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国最新校园心理建设指导丛书-青春期心理健康必读
48637400000040

第40章 学习成绩与考试焦虑(2)

在考试中学生应该满怀信心、情绪镇定、注意集中、认真思索、全力以赴地投入其中,才能发挥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但是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导致情绪紧张、心慌手颤、出汗头晕、书写痉挛等消极的生理心理反应。学生在答卷中,注意不能集中,头脑中反复萦绕一些与答题无关之事,如考砸了的严重后果、老师的期待、家长的希望、同学的竞争、别人的议论、今后生活道路的选择……这些无关的念头,赶也赶不走,根本理不清所要回答的问题的头绪。考试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卷。注意高度集中,把心理活动指向试卷,是答好卷的首要条件。过度的考试焦虑,使学生分心走神,根本不能专心答题,而且对考场上的任何偶然刺激都相当敏感,稍有响动就抬头观望,害怕临场人员从身边走过,不敢与监考人员目光接触等等。过度的考试焦虑涣散学生的注意,耽误答卷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干扰着答卷的认知过程。

中学各科考试大多是闭卷。在考试中能否快速准确地回忆、提取出当前所需要的有关知识,对于答题的速度和质量有很大关系。过度的考试焦虑干扰回忆过程,平时记得很清楚的生字、单词、公式、定理,考试中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种由于心理紧张而产生的暂时性遗忘,有时表现为对有关内容不能提取,回忆不出;有时则是对自己的回答产生怀疑,没有把握;有时对一些是非判断题或选择题不能正确分析,而错答或漏答、造成难以补救的缺憾。

中学阶段的考试内容,除了需要感知、记忆、理解的双基内容外,还包括分析、评价、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回答后一部分问题,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冷静思考,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进行判断推理,说明论证。过度的考试焦虑,影响学生智能的发挥,破坏正常的逻辑思维,使认知过程出现障碍。在认知过程中,思维是运用概念和表象进行的复杂的心智操作。学生在考场上不能再现相应的概念和表象,不能正确地再认和回忆,不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使思维过程陷入一种混乱、阻断和僵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判断问题容易失误,思考问题范围狭窄,回答问题形式呆板,分析问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不能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抓不住主要矛盾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思维遭到了破坏,势必会干扰整个认知过程的进行,影响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三)严重的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

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还能通过反馈强化,使焦虑加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考试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考试焦虑造成了不良的考试成绩,它使学生感到遗憾、沮丧、内疚、痛苦、抬不起头、没脸见人,觉得对不起老师的苦心教诲,对不起家长的终日操劳。他们从别人的劝慰、叹息、议论、评价中,看到的、听到的是怜悯、无奈、刺耳的闲话,瞧不起的目光。这些对于已有考试焦虑痛苦体验的学生来讲,其作用是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强烈自卑感。这种不正确的归因,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干扰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剧了对考试的焦虑。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使学生把失败人为地夸大,视为不可逆转、长久不变、不可跨越的障碍,并将这种感受扩散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而形成个性中的特质焦虑。由于他们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自己能力和身心方面的缺陷,从而对自己持一种否定态度,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不是学习的材料。这种态度还会影响到对未来的看法而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也有的学生清楚地知道对考试担心惧怕没有必要,也非常清楚长期的精神紧张对身心的严重摧残,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驾驭不了自己的情绪,每天都有一种危机感,仿佛考试即将进行。最非常痛苦的事。严重的考试焦虑所产生的心理困扰和精神压力,破坏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有的学生因忍受不了严重考试焦虑的折磨而被迫转学。

四、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

1.神经类型和身体素质

个体的遗传素质存在着差别,每个人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在神经类型的强弱、平衡性、灵活性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对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强度,情绪体验的深刻程度及转变速度也不一样。在考试情境作用下,神经类型强而不稳定的人,容易出现心理的不平衡和强烈的情绪反应,考试焦虑的水平可能高一些。神经类型强而稳定者,在同样的考试情境中,则可能产生较弱的反应,引起低水平的考试焦虑。神经类型弱而不稳定者,往往表现出心理上和感情上的脆弱,对刺激敏感性高,体验深刻,对弱刺激产生较强的反应,所唤起的考试焦虑水平高且不易消除。

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对考试焦虑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先天素质好,后天又有锻炼,身体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朝气蓬勃、心情开朗、精神振奋、精力充沛、情绪稳定、能够正确对待考试并产生积极的反应,其考试焦虑水平较低;而身体虚弱,体质较差,健康状况不佳者往往心境恶劣、抑郁寡欢、烦恼消沉、萎靡不振,面对考试很容易引起情绪被动,产生忧虑与不安等强烈的考试焦虑。

2.人格特征

人格的特征不同,对考试的反应也不一样。研究发现,内向的人把注意指向自身,在人际交往中较为被动、胆小、缺乏自信,不愿表露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感情,过分关注自己在事件中做出的不适当的反应,容易出现负性情绪而使其应付手段越来越无效。由于他们封闭自己,难以发展和利用可以起重要作用的社会支持,因而容易长时间陷入应激状态不能自拔。

“特质性焦虑”是人格特征的一种。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容易“风声鹤影”、“草木皆兵”,易于把本来没有危险的人和事视为对自己的严重威胁而形成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因而时常惊恐不安、紧张焦虑,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应激而难于摆脱。

3.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是造成应激源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一项重要中间变量。应试情境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考试焦虑以及焦虑的程度如何,同个体的认知评价直接联系在一起。拉扎若斯认为,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级评价,也就是个体对应激源的性质或重要程度所做的评价。如学生对某次考试是属于小考还是期末统考,其重要程度如何等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对个体决定有无必要进行防卫起重要作用。第二个阶段为次级评价,是指个体对应激情境的危害性作出肯定的识别后,随即形成的有关应对策略的权衡与分析。如学生面临一场关键性的考试而自身又缺乏充分准备时,对所要采取的种种方法手段的权衡与分析即属次级评价。次级评价对于个体身心状态有重要影响。如果次级评价正确,将有助于个体的内在平衡和稳定,假如次级评价错误或失当,则会引起个体持续性的紧张状态,导致心理和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学生面临考试,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其性质,把某次考试视为“命运大决战”,把前途、理想、个人名誉、家庭幸福等都与考试是否成功联在一起,势必形成强烈的心理压力,并产生心理防卫。当学生对应试过程毫无把握,或者对个人能力的估计低于对考试难度的估计时,便会形成较强的焦虑反应。

4.知识准备和应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