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社科精品书——做个快乐的甩手家长
48618700000016

第16章 要“泥饭碗”、“铁饭碗”还是要“金饭碗”?——拼学历不如拼能力(1)

在北京某大学毕业典礼上,一个从教多年的老教授送给学生们这样一句话:“关系是泥饭碗,靠不住的,迟早会破碎;文凭是铁饭碗,用的时间久了,就会生锈;本事是金饭碗,摔不坏,锈不了,可以受用一辈子。“这位老教授的话可谓发人深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他必须有真本事才行,拉关系走后门是靠不住的,一纸文凭也并不能受用终生。

对文凭的作用的看法,这位老教授可谓一语中的,不过我觉得钱钟书《围城》里的留洋“博士“方鸿渐说得更妙:“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这段话,对文凭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不妨看作是对当代教育体制弊端、教育观念误区的尖锐嘲讽和批判。

中国人的文凭情结,源远流长,是与古时候进士情结一脉相承。文凭的中学大学博士博士后,职称的低中高,可与古时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相对应。科举,是古代文人唯一出路,是进入上层社会的独木桥。学而优则仕,学优不优,士成不成功,须以举人进士之衔衡量。“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然坠烟雾“。多少人就这样成了死抠章句的书呆子。

不仅在封建科举时代,而且在当今的中国,追逐学历文凭的热潮也逐年上升。

看看那各行各业、各个单位招聘的学历要求,全在一个劲儿地拔高。无论大小机关、行政部门、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还是公司职员、做贸易的、搞文秘的、搞街道工作的,中专、大专早就不要了,大学本科也快不行了,非研究生以上不可。

再看看国内一些大城市争相出台的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在这些人才引进政策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学历、职称、职务、资格“之类的字眼,这就是时下最为明显的“人才观“的基本特征。依照这一逻辑,学历、职称、职务和资格就等于人才。

再看看政府机关,追求高学历的风头更盛。有些地方大举招聘研究生进入领导层,致使有的政府机关形同“研究生院“;有的省市成批引进、选拔海内外博士,除市长、书记都是博士外,还要求处科级以上干部博士、硕士各占多少比例,似乎是高学历比例越大,越表明那里的干部队伍已经现代化、高素质化了。

看来,我们摒弃唯成份论二十几年,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现在又可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即唯学历论了。

为什么当前的这股盲目追逐高学历之风越刮越旺?原因就在于:

一、我国现行人才标准过分看重学历职称,人才标准机械片面。在我们的人才市场上,学历的作用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时下,许多行业都在提升所需人员的学历要求。早年用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可以找到的工作,现在则非硕士、博士、博士后不可了。面对众多的求职者,用人单位往往分不清何人具有何种能力,为了避免出现错误选择,所以要借助求职者发出的学历信号作为标识物。

谈到现行人才标准的局限性与机械性,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沈荣华列举了三个例子——上海的人才引进计划曾提出,只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按此标准,比尔·盖茨来到上海也不算人才,即使他创造了著名的微软公司,股票市值相当于一个半上海的经济总量。为什么?因为他大学没有上完。

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在上海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但按这一人才标准,他在上海可能也不算人才,因为只是中专毕业。

温州民营企业家中有学历、职称的不到三成,却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按现有人才标准,这些企业家肯定不算人才。

沈荣华说,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如果现在我们制定人才规划、人才战略也按学历、职称来进行,将难以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真正的人才,路肯定会越走越窄。

人才专家并非杞人忧天。1995年,尚未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孔祥银获德国马普学会奖学金资助,到马普分子遗传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他听说国内急需生物人才,决定回国工作。他回来后才发现自己的决定是多么幼稚:因为自己最高的学历是大学本科,几乎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在外“漂“了几个月后,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慧眼独具,把他安排到中心从事基因研究工作。

