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综合知识应试指南
48635700000031

第31章 四川社会历史简况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分布概况(1)

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大省,自古以来,就以富饶的物产、秀美的山川、富足的生活被誉为“天府之国”。四川位于中国民族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走廊上,多年来既糅合吸收了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明的精华,哺育出博大奇绝的巴蜀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国内外注目的投资热土。

一、四川行政区划

四川现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18个地级市是: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南充、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眉山、资阳。3个民族自治州为: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全省共有181个县(市、区),在数量上列全国首位,其中有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

省会成都是中国着名历史文化名城和内陆特大开放城市,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中国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化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成都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几年,成都又以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殊荣。

二、四川是人口大省

2007年末,四川年末总人口8127万人,仅次于河南和山东,列全国第三位,占西部总人口的22.7%,列西部第一位。

三、四川是民族大省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的省区,除汉族外,有彝、藏、羌、土家、苗、回、满、傣、傈僳、蒙古、壮、白、纳西、布依、侗、哈尼族等55个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民族自治地区土地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7%。

第二节悠久的历史与古蜀文明

一、悠久的历史

两亿多年前,四川隐居在海水下面,后因地壳运动,改变了东高西低的地势,海水流走,从此四川盆地变干。根据考古发现,2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四川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四川境内有已被命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四处。距今7~8千年的时候,四川地区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很广,目前已发现20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广汉三星堆遗址、广元营盘梁遗址、西昌礼州遗址等。

约4~5千年前,四川地区进入上古传说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同中原的夏、商、周时期相当。此时的古史传说内容主要关于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动,较着名的有大禹导江、杜宇化鹃、长苰化碧等。

尽管没有史料记载,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桥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口头传说证明,最迟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商周时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隶制政权蜀国可能与古史传说中的“三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有关。大约在夏商之际,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后,大约相当于中原西周时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间蜀国的都城迁至郫邑(今郫县),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势力强大,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大约相当于春秋早期,杜宇氏禅位于治水有功的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

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今双流),起初国力强盛,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开明九世开始仿效华夏礼乐制度,并把都城从广都迁往成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国为统一天下做准备,从石牛道讨伐蜀国。

秦攻占蜀国后,设蜀、汉中两郡。四川地区逐步实行秦国的制度,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秦昭襄王至秦庄襄王年间(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担任蜀郡太守,采取了许多开发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检、郫二江(今南河、锦江),使成都平原日渐富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西汉以后四川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繁华程度超过关中地区而被誉为“天府之国”,美称相沿至今。汉景帝年间,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国首个官办学堂“文翁石室”,从此蜀地学风大盛,可与齐鲁地区相媲美。西汉末,公孙述占据益州,国号“成家”,建都成都。

东汉末,益州又被刘焉刘璋父子割据(189年~214年)。后来,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1年~263年)。蜀汉疆域包括今重庆、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和甘肃小部。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蜀汉丞相诸葛亮励精图治,使蜀国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不久,司马炎建立晋朝。西晋后期,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历史上因之合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至隋开皇元年(581年)四川并入隋朝版图,四川地区先后受东晋,前秦,樵纵,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个政权的统治。由于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社会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今江南地区)一益二”之说。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入蜀避难。之后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难,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乱,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灭,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前蜀、后蜀前期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由于没被卷入中原争斗,四川一度成为全国最为繁荣的地区。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军灭后蜀。

宋、元时期在四川地区曾发生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比如王小波、李顺起义。尽管如此,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四川地区仍较安定,使得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成为两宋抵抗金、蒙的大后方。元初四川地区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使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宋置川陕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元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辖区内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清为四川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发兵将四川地区并入明朝版图,辖区除现在的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1646年),以成都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进入稳定时期。嘉庆元年(1796年),四川爆发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历时9年清廷才将起义镇压下来。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区在空前的战乱下,人口锐减,经济凋敝。于是,朝廷在明初与清初两次推行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历史上称“湖广填四川”。两次移民运动使人口缺乏的四川获得大批劳动力,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二、灿烂夺目的古蜀文明

优越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巴蜀文明的生长、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四川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以其显着而独特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

文明渊源深厚。四川文明在夏商时代为神权文明,西周至春秋战国为礼乐文明。秦统一巴蜀后,巴蜀文化逐步转型为秦汉文化的一支重要地域亚文化。汉魏之际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隋唐五代为文学繁荣之地,佛教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宋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巴蜀的科技在历史上很发达,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种植技术、盐井技术、青铜冶炼技术、天文学、数学、医学等。

地方特色显着。四川主要属于巴蜀文化区,区域文化自成体系。四川语言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织锦文化、盐文化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如四川方言、川戏、川茶、川酒、川菜、川药及蜀绣、蜀锦、川派盆景等文化品牌都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文化珍品荟萃。四川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留下了一批珍贵稀有的高品位文化。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器、铜器、玉器和陶器都属文物精品。

川菜位居我国三大菜系之列,五粮液等川酒为国宴珍品,竹叶青、蒙顶茶、峨嵋毛峰等名茶享誉全国。兼容多元文化。四川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但它又明显地具有对外努力开拓的开放性。除了境内本土的巴蜀文化和西部藏区文化外,只要跨出盆地,便与楚文化、秦陇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藏彝文化区域路途相接,促成了与四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渗透,形成巴蜀文化多元兼容开放的明显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还吸纳了西方节庆文化与饮食文化。

川剧形式活泼,曲调多样,浅显易懂,语言诙谐,表演程式多样化,一些特技如变脸、旋舞、喷火等,有强烈艺术效果。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为主要曲艺形式。相书由一人在幔后表演,能模拟各种声音,惟妙惟肖。谐剧寓壮于谐,能及时反映生活现实。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第三节历史文化与近代历史

一、主要历史文化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自古人称“天下山水之胜在蜀”。四川是中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份。现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等5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有剑门蜀道、贡嘎山、蜀南竹海、四姑娘山、西岭雪山等1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四川目前还有国家森林公园2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更是数量众多,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形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素有“风景省”的美称。尤其是中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场之一的川西横断山区,雪峰卓立,林海苍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汹涌澎湃,奔流其间,形成了许多神秘、险峻的旷世奇观。

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历史悠久,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自贡、乐山、宜宾、泸州、阆中、都江堰7座。从古代水利工程、古镇民居到名人故居,从寺庙道观、石刻壁画到现代艺术博物馆,从史前遗址到现代建筑风貌,应有尽有。

四川有6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385个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以盆地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景观,以武侯祠、剑门关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景观,以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青城山(道教文化)阳都江堰(水利工程)、峨眉山阳乐山大佛(佛教文化)景观。

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校“蜀郡郡学”,又称“文翁石室”。文翁兴学是巴蜀地区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壮举。四川着名学者郭沫若、王光祈、李一氓、李劼人、蒙文通、魏时珍等都出自于该校。在同一地址办学两千多年不断,全世界仅此一例。

巴蜀文坛英才辈出,群星璀灿;名流竞秀,佳作纷呈。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全省现有艺术表演团体81个、公共图书馆155个、文化馆203个、博物馆73个、无线广播电台17座、电视台17个,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7.1%。全省有档案馆240个,其中专门档案馆20个。

二、近代历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

(一)四川辛亥保路运动

1911年秋发生的保路运动,是四川人民反对清王朝对四川铁路权的出卖和帝国主义对四川铁路权的抢夺的一次革命,使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首先在四川被冲破,加速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进程,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导和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