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停地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揉碎。如果它的蠕动不正常,就会妨碍消化和吸收,令过量气体积聚,形成胃气,中医称这情况为呆滞。
胃呆滞时,吃下的食物不能实时磨碎并送到肠道,因而被迫滞留胃中,经口腔半处理过的食物就会发酵发臭,形成酸腐气味,亦即口气,同时亦会有胃胀的症状。
当胃部出现溃疡,幽门螺旋杆菌就会寄生于伤口,导致溃疡处经常发炎;即使用药杀灭细菌,如果饮食恶习不改,溃疡愈合之后,依然会不时觉得疼痛。
中医学视人为一个整体,脏腑之间互为影响。肝若过热,会影响胃液的分泌,这情况称为“肝气犯胃”。以五行学说解释,肝属木,脾属土,而木克土,因此肝火过盛会令胃部也过热不适。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胃脘痛的主要原因有:病邪犯胃,感受外寒;过食生冷或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等;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气逆犯胃;再者是饮食、劳倦等因素久伤脾胃,导致中气不足、脾胃虚寒。
一个朋友的女儿,日常生活很不规律,再加上工作紧张,压力大,年纪轻轻的便经常头痛、失眠、胃痛,吃什么药都只管一时之用,检查也没太大毛病。她告诉我,她从不乱吃东西,很少吃冷饮,但仍然感觉胃胀满,好像胃里有一块石头,硬邦邦的。我告诉她,平日看电视时,揉揉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取穴方法是,将肘屈成直角,曲池穴在肘弯横纹尽头的地方,手三里在曲池穴直下二寸,紧靠桡骨的内侧)、中脘(属任脉,在肚脐正中直上四寸的地方,恰在心口窝上边到肚脐正中1/2的地方)、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在掌后第一横纹正中直上二寸,两筋中间的地方),每日用热水泡泡脚,然后按揉脚上的胃、十二指肠、胰腺、肝脏反射区,效果很好。女孩子一般爱吃零食,我推荐她吃大枣,大枣有补气益血、健脾胃之功效,每天蒸半碗干枣,就像零食一样吃。这样按摩加上吃大枣,大概二十几天,她打电话来告诉我好多了。觉得胃口好起来了,睡眠也好了,人也精神了。胃在我们身体中也是个终生劳碌的器官,一天24小时,甜酸苦辣,任你蹂躏,难有休息。胃得病在于调养,你要为它着想,吃它感觉舒服、合适的东西。胃的病不是靠吃药完全治愈的,更重要的是慢慢调养。
附:寒性胃痛忌食的食物猕猴桃:性寒,味甘酸。《开宝本草》中指出:“冷脾胃。”凡胃寒痛者当忌。
甘蔗:性寒,味甘。虽有清热生津作用,但《本草经疏》中明确告诫:“胃寒呕吐者忌之”。故凡胃痛属寒者当忌食甘蔗。
西瓜:性大凉,能清胃火。《滇南本草》说它能“治一切热证”,素有“天生白虎汤”之称。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
柿子:性大凉,味甘涩。《本草经疏》中早有告诫:“……素有寒积、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寒性胃痛之人切忌服食,尤其不得与螃蟹一同食用。
梨:性凉水果,胃寒疼痛者,切忌多食。诚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腹痛冷积,胃冷呕吐,法咸忌之。”
荸荠:甘寒之物,能清胃热。正如唐代食医孟诜所说:“有冷气,不可食。”清代食医王孟英也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中气虚寒者忌之。”寒性胃痛者则当忌食。
甜瓜:俗称香瓜。性寒,味甘。《孙真人食忌》中早已告诫“甜瓜动冷疾”。《食疗本草》中也指出“动宿冷病”。凡平素胃寒之病者,切不可食,否则容易引起胃痛发作。
香蕉:性凉,味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说它“甘,大寒”。凡有寒性胃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则食后即感胃冷不适,甚则立即引起胃痛发作,故当忌之。
苦瓜:苦寒食品,胃寒疼痛之人当忌食。《滇南本草》中曾说:“脾胃虚寒者,食之令人吐泻腹痛。”
茭白:俗称茭瓜,唐代着名食医孟诜曾指出:“茭白寒,性滑,发冷气,滑中,不可多食。”《本草汇言》亦说:“脾胃虚冷者勿食。”
莼菜:性寒,味甘。《本草汇言》中记载:“莼菜凉胃,……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医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凡胃寒疼痛者应忌食之。
蚌肉:性凉,味甘咸。《食疗本草》说它“性大寒”。《本草衍义》中认为:“多食发风,动冷气。”《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多食寒中。”寒性胃痛之人,尤当忌食。
螺蛳:性大凉,寒性胃痛者切忌。《本草汇言》中早有告诫:“此物体性大寒,胃中有冷饮,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田螺性同螺蛳,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蟹:性寒,味咸,亦属大凉之物。《本草经疏》中记载:“若血因寒凝,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随息居饮食谱》也说“中气虚寒者均忌。”所以,寒性胃痛以及气虚胃痛之人,皆不宜食。此外,寒性胃痛者还应慎食绿豆、柿饼、生西红柿、竹笋、瓠瓜、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薄荷、鸭蛋、蛤蜊、豆腐、马兰头、冷茶以及各种冷饮、冰镇食品,性凉生冷的食品会使胃寒疼痛加剧。
21.胆囊炎、胆结石