孔祥银随后用自己一流的成绩证实了那些唯学历论者的短视:在短短的四五年间,他和合作者发现了一系列疾病相关基因,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的资助,成果也获得多项专利,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只重学历、不重能力,现行人才标准太机械、太片面了,“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孔祥银感叹不已,“如果这一标准不及时进行调整,肯定会埋没许多能力足够但学历不够的人才,而一些能力不够但学历足够的人又会浪费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源。”

二、身处市场经济的时代,许多政府部门还在使用计划经济式的办法。即用政府作规定将学历与人才画等号,再以行政手段推行待遇与学历高低挂靠的各种规定,从应聘资格、上户口、定职务、薪酬、住房、晋级到进开发区、注册公司、获得贷款、税收优惠、获公司股权甚至于子女的某些待遇等等,由此便产生了我们社会特有的追逐学历现象。

古时科举与做官资格相关,今时文凭、职称与工资、住房、福利等生活待遇及仕途升迁相连。熙熙攘攘,名来利往,能不令天下英雄纷纷入套?

在许多单位里,高学历(而不是高业绩)已经成了拿薪酬、提职务、评职称、分房子的基本依据。这就使得大批的即使没有专业潜质或兴趣、只想从事普通工作、大批并非在攀登科技最高峰的人员也要拼命往上考,也正是出于对文凭不升高就难以升职、就得下岗的担心,让许多在职者和官员们追求学历升格的愿望远高于做好本职工作的愿望。

除此之外,学历高低也是影响薪水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近日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不知是否真实),说是本科学历的职场人士的薪资与硕士学历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才,平均年薪要比研究生减少大约20000元左右。这足以让“知识就是财富”这一格言扬眉吐气,让那些准备考研或者读MBA的人更加坚定了拼搏的信心,认为一旦有了高学历,就可以“春风得意马蹄急,一夜看遍长安花“了。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盲目追逐高学历所造成的危害。

有一首套用流行歌曲《爱的最初体验》的曲调的求职歌谣在大学校园和网上都很流行:

如果说你不想要我/请诚实地告诉我/不要拐弯抹角地说/像上次一样等通知(一直没等到)/如果说你真不要我/把我的材料还给我(好几块钱一份呢)/在你身上也没有用/我可以去投另一家/什么面试不通过/只是随便说说/你看到了硕士/就把我丢一旁/天气热的深秋/心如寒霜冬夜/想要去一个好单位/却拦着不让往里走(本科与狗不得入内)/是不是我的二十二/注定要为工作劳累/是不是我的二十二/注定要为工作流泪?

这支歌谣所以会流行开来,是因为它道出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迷茫与苦楚,引起大学生们的共鸣。

多年来,学生中考、高考的应试负担未曾减轻。现如今,这一负担又扩展到了大学本科生们的身上。往日家长、学校对中小学生灌输的“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没单位要,就得失业、下岗“的说法,早已在大学校园里“升格“成了“考不上研究生就没有出路“,而且在继续涨行市为“要不上个博士就没地方要“。

照此追逐高学历的速度,或许用不了多久,在我们那保持世界最高学历要求的招聘广告上,不知会不会在招打字员时赫然注明:只招博士后学历者,海归的优先,博士学历免谈。只是那时短缺的技术工人、维修人员可能还得从外引进。而诸如倪志福、陈景润、培养出世界冠军的胡鸿飞教练、优秀检察官方工、优秀售票员李素丽这样的人才更无法脱颖而出。

我们到底是要学历还是要能力呢?纵观各地大大小小的人才市场,求职者如果没有高学历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据说某公司招聘几名清洁工也要求“大专以上文化“,这并非是笑话,在许多招聘场所都有类似的情况。事实上,非高学历者不招,这既缺乏科学理性,也显现了招聘用人的“情绪化、随意性“,盲目要求学历越高越好的做法,暴露出一些企业管理上的“粗放性,低层次“。

对企事业单位而言,陷于高学历怪圈,危害着实不小。有些管理者无心去研究招聘中提出的学历、年龄是否切合所聘职务、岗位的真实需求,盲目实行非高学历不用,不但加大了企业成本,而且阻塞了才路,误导了教育,以至今天人才市场技术人才缺乏,高工、技师更成为高薪难聘的稀缺资源。

