要经常以商量的语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余地,让孩子能够将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说出来,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如果方法不得当,家长也不应立刻驳斥,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进行主动分析,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善于向孩子提问
和孩子谈话时,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交谈的内容,经常向孩子提出问题,促使孩子思考。比如,家长可以经常问:“你觉得,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帽子怎么戴更好看呢?”、“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等,以使孩子开动脑筋,引发孩子的思考。
培养独立自主意识从“平等”、“协商”开始
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的精神、情操、性格、求知欲等都会产生影响。同样,孩子自主意识的培养也需要和谐、平等、协商的家庭氛围做基础。然而,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真正的信任、理解,往往采取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同孩子进行所谓的协商和沟通,再加上一副威严的面孔,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很难与孩子有共同语言。平等协商的家庭氛围不但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
潇潇出生在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爸爸、妈妈互敬互爱,有什么事情都商量着来。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潇潇也变得乖巧懂事。她今年5岁了,从来不跟爸爸强词夺理,只要爸爸说的道理对,潇潇基本上都能够按要求做。在爸爸心中,潇潇是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娃娃,一直把她当做没有长大的孩子来看,但是潇潇的一次举动让爸爸意识到,孩子长大了。
一天,潇潇从幼儿园放学回家,爸爸下班刚一进家门,潇潇板着小脸,很严肃地告诉爸爸要和他谈话,说想和爸爸签订一个“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希望爸爸戒烟”的协议。由于当时工作压力比较大,爸爸对潇潇的提议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粗暴地说:“去去去,别捣乱,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当时潇潇眼里含着泪水,不理解地望着爸爸。看着女儿委屈的表情,爸爸心软了,他后悔不已。女儿对他很关心,而自己却伤了女儿的自尊。经过反思,爸爸身体力行,错了就改,表示同意和潇潇签订协议,按照女儿的要求每天少吸烟,并争取早日戒烟。同时,爸爸也对潇潇提出了要求,要求她每天自己梳头,潇潇愉快地接受了爸爸的提议。至今,潇潇家里这样的协议贴了十几个,有要求爸爸不喝酒的、不说脏话的、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的等等,爸爸也将对潇潇的要求贴在了墙上。在生活中,潇潇和爸爸互相关心,如今潇潇已经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女孩,而爸爸在女儿的监督下也改掉了那些坏毛病,父女之间无话不谈,其乐融融。
潇潇的爸爸没有想到,一向乖巧的女儿竟然向他提出“抗议”,所以有些措手不及,以至于回应女儿的态度过于粗暴,伤害了潇潇的心。值得庆幸的是,爸爸很快反省了自己的问题,尊重女儿提出的建议,并且趁此机会向她提出相关要求。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潇潇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也增进了父女之间的感情,消除了与女儿之间的代沟。
父母与子女相互尊重、相互平等,让孩子在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可以在公平、协商的原则中逐渐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不过,很多家庭可以做到温馨,却难以做到民主,缺乏民主的温馨家庭某种程度上将会压抑孩子个性的成长和创造力的发挥,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所以,为了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协商”的家庭环境。
1给孩子一个专属空间
孩子学会走路后,家长应该给他安排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要放任何属于家长的杂物,只放孩子喜欢的东西,使孩子可以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自由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孩子想改善空间中的布局,家长也应该首先听从孩子的意见,只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做好孩子的助手就可以了。这样的空间会使孩子产生和大人平等的感觉,从而在自己的小空间里会积极地探索、尝试,实现自我成长。
2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