胆囊炎和胆结石两者常互为因果,而且常在同一患者身上出现。这两种病患者多在30~50岁,女性比男性多。胆结石形成与胆道不通畅、胆道感染及胆固醇代谢失调有关。胆道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是胆囊炎和胆石症的重要原因。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这对预防胆囊炎,胆石症均有益。胆结石症的症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胆石所在部位和并发症。胆石从胆囊移动到胆囊腹部时若卡住,便会出现胆绞痛。胆绞痛大都在饱餐或吃了高脂肪食物后数小时内,或在腹部受到震动后引起发作。痛点在中上腹或右腹,开始时呈持续性钝痛,以后疼痛逐渐加重至难以忍受的剧烈程度。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或右肩部。至胆石退入胆囊或进入十二指肠,疼痛可完全消失;但在胆石移动位置时则再度发作。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管阻塞后胆汁或胰液刺激,细菌或是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起病时中上腹或右上腹持续疼痛,放射到右肩。长期反复发作可成为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除上腹不适外,还有厌油、饱胀等症状。慢性胆囊炎伴多次胆绞痛发作史。
胆结石、胆囊炎病人,在饮食上要控制脂肪性食物。忌食用煎、炸食品及含油脂多的干果、果仁等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肥肉、动物肝、肾及鱼子等,能加重肝脏的工作负担也要节制。一切刺激性食品,均可能引起胆囊强烈收缩,使胆道的扩约肌不能及时松弛,影响胆汁的流出,从而可使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植物油有利胆作用,可作为烹调油适当食用。病人吃的食物应以炖、烩、蒸、煮为主,饮食以清淡为宜。每日少食多餐,适当增加水液摄入量,严禁暴饮暴食。
足疗可以选择以下反射区:十二指肠、肝脏、胆囊、上身淋巴、下身淋巴、胸部淋巴反射区。十二指肠反射区可用按摩棒,每次每脚按摩5分钟。肝脏、胆两反射区要一起按摩,右脚取穴每次推按5分钟。上身淋巴、下身淋巴、胸部淋巴三反射区各按摩5~10分钟。每日按摩2次。
22.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主要是由急性传染性肝炎转化而成。另外各种化学药品中毒、长期胆道系统的感染等也可导致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患者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头晕、睡眠障碍等症状,常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或是感冒。慢性肝炎的消化道症状很明显,如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多出虚恭、便秘或腹泻等。肝脏检查可发现肿大,多在肋下1~2厘米。肝区疼痛是慢性肝炎常见的症状,为隐痛、闷痛或肝区的压重感,疼痛与疲劳有关。肝区痛的产生是因肿大的肝脏牵引了被膜和肝周围的粘连所致。有的患者全身皮肤变黑,皮下有出血和淤点。有的出现蜘蛛痣,也叫肝星,大小不等。蜘蛛痣只出现于上半身,乳房以下却很少见到。或是出现肝掌,就是手掌发红,压之变成苍白,在手掌鱼际部更明显。肝掌多和蜘蛛痣同时出现。
慢性肝炎多数病人经过合理治疗充分休息之后,进入静止状态。有不少病人经过治疗可完全治愈。治疗慢性肝炎,以休息、营养为主,佐以药物以及其他疗法。足疗疏肝利胆,有利于慢性肝炎病人的恢复,可选择以下穴位:十二指肠、胆囊、肝脏、上身淋巴、下身淋巴、胸部淋巴反射区(见胆囊炎图)。十二指肠反射区可用按摩棒,每次每脚按摩5分钟。肝脏、胆两反射区要一起按摩,右脚取穴每次推按5分钟。上身淋巴、下身淋巴、胸部淋巴三反射区各按摩5~10分钟。每日按摩2次。饮食不好、腹胀可加按足三里,手心发热可加按三阴交。三阴交穴丸、大山楂丸、加味保和丸、香砂养胃丸、气滞胃痛冲剂、胃苏冲剂等也很有效。
23.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一种症状,很多疾病都有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包括胃蠕动不好和食道反流病。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很多,包括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炎症,使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蠕动功能失调。精神不愉快、长期闷闷不乐或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表现为断断续续地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嗳气等。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尽量少进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噩梦。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退,易受情绪影响,有时食物稍粗糙或生冷及食物过多过油腻时也可诱发。到医院检查,除胃镜下能见到轻型胃炎外,其他检查如B超、X线造影及血液生化检查等,都不能检查出不正常的表现。一般轻型消化不良大都由于情绪不好、工作过于紧张、天寒受凉或多食不易消化食物所引起,仅有轻微的上腹不适、饱胀、烧心等症状。吗丁啉、干酵母、胰酶、乳酶生都对消化不良有治疗作用。中成药香砂枳术较轻微的消化不良,或仅仅是一时性过饱,可以暂停进食,实行“饥饿疗法