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1.使学生学会积极寻找学习中的乐趣。
2.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避免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寻找并感受各门功课的不同乐趣,发现各门功课的独特之处。
2.帮助学生找出对某门功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学会增强兴趣的方法。
3.使学生学会应对厌学情绪。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发现各门功课不同的乐趣,并产生学习兴趣。
2.难点
发现各科的乐趣,发现不感兴趣的科目并找到原因,学习增强兴趣的方法。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一是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功课,二是发现不太感兴趣甚至厌恶的功课,同时寻找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原因,对自己的情况有所了解。
2.操作程序
“实话实说”环节,通过两个问题分别使学生思考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功课、不感兴趣的功课。
“你觉得哪门功课最有趣,为什么?”“你对哪门功课的兴趣正在下降,为什么?”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务必鼓励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尤其是第二个问题,无对错评判,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以便对症下药。
(二)观点意识
“观点意识”环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该环节主要使学生了解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学习兴趣的动机作用,并且理解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可以改变的。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
(2)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功课学会用暗示的方法,逐渐培养对功课的兴趣。
(3)回想曾经获得的成功体验,寻找平时学习中的趣事,以增强学习兴趣。
2.操作程序
(1)根据鉴别诊断部分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1~2个策略进行重点训练。
(2)将训练策略灵活运用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个人发言等多种活动形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亲身实践,多体验多感受。
(3)临近结束时,请学生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体验或感受等,在学生分享之后,教师对本次活动作总结。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使学生回顾在本课中的活动体验,所思所想,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牢记学到的内容。
2.程序
(1)“心灵镜”环节,通过学生回忆本周的数学课,让学生填写表格,老师讲了什么、自己学会了什么、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反思体会学习中的乐趣,加深情感体验。
(2)“唱儿歌”环节,提供一首儿歌,让学生学习唱诵,在唱儿歌过程中逐渐强化学习兴趣。
三、策略操作
(一)“弄假成真,兴趣暗示”策略教学建议
1.通过“诊断评价”环节,学生已经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功课和不感兴趣的功课,尤其是不感兴趣的功课,本策略用心理暗示的方法,通过不断重复积极的暗示语,“欺骗”自己相信真的是对该功课感兴趣,能够通过努力学好。
2.教材上举数学为例,学习之前先进行热身运动,摩拳擦掌、握紧双拳,面带笑容,总之把自己调整到积极主动热情的状态,伴随着身体的活动,同时大声告诉自己:“数学!从今天开始我要喜欢你了”“可爱的数学,我要对你产生兴趣了”“数学!我会满怀兴趣地学好你”等等,暗示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定,也可以是给自己讲道理的话语。注意,对自己喊暗示语要和身体的活动同时进行,这样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3.暗示活动可以首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在小组中,每个人对着小组成员大声宣布自己的宣言,互相激励。小组讨论一定时间后,全班同时进行。全班进行暗示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热情,营造氛围,可适当进行两三分钟。
4.提醒学生,这样的暗示活动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是不够的,在学会方法并且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暗示语后,要在将来每次学习之前、信心动摇时、空闲时间想起时,都对自己练习、重复暗示语。这样可以逐渐学会暗示,暗示也会起积极的效果。
(二)“寻找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策略教学建议
1.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曾经的成功经验会提高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本策略通过使学生回忆自己在这门课中曾经的成功体验,感受学习中的成就感,使学生认识到“今天能超越昨天,明天还能多学一点超越今天”,“今天有收获、明天有期待”,树立起“每天多一点,就是成功的开始”的信念。
2.本策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3~4人一组),讨论各自在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其他功课中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及自己对该门功课的期待写下来。小组讨论之后,小组代表全班分享,说说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期待。
3.用笔记录下来的形式,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收获以及新的期待。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后,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做记录。
(三)“寻找学习中的趣事,发现学习的乐趣”策略教学建议
1.该策略主要是请学生回忆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这样的事情肯定很多而且很有趣,让学生回忆快乐的事情,发现学习中是有很多乐趣的。
2.此活动采取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如果有时间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分享。
四、活动设计建议
1.本课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讨论,主动与全班同学分享,回答老师的问题,以学会具体的方法策略。
2.活动操作方式和调控:
(1)鼓励小组尽情讨论,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想法、感受。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暗示语、学习情况、曾经的成功体验、学习中的乐趣,互相学习。
(3)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实践所学的策略,勤于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1.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见《书山有路勤为径》一课“参考资料”部分)。
2.心理暗示小知识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常见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无意识中,广告信息会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们购物时,人的意识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左右人的购买倾向。
最有名的暗示故事:古代魏国曹操的部队在行军路上,由于天气炎热,士兵都口干舌燥,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并且立刻口生唾液。
心理学上有一个着名的试验:在接受试验者的皮肤上贴一片湿纸,并被告之这是一种特殊功效的纸,它能使皮肤局部发热,要求被贴纸的人用心感受那块皮肤的温度变化。十几分钟过去后,将纸片取下,被贴处的皮肤果然变红,并且摸上去发热。其实那只是一张普通的湿纸,是心理暗示使皮肤局部的温度发生了变化。
暗示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例如,人们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积极乐观的人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发黑时,可能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暗示自己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工作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
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
暗示对人的作用是很大的:暗示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不过它有时也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暗示语,进行积极暗示,对自己有积极的期待。
(二)问题思考
1.怎样营造安全的氛围,以引导学生坦然地发现、承认自己不感兴趣的功课?
2.怎样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3.怎样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