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的主导实践活动,学习是学龄儿童的主导实践活动。对刚踏进校门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主导实践活动逐渐从游戏转化到学习,学校教育应引导他们离开游戏性的学习,适应学校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从心理上转化过来,愉快地参与到学校学习方式中来。
本课主题是培养小学生的角色意识。通过本课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学校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意识到小学阶段有新的任务和要求,引导学生适应学校学习方式;同时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新环境中的乐趣,从而对学校生活形成积极态度,并掌握当好小学生的基本方法,积极适应学校生活。
(二)训练目标
1.让学生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时的不同,主观上形成小学生角色意识。
2.让学生认识到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对学校产生好感。
3.帮助一年级学生了解学校的一些基本要求,逐步适应学校生活。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认识学校生活的多姿多彩,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好感;帮助一年级学生认识学校的一些基本要求,逐步适应学校生活。
2.难点
帮助一年级学生了解学校的一些基本要求,逐步适应学校生活。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儿童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变成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校园的生活、环境以及活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渴望了解小学的生活,对小学的人和事都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感,可是缺乏与人交往的方法,面对陌生的环境出现胆怯的心理,缺少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儿童在这一阶段的适应情况,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能否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其今后漫长的学习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任务和要求,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符合小学生角色要求,哪些行为不符合。
2.操作程序
活动一:听歌曲《上学歌》
导入课题:同学们,从你们背上崭新的书包,蹦蹦跳跳来上学的那一天起,你们就不再是小朋友而是小学生了,从此你们离开了无忧无虑的幼儿园,走进一个崭新的天地。开始你们可能会有些不习惯,但老师相信,你们慢慢就会习惯的,因为有一首歌会让你每天都开心。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好吗?
让美妙的歌曲带领孩子们进入快乐的学习情境,放松自己。
活动二:小学和幼儿园不一样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幼儿园和小学的图片,大家看看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这些“不一样”吗?为什么呢?
学生欣赏图片,回答。
老师结合图片让同学们就生活、学习、环境等各个方面展开。
根据呈现的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的图片,让孩子进行比较。结合已经有过的生活和体验,学生会有话要说。
上小学了,和幼儿园相比,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上课时间时间较短时间较长
活动形式游戏学习(学校里要上很多课,在学校玩游戏的时间比幼儿园少多了)
学习方式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轻松愉快,没有压力
以上课为主要的学习形式
(二)观点意识
“观点意识”环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该环节主要使学生了解上小学后,学习、生活与幼儿园时发生了变化,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引导其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小学生。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策略。
(2)学会掌握策略。
2.操作程序
本部分是重点,应花20~30分钟进行教学。
(1)根据需要,重点训练1~2种策略。
(2)“策略训练”自然引入,解决的主要问题有:①作为一个小学生应干些什么?②如何体验角色?即作为小学生,你有哪些高兴和不高兴的事?你最喜欢小学生这一角色的哪些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教材上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方法。即使学生提出不正确的方法,也应鼓励其大胆表达,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和安全的心理环境,从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在本课中的活动体验,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牢记学到的内容。
2.程序
“学儿歌”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体验做一个小学生的快乐和自豪;“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可以帮助刚入学的小学生,明确哪些是一个小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事情,促使他们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三、策略操作
(一)“适应学校生活”策略教学建议
通过刚入小学一年级的芳芳的困扰来导入,让小朋友们给芳芳出出主意,帮助芳芳摆脱烦恼:
1.你有没有过和芳芳相似的苦恼呢?
2.你有哪些建议可以帮助芳芳摆脱烦恼呢?
