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分析
(一)训练意图
本课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情绪的性质由观念决定,并有意识地对消极情绪进行调节,对积极情绪进行收集和进一步体验,从而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
(二)训练目标
1.能理解情绪的好坏由自己的想法决定,学会通过改变观念来调节情绪。
2.当消极情绪产生时能运用深呼吸、念口诀等方法来进行自我调节。
3.能经常记下开心和快乐的事情。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情绪由观点意识决定,能够找出消极情绪背后的消极观念并进行改善。
2.难点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调节情绪的方法来调节消极情绪,坚持不懈地体验和整理积极情绪。
二、板块剖析
(一)诊断评价
1.目标
(1)了解自己出现消极情绪的频率和表现,认识消极情绪的普遍性。
(2)体会观点意识的改变导致情绪改变。
2.操作程序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令人生气、沮丧或伤心难过的事情,并请学生做“测一测”,让大家了解自己是否会经常生气,引出“消极情绪的出现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遇到,今天我们会学习一些方法来应对消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情景想象”环节的处理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不同观点意识导致情绪的改变。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引入情境,重点在于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使开始的消极情绪和后来的积极情绪产生明显对比,并引导学生思考情绪转变的原因。进一步询问学生的行为表现能够使其明确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巩固之前学过的情绪识别和表达。
(二)观点意识
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上一板块的“情景想象”之后,由“造成你情绪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引入,教师可借助画图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观念、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
除了介绍合理情绪的原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学生管理自己情绪的意愿和信心,可以通过一些哲理小故事或名人故事来实现。
(三)策略训练
1.目标
(1)学会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改变情绪。
(2)学会在不良情绪产生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调节。
(3)坚持记下开心事,形成积极的心境。
2.操作程序
(1)策略1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教师要认真、清楚地示范,所举范例一定要贴近生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枯燥无味。
(2)策略2要注意将情绪调节三步走紧密连接起来,多练习几次,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程序性的知识。
(3)策略3比较简单,但贵在坚持,教师要注意时常提醒或提问,或者用其他方式来检验学生是否坚持。
(四)反思内化
1.目标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即情绪好坏由观念决定。
(2)巩固调节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
(3)将自我调节的方法运用起来帮助别人,使这些方法更好地融入生活。
2.程序
(1)默想式。教师可以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然后静静地回想本节课的收获。
(2)问答式或讨论式。直接问教材上所述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
(3)表演式。教材上有些问题可以先呈现一个具体的例子,然后采用情景表演的方式,如“当你看到别人生气的时候,你该怎么做”这个问题,可以设计成“好朋友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被爸爸骂了,心情很低落,你会怎么帮助他”。
三、策略操作
(一)“通过改变观念来调整情绪”策略教学建议这一环节可以由观点意识自然过渡,教师可以以自己为例做一个清楚、详尽的示范,即分别列出“让你不快乐的事件”“你对此事的看法”“有没有更积极的看法”,重点是要突出看法改变之后情绪也随之发生改变。接着请学生自己列出一些让自己不快乐的事件和情境,两人一组讨论自己的看法和更积极的看法,比较一下怎样想能产生最积极的效果。
(二)“情绪调节三步走”策略教学建议
首先由教师列举一件让大家心情很不好的事件,或者由学生自己想象一个情景。
接着教师根据“情绪调节三步走”一步一步指导学生练习,在练习最后一步“念口诀”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创编适合自己的口诀。
练习好三个步骤之后,就可以进行模拟咨询。两个学生可以在练习一轮之后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练习,加深体验和印象。
(三)“常想快乐开心事”策略教学建议
让学生以积极日志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提醒学生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能给自己带来积极的体验都可以记下来,并且经常思考快乐的原因,这个练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增强心理素质。
四、活动设计建议
1.本课的活动以两人一组的讨论和角色扮演为主。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尽量有趣、新颖,注意提问之前的铺垫和情境的创设。
2.积极日志和默想等活动都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途径,关键是要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获得更多的力量。
五、参考资料和问题思考
(一)参考资料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理论。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ABC理论模式如下:
A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不合理信念及其特征
11种主要不合理信念:
(1)一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的人,尤其是每一位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在人生的每一环节和每一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3)世界上有些人很坏、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做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4)如果事情发展非其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
(5)不愉快的事情总是由自己不能控制和支配的外界环境因素所致。
(6)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承担的责任是很困难的,办法便是逃避。
(7)人们要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随时随地地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8)人必须依赖他人,特别是某些与自己相比强而有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好些。
(9)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
(10)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11)对人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应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它是指人们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持有必定怎样的不合理想法,常常带有“必须”和“应该”的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a.“我必须”“我应该”。如“我必须每件事情都成功”“我必须使每个人都喜欢我”“我必须是班上最优秀的”“我绝对不能输”等等。b.“你必须”“你应该”。比如“你必须对我诚实”“大家都必须听从我的安排”“你应该成为最优秀的人”“他必须受到惩罚”等等。这些是人们对他人提出的绝对化要求,是苛求他人、控制他人的表现,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和高傲自大的一种倾向。c“.事情必须”“事情应该”。如认为“学校或家庭环境必须符合我的要求”“那件事应该是明天做的”“已经计划好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等等。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片面思维方式。他是指个体根据意见或很少的几件事情就武断地得出结论,并将其用到其他情景之中。过分概括化表现在两个方面:a.个体对自身评价的片面认识和评价,结果常会导致自负或自卑等消极心理,产生相应的不良行为。b.对他人的片面认识与评价。例如,当别人稍有过失或不合自己的意愿时就认为其“绝对的坏,一无是处”,从而导致一味地责怪他人,乃至出现打击报复、逃避与他人交往等不良行为反应。
(3)糟糕至极。这种不合理信念认为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将事情想象为灭顶之灾,大难临头,从而消极地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可能的结果。
(二)问题思考
1.如果学生在平静下来之后能够改变观念,但就是在事发当时一时气不过,无法控制情绪,该如何处理?
2.怎样使学生在生活中坚持不懈地运用本课所学的情绪调节方法?
3.你还知道哪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