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1.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教会学生一些提高联想能力的方法。
2.引导学生体验联想带来的无限乐趣,充分发挥联想能力,并引导学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训练目标
1.激发学生联想的兴趣,能够从联想中感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
2.能够对事物进行流畅的自由联想,提高联想能力。
3.学生掌握一些提高联想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激发学生进行联想的兴趣,体验和感受联想过程带来的愉快感受,学生了解认识联想的重要性,掌握提高联想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
让学生乐于联想、会联想,并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联想能力水平,认识自己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对联想能力训练的兴趣。
2.操作程序
(1)“做一做”环节,通过教师以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形状“△”为切入点,提出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老师鼓励学生积极作答,并最后作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平时在生活中的联想能力状态。
“比一比”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联想能力水平。激发学生联想的兴趣,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说一说”环节,在前两个环节基础上,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并感受在思考后带来的情绪情感体验。
(2)此板块中,有竞赛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重点放在联想的过程给学生带来的感受上,无需多加关注结果。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打破常规,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3)教师总结:“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非常重要。”并引入下文,提出“什么是联想能力,提高联想能力有什么好处?”进一步思考。
(二)观点意识
1.目标
(1)通过师生对话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什么是联想。
(2)学生了解提高联想能力的重要性。
2.操作程序
(1)讨论、讲解联想的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自由作答,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了解联想的内涵,旨在加深认识。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或课堂情景活动,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用到联想的。
(3)通过讨论的方式讲解训练联想能力对人们的重要性,进一步引发学生兴趣。
注意:本课学习者属于小学二年级学生,因此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效果更好。本环节主要在于让学生了解联想的内涵和重要性,知识性很强,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同时选用多种灵活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这一知识。本课中主要采用师生问答方式进行,还可采用其他方式,比如:举正反例子、脑力激荡等。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学生学会提高联想能力的方法。
(2)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训练策略,以提高联想能力,进而提高想象力水平。
2.操作程序
(1)本部分是操作部分,低年级一般有1~2个训练策略,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以让学生完全理解掌握为目标。
(2)策略训练部分应该从浅入深,结合学生的心理,应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比如:小组讨论、竞赛活动等。
(3)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作总结,对活动的效果予以强化。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整合,使学生牢记学到的内容。
2.程序
(1)“小访问”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让学生再次回顾联想的内涵和重要性,掌握提高联想能力的方法,并进一步引发思考,将所学知识引入到生活中去。
(2)“读一读,想一想”环节,提供了一个小音乐家的图画故事,要求学生课后想一想,使学生有个对比,与故事中小朋友产生情感联结,加深情感体验。
三、策略操作
1.本课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思维训练需要学生打破常规、主动思考才能达到效果,因此活动形式需要高度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不必拘泥于课本内容,只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一切方式皆可尝试。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
(1)建立开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集体谈论、竞赛、留课后作业等。
(2)讨论时教师要把握主线,按照本课的设计思路循序渐进。
(3)教师在课程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抓住时机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总结,教师要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强化学生学到的方法以及学生此时此刻的感受。
并引入到生活中去,鼓励学生把所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具体操作建议,供参考:
1.教学形式:本课可采用教师提问、举实例、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展开竞赛、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
2.课堂设置:可以打破学生上课的方式,大家面对面或围圈而坐,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考。
3.教师点题:在每个环节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作总结,并在学生总结基础上给予反馈,强化学习效果。
4.奖励设置: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给予学生奖励。比如:给表现优秀者小红花、鼓掌或卡片等。
5.家庭作业:为了强化学习效果,将学习效果更好地延伸到生活中去,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简单易行又符合本课主题家庭作业。比如:回家后思考盆子的用途,下次上课请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勤联想,找相似”策略教学建议
1.采用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为例,引发学生思考鲁班是怎么从野草叶子、蝗虫牙齿想到锯子的,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思考过程,引发学生进行讨论。
2.首先让学生想一想,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师可带领学生们进行集体讨论,以便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时机指导学生联想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联想的思维过程。讨论可以以下面几点为主线:A.鲁班在发明锯子前有怎样的思考过程?B.二者都有哪些相似之处?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思考?C.讨论总结找出二者相似的方法。
3.请同学谈谈自己从这个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4.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二)“找关联,好联想”策略教学建议
培养学生的自由联想能力,发现生活中事物的关联性。
1.“试一试”环节首先给出实例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很多事物是有联系,可以从一个事物想到其他事物。然后请学生想一想、试一试。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随机应变,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比如:可提问“除了想到这个还可以想到什么呢?”让成员看看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一起思考更多的答案,提醒学生想的关联性越大,想到的答案就越多。
2.“说一说”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如“你是怎么从花想到园丁、房子这些东西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是不是我们找到了事物的关联就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最后引出找关联可以提高联想能力这一主题。
3.教师点评总结。
四、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联想能力的重要性
联想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联想能使我们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多种关系,能使我们想起与其相关的人或事物。从某一事物出发,通过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可以发现事物间表层和深层的联系。如我们从现代史出发通过对比联想,就想到了古代史,再从古代史通过相似联想又想到古代科学技术史,从古代科学技术史通过接近联想可以想到浑天仪等。
还可以通过因果联想、对称联想、数形联想、系统联想等来丰富自己的思维,建构知识体系。联想在历史、语文、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的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在以后诸如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等领域的工作与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善于联想的人,更具有创造意识。
对于教学来说,联想能促进学生在有限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自我扩充,避免知识僵化,使死读书变为活读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我们的教育效果。对于联想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就是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这个“新”,就是从已有的知识和内容中,联想和推论出新的认识和体会;又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举一反三,这种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带有联想的意义在内。孔子还曾让学生各自讲各自的理想,而最后又向学生谈了他自己的理想。这些,可以算得上是联想式的教学方法了。
18世纪德国的赫尔巴特认为:明了、联想、系统与方法是教学的四个重要阶段。德国的齐赖尔与徕因和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有所不同,但同样也将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列入最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
1936年,一位名叫冯·范格的人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开创了创造工程训练法,成效突出,反响很大,为大批公司效仿。这种创造工程训练法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员的想象能力,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联想。1958年,创造教育学家奥斯本与帕内斯合作进行创造性教育,将自由联想列为该教育的中心内容。使学生具有自己寻求知识的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习惯,目的在于发挥其潜在能力。
(摘自:《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秦艾君,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8期)
(二)问题思考
1.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去探索联想的方法?
2.怎样造成一个开放、民主,利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投入学习的课堂?
3.在教学中,怎样强化学生此时此刻的感受并将其引入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