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家长应给孩子自主行使权利的机会,逐渐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在处理一些家庭小纠纷时,家长不要一味地独断专行、自作主张,而是让孩子也来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涉及孩子的问题时,应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例如,对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的学习,可以让他先试着学几次,然后根据其兴趣和能力让孩子自己来决定,不要强求,用协商、讨论代替强行、包办,使孩子感觉到家庭氛围的宽松、和谐、平等和自主。
此外,家长还应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在家庭“会议”、日常闲聊时充分给予孩子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如果孩子发表相反言论,不论正确与否,都不要以类似“你要不听我的话,我再也不要你了”之类的话语来恐吓。
3家庭话题应该温馨和谐
家庭话题是拉近全家人感情的一个途径,也是父母与孩子最自然、最真切的沟通方式。话题的选择非常有讲究,不能过于深奥,显得与孩子无关;也不能过度集中在孩子身上,使其产生心理压力。一般来说,话题最好集中在与全家人生活等有关的内容上。例如,买个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新买的家具摆在哪里最好,讨论家庭的节日菜谱,周末全家去哪里游玩,谈论对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看法,社会中的热门话题带来的启示等,在这些话题的谈论中,不仅会增加家庭的凝聚力,还会令孩子感觉到被重视、被需要,从而强化家庭角色意识。父母还可以将正确的价值观自然渗透其中,引导孩子吸收并最终形成自主意识。应当注意的是,在开展家庭话题时,不能强迫孩子参加,不要随意打断他的发言,更不能任意批评孩子的观点,要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
4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
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在所难免,有时候这种争吵也会让孩子体会到感情的复杂性,学习面对父母真实的情感,从正面角度来说,有利于孩子情感全面发展。但是,争吵中不能掺杂恶意的攻击,如“你真无能!”、“瞧你那一副嘴脸,真不像个男人!”、“有本事去外面干点正经事,别在家里凶。”、“黄脸婆,天天唠叨个没完。”这些充满攻击性的言辞不但无益于夫妻间矛盾的解决,还会给孩子带来恐惧、不安、怀疑。
5家人之间、他人之间要用礼貌用语
有的人觉得家人之间不必要客气,很少在家里使用礼貌用语,其实不然,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如果家人间礼貌尊重,孩子也会变得有礼貌并学会尊重别人。在使用礼貌用语时不必过于频繁、刻意,而是自然地将其融入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
6“晚安”很重要
每天在睡前给孩子一句充满爱意的鼓励的话不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会更有助于亲子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在睡前,可以给他讲一个温馨的故事,和他猜一个谜语,或分享一个美好的愿望……让孩子感觉他度过了美丽的一天,快乐的明天在等待他。
懂得自己处理问题的孩子才能独立
做父母的总是尽力把自己的孩子保护得周到,一旦孩子遇到问题,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马上替他解决掉;或者在孩子处理问题失败后,还未等孩子自己做出修补,就一边埋怨,一边迫不及待地替他处理。这两种做法看似是对孩子的爱,实际上却是对其一种无形的伤害。家长的“面面俱到”不但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反而在具体的生活中对孩子造成了多方限制,阻碍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必然会给孩子的成材之路制造许多不必要的障碍。
岫岫今年四岁了,她聪明、伶俐,周围人都很喜欢她,但是有一个问题让妈妈很头痛,岫岫特别喜欢告状,例如谁抢了她的玩具,谁和她吵架了,她都要告到大人跟前来,有时还非要拽着妈妈去“裁判”。起初妈妈并没当回事,认为这是女儿对自己的信任,每次岫岫一有事,妈妈还会主动帮她分析、解决,久而久之,岫岫爱告状的习惯变本加厉。一次在受到妈妈批评后岫岫竟然打电话向姥姥告状,并且还将事情的经过变本加厉地渲染一番,妈妈被姥姥狠狠批评了一顿。不仅如此,幼儿园的老师也向妈妈反映了岫岫因为爱告状,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非常差,甚至受到其他人的排挤。
妈妈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于是便琢磨着怎么纠正女儿爱告状的毛病,让她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有一天,邻居带着她女儿小悦到家里来玩,大人在房间说话,岫岫和小悦在客厅看电视,一会儿岫岫就跑来向妈妈告状:“姐姐坏,不给我遥控器。”原来,两个孩子一个要看动画片天线宝宝,一个要看文艺节目,比女儿大1岁的小悦握着遥控器不让换台。妈妈没有像以前那样敷衍,而是告诉她:“你去跟姐姐商量,决定到底看哪个频道。”岫岫见妈妈“放手不管”,噔噔噔跑回客厅,不一会儿,客厅里便传来了岫岫的哭声。妈妈过去一看,岫岫正坐在地上大哭,小悦也气呼呼地撅着嘴,闹着要回自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