更糟糕的是,在许多企事业单位里,高学历(而不是高业绩)已经成了拿薪酬、提职务、评职称、分房子的基本依据,这就使得大批的在职者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高学历,专科学历的去进修本科,本科的考研,考研的攻博,一些已身居领导职务的人也迫于“形势“又去带职攻读。

但是,一旦学位到手,许多人再与“学问“无缘。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人才观“又被另一些急功近利的人钻了空子,假证书、假文凭因此泛滥。几年前,有人就戏谑:“职称=工资级别+福利待遇+住房条件+退休医疗费“。

有鉴于此,我呼吁社会应当大力扭转这不合时代的“学历至上“风潮,将其导入能力主导时代。

为此,先要澄清学历与能力的关系。作为对受教育程度的认知,学历并不是不重要,但学历不等同于能力;而作为人才标准的主导,能力有着比学历更丰富、更高的内涵与实质。能力的基本起点是社会责任感,有德行的能力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召力,它能激发团队整体能力的释放;能力的基石是学识素养,它源于教育训练又高于书本知识;能力的最佳体现还在于实践,即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以其智慧创造未来。为检验人的能力高低,现代人把学历视为文化基础,而更看重资格证书,因为对它的考评淡化了工作中的纯知识成分,而强调工作能力、技能熟练度与创新才能。倡导能力主导时代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它能激励全社会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了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让亿万人奋发图强,增强自身素质与能力,共同去开拓美好的未来。

统一集团是台湾规模最大的上市食品集团,也是在大陆投资额最高、投资项目最多的台籍企业。从日常的食品、饮料,到遍布宝岛的2000多家“7-ELEVEN“便利店,以及数十家星巴克咖啡店、家乐福超市,乃至万通银行……统一集团每天都在影响着台湾人的生活;在海峡彼岸,以方便面和冰红茶为代表的统一饮食,也已成为大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2000年,该集团名列台湾“大学生最爱的一百家企业“第八名,集团总裁高清愿亦荣登“最杰出企业家榜”。

统一集团是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统一集团总裁高清愿的学历只是小学毕业。

高清愿生于1929年5月24日,台湾省台南县人,祖籍福建漳州。他的父亲生前是个牛贩,在高清愿13岁那年因肺结核去世,撇下高清愿母子相依为命。母亲找不到工作,高清愿有时只能到别人刚收获过的红薯地里找一些残根碎块回家当口粮。由于家境清贫,高清愿勉强上完国小就不得不中断了学业。1996年他竞选国民党中央委员,报纸介绍当选委员,只有他一个人的学历是“小学毕业“。

高清愿受过的全部正规教育只有小学6年。到中年时,在逆境中长大的高清愿迎来一生最重大的转折点——由纺织业改行到陌生的食品业中创业,并最终成就了今日的统一食品王国。

问及成功的心得,高清愿说:“学问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

强调做事先学“做人“,这的确是高清愿经营企业的理念核心。他在谈论经营心得时,也就是在聊人生的经验。比如说,高清愿深信“家和万事兴“、“正派是吸引人才的金字招牌“,而认为“做人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改造靠嘴巴,一切等于零“等等。高清愿所说这些经营哲理并不是从学校里学来的,而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才逐渐学会的。

看一看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颁布的2003世界富豪排行榜,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拥有资产407亿美元;第四富豪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的保罗·艾伦是华盛顿大学的辍学生,个人资产201亿美元;第六富豪拉瑞·艾里森是伊利诺伊大学辍学生,个人资产166亿美元。

再看看《福布斯》2003中国大陆100富豪中的几位:排名第五的陈丽华个人资产5.6亿美元,高中学历;排名第六的叶立培资产达5.4亿美元,学历中专;排名第十一的周正毅,资产3.2亿美元,小学毕业;排名第十二的左宗申初中毕业,资产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