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综合库保管工
48634000000011

第11章 仓库气象(1)

3.1气象的概念

3.1.1气象的概念

围绕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称为大气。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大气中存在的蒸发、凝结、增热、冷却等物理过程,以及风、云、雨、雪等物理现象,都是屡见不鲜的,发生在大气中的种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就统统称为气象。气象学则就是研究大气中的这些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

气象科学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是人类在长期与大自然所做的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气象科学是一门非常广泛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气象学本身由于研究的性质、方法和特点不同而形成了许多分支,而且,在气象学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生产斗争的需要,还产生了许多应用气象学。所有这些分支及具体应用学科的研究,都以气象学知识作为各自的理论基础。

仓库气象,也是气象应用学科之一。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仓储管理实践中,根据物资保管的客观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的气象应用科学。它的任务是在仓储过程中认识物资质量以至数量的变化同气象条件(主要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关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如何运用气象学原理对仓库实行科学的温湿度管理。通过仓库温湿度分布、变化规律及其控制与调节机理的研究,通过对密闭与通风的条件、时机及具体方法的研究,为仓库实施温湿度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因此,仓库气象在物资科学管理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1.2气象与物资储存的关系

人类生活于大气中,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物资在长期的仓储过程中,根据其内在特性,总要不同程度地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自然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在影响物资发生质量变化的各种外界因素中,物资贮存环境的温湿度条件往往是物资保管中质量安全与否的主要因素。

例如:橡胶及其制品的贮存环境温度愈高,老化的速度也就愈快,以至因物理指标的下降而降低品级。

纤维物资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如果贮存环境湿度过大,就会使其本身的含水率超过安全水分,以至生霉变质,甚至腐烂。

纸张在高温环境下会受潮、变形,环境的湿度过低或者温度过高又会发生脆化。

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里,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制品表面凝集成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水膜,这层水膜起着导电溶液的作用。当它达到一定厚度之后,水膜内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就会明显加剧,从而使钢铁制品受到锈蚀。这层水膜的形成及其厚度,是由周围环境空气湿度所决定的。实验证明,当相对湿度低于70%时,不易在钢铁表面形成可以导致明显电化学腐蚀的水膜,而当相对湿度大于85%时,水膜厚度足以使电化学腐蚀得以顺利进行,使腐蚀速度加快。

总之,根据各种物资的内在特性,要保证其质量安全,都要求贮存环境有一个适当的温湿度范围。在这个温湿度范围内贮存,就可以使物资不发生、少发生或延缓发生质量变化,达到安全贮存的目的。反之,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引起或加速物资质量的变化,降低物资原有的使用价值,严重者使物资完全丧失使用价值而报废,甚至造成恶性事故。这不仅在经济上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直接影响着重要储存物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应起的物资保障作用。

3.1.3仓库气象员

仓库的气象员通过库区气象规划,掌握全库区的气象状况,以便对各库的温湿度管理发挥指导作用。

气象员还要同专业气象部门保持工作联系,及时收录专业台站的各种气象预报。

库区的气象实况以及各种气象预报,通过各种形式,应随时传达给有关人员,作为实施仓库温湿度管理的参考。如装卸、搬运作业同样需要库区气象的服务,以避免物资遭受天气变化的损失。

此外,气象员还要负责对各种气象仪器的配置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各种气象资料的整理、统计和分析,仪器资料的管理等。

物资贮存保管工作可以说就是同自然环境的气象条件进行斗争的过程,气象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对我们物资管理工作影响的好坏,往往因为我们主观处置是否得当而有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仓库工作者了解所管物资对温湿度的要求,认识并掌握仓库温湿度和本地气象条件的变化规律,“趋其利,避其害”,使气象条件为我服务,合理地控制和调节仓库的温湿度,为物资的贮存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达到安全贮存的目的。

总之,无论是仓库保管工还是库区气象员,都是紧密围绕着物资管理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的,是物资管理科学化的重要领域,是顺利完成贮存物资保管任务的重要保证。仓库和气象工作搞得好坏,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单位物资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2气象基本要素

3.2.1气象基本要素概念

一、大气压力

围绕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称为大气。大气是有重量的,大约有5.130万亿吨。地面上每平方米要承受10吨重大气柱的压力。大气压就是指大气的压力,又叫气压,气象科学上的大气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大气柱的重量(大气压强)。气压的单位有毫米汞柱和毫巴两种,以汞柱高度来表示气压高低的单位用毫米(mm),另一种是用单位面积上受大气柱的压力的大小来表示气压高低的单位用毫巴(mb)。1毫巴等于1000达因/平方厘米。在地球纬度45°的海平面上,温度为零度时,大气压为760毫米汞柱高,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大气的高度极限,从地面到高空大约有46000米厚,气压随高度变化是海拔愈高,大气柱愈短,大气压力愈小,两地海拔高度相差愈悬殊,其气压差也愈大。

大气柱的重量,还受到本身密度的影响,空气的密度愈大,也就是单位体积内空气的质量愈多,其产生的大气压力也愈大。

大气的质量愈靠近地面愈密集,愈向高空愈稀薄。如底层每上升100米,气压便降低10毫巴;在5~6千米的高空,每上升100米,气压降低约7毫巴;而到9~10千米的高空,每上升100米,气压降低约5毫巴。

二、空气的温度与湿度

要做好仓库的温湿度管理工作,首先要学习和掌握空气温度与湿度的基本概念以及有关的基本知识。

(一)空气温度

指空气的冷热程度,简称气温。大气的温度来源于太阳能量,太阳通过光辐射,把热传到地球表面,然后再将热量传给近地面的空气,使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逐渐升高。由于冷热空气的对流,又使一定高度的大气层获得热量,升高了温度。当空气从外界得到的热量多于支出的热量时,气温增温,气温升高;反之,当空气从外界得到的热量小于支出的热量时,空气冷却,气温降低;当得到的热量和支出的热量相等时,气温保持稳定状态。