将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写下来,在班级内交流分享。抽取其中一个小组分享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再鼓励其他小组补充。教师将学生讨论结果做好记录。
(二)“了解学校对一个小学生的一些基本要求”策略教学建议
切记不能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照本宣科地念给全班同学听,而是用灵活的方式,比如通过“比一比”和“辩一辩”的方式,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用简洁易记的语言来表述,让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小组讨论,明白哪些行为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哪些不符合小学生角色要求。
四、活动设计建议
1.本课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
(1)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2)讨论时把握学生的讨论方向,不要偏离主题。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策略。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一年级新生大都是六七岁的孩子,还是父母膝下撒娇的娃娃,他们有些上过幼儿园,有些从没离开过家庭环境,还是没出巢的雏儿。如今,这群六七岁的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意味着他们将独自面对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在这群孩子的身上,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诸多特点,需要老师去细心观察和了解,因材施教,引导他们适应学校的学习。在引导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的环境
(1)感受温暖,接纳老师
现在的小孩大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很少有机会单独尝试适应陌生环境,很少离开父母和家人的庇护。因此,当他们需要独自去面对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会感到胆怯、害怕和无助,有些孩子甚至会号啕大哭起来……这些现象在一年级的新生中是常见的。此时,老师应该既是他们的母(父)亲、伙伴,又是带领他们走进校园生活的领路人。老师应特别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多与他们交谈、做游戏,多和他们在一起,组织孩子们一起玩耍,沟通情感,增加亲近感,尽快消除他们心中的无助和害怕,让孩子们从心理上接纳老师和同学。这是孩子们学校生活的第一步,也是教育的伊始。
(2)感受快乐,接纳学校
成长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从牙牙学语,到会说话唱歌,从蹒跚学步,到会奔跑跳跃,每一步都伴随着学习。成长需要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进入校园学习是汲取知识的一个环节,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快乐地面对学习,真正愉快地向往学习。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校园,给他们展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他们对校园生活产生好感,从而接纳学校。
(3)体会学习的乐趣
老师要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用新颖有趣的课堂内容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学习产生兴趣,让孩子们从心理上接受学习,这样他们才能更愉快地适应学校学习。
2.为孩子树立榜样,帮助孩子适应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听讲。孩子们很小,自制力差,加上学前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疏忽,很多孩子的行为会表现得随心所欲。他们上课不听讲,坐不住,讲话,自己玩自己的……他们不知道怎样上课。但是孩子都喜欢表扬,也喜欢模仿,老师可以在同学中树立好榜样,让孩子们知道应该怎样做,该向谁学习,使他们努力地适应课堂教学。同时,老师也要注意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以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吸引孩子们。
3.多鼓励,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表扬是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纽带,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助推器。小孩子更是如此。当他睁大眼睛很专心地听你讲课的时候,给他一个鼓励的目光;当他积极举手发言的时候,给他一阵热烈的掌声;当他交上一本工整的作业本的时候,送他一朵小红花。用鼓励和赞赏不断地强化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他们将会很愉快地按照老师希望的那样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轻松地适应学校的学习。
让孩子们适应学校学习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完成。作为班主任,担当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要注意和各科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协调一致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关注个体,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明辨是非,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不能做的;还要多表扬鼓励,也要有适当的批评教育,并注意批评的艺术。
在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在批评的同时注意安慰,切忌言辞行为过急,造成对孩子心灵的伤害。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从心理到行为都能逐渐适应学校学习。
(摘自:《小学生心理健康》低年级教师读本,何心展主编,新华出版社,2002.9)
小学生角色意识的转变
社会适应就是使自己的需要切合社会的实际,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共同的规范,并能独立地处理社会生存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达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和谐的统一。学生角色意识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环节和内容,儿童从跨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他的“身份”由一个单纯的“小孩子”变成了“学生”。原先那种以游戏为主的生活变成了以从事正规学习为主要内容的生活;原先那种以个体生活为主,较为松散的生活方式将由纪律规范的集体生活所代替;原先由家长全权负责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离开家长的“独立”生活。为了儿童实现这一角色或身份的重大转变,应采取以下措施:
1.让孩子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对刚刚入学的儿童,首先要帮助他们了解和熟悉学校环境,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老师和家长不仅要经常以“你已是一个小学生了”来要求和勉励孩子,而且还要以具体、生动的事例或榜样来指导孩子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教师或家长如果不向孩子提供可理解的标准和仿效的榜样,或者不能始终如一地用这些标准去要求孩子,就有可能贻误或阻碍孩子角色转变的过程,从而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2.循序渐进
家长对儿童往往比较娇惯,对他们缺乏严格要求,因而良好的习惯尚未形成。如果在短时间内严格要求他们过制度化的生活,往往会使他们感到适应不过来,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和紧张,建议采取“小步子”的措施逐步引导孩子接受新角色的要求。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
为了使儿童的角色转变尽快完成,家庭要配合学校的教育,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
4.幼儿的学习与小学生的学习
幼儿的学习主要属于广义的学习,他们主要的活动方式是游戏。因此,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进行,通过游戏模仿成人的活动,接受人类社会已有的知识经验。幼儿园里学前后期的儿童开始上作业课,老师开始教一些最简单的数学、自然方面的知识,教儿童识字等,这种学习方式与小学生相似,但幼儿的这种学习通常是在游戏的形式下进行的,老师对他们的这种学习没有严格要求,没有当做一种责任。
进入小学以后,规范的学习逐渐成为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中还包含着游戏的成分,但这种游戏成分随着时间逐渐减少。就小学生而言,学习已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一种社会义务。他们必须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复习功课,并参加考试以获得对学习成绩的评价。他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也必须学习自己不太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种学习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摘自:《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学指导书》,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问题思考
1.教师能否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参与是否积极、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