衡量空气温度高低的尺度称为温标,气象部门和仓库温湿度管理中,都使用摄氏温标℃来表示。

摄氏温标是以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点为0°,沸点为100°。中间划分为100等分,每一等份为1°的温标,用符号“℃”来表示,即1℃。

(二)空气湿度

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或空气干湿的程度。空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占地球表面71%左右的海洋面的蒸发,此外,湖泊、河流、土壤以及动植物等也不断向空气中蒸发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由于它本身的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分散于大气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汽会发生凝结,产生云、雾等许多天气现象,并以雨、雪等形式重新回到地球表面。

根据应用的目的不同,空气湿度的大小,通常用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等来表示,其定义和使用单位等方面各不相同。

三、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

(一)水汽压

大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水汽压。水汽压(e)是间接表示大气中含水汽的一个物理量,单位与大气压的单位一样,通常都用毫巴(mb)来表示,也用帕(帕斯卡)Pa表示,1mb=100Pa(帕)。

(二)饱和水汽压

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容纳水汽量的最大限度,也叫最大水汽压和饱和湿度。

从实验和理论都可以证明,空气的饱和水汽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气温愈高,水分子的平均动能愈大,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分子越多,即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也愈多,所以饱和水汽压也就愈大;反之,气温愈低,饱和水汽压就愈小。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数值是不相同的。

四、几种气象名词的概念

(一)饱和差(d):是指饱和水汽压和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二)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的空气中实际所含水汽量的多少,单位克/立方米。

(三)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相对湿度是表示空气中实际所含水汽量距离饱和状态的程度。相对湿度愈大,表示空气中水汽量距离饱和状态愈接近,空气就愈潮湿,水分愈不易蒸发。反之,空气愈干燥,水分愈容易蒸发。

从相对湿度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空气的绝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与温度之间的固定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规律。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即饱和水汽压不变时,空气实际水汽压越大,相对湿度也就越大;实际水汽压越小,相对湿度也就越小。

在实际水汽压(绝对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相对湿度就越小;温度越低,相对湿度就越大。

在相对湿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即饱和水汽压越大,水汽压也越大;温度越低,即饱和水汽压越小,水汽压也越小。

由此可见,气温的变化对空气的潮湿状态具有重大影响。原来湿度较大的空气,如果温度不断升高,就会变得越来越干燥,即原来接近饱和状态的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空气),随着温度的升高,距离饱和也就越远,空气相对湿度就降低。有的仓库采取升温降潮就是根据这个道理。

(四)露点: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如温度下降到空气刚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如果温度继续下降到露点以下,空气中的过饱和的水汽就会在物资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水滴。这种现象称为“水淞”,也叫“出汗”。从露点的定义可知,由于空气经常处于饱和状态,所以露点与气温之差,也可以了解空气潮湿程度,即相对温度的大小。两者相差越大,相对湿度越小;两者相差越小,相对湿度越大。若温度与露点相等,就是空气已达饱和,相对湿度为100%。

(五)风:空气的水平流动叫做风。成因是由于地球周围不同部分空气温度的差异,较冷部分的空气密度大,气压高,而较暖部分的空气密度小,气压低,从而导致不同气压空气的对流,即形成风。风是有方向、有速度的。

(六)云: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是降水的基本条件。

(七)雾:贴近地面的空气达到饱和状态,即相对湿度100%时,水汽凝结成水滴,当水滴增大到影响可见度时,称之为雾。雾是地面云,云是天空雾,云和雾没有什么区别。

3.2.2气压、温度、湿度、风的变化规律

一、气压的变化规律

气压随时间的变化,主要是指日变化和年变化。

地面气压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一个次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一个次低值。早晨气压上升,最高值出现在9~10时,以后气压下降,到15~16时出现最低值,以后又逐渐升高,到21~22时出现次高值。以后再度下降,到次日3~4时出现次低值。

二、气压与仓库通风的关系

(一)高气压天气与通风

某地气压由低值转为高值,即转为高气压控制时,天气总是由阴雨转晴天较多。高层空气自上而下补充,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会升高,同时湿度减小,天气晴朗。是通风降潮的极好时机。

(二)低气压天气与通风

某地的气压由高值转变为低值,即由高气压控制转入低气压控制,一般来说,多为阴雨天气。由于低气压系统从近地面到高层,周围的气流不断流向低气压中心,使低气压中心的空气被迫上升,产生了空气的上升运动。空气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湿度增大并凝结成云雨,在低压控制下,空气的温、湿度都会明显上升,这时进行通风排潮,其效果会很差。

三、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空气温度的变化可分为日变化、年变化两种。

(一)日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是指一昼夜24小时内的变化。日出以后,地面开始积累热量,同时地面将部分热量送给空气,空气也积累热量,直到14~15时(午后2~3时)低层大气积累热量达到最多,因而出现一天中的最高温度。15时以后,大气得到的热量少于支出的热量,大气所积累的热量开始逐渐减少,直到次日日出前后,大气剩余热量达到最低值,出现了一天中的最低气温。从日出到午后2~3时温度上升快,午后、黄昏温度下降慢,从夜间到次日日出前,温度下降快。

气温日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太阳光的周期性照射以及照射的角度不同造成的,当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吸收的热量多,输送给空气的热量也多,气温就高;当太阳光斜射时,地面吸收的热量少,输送给空气的热量也少,气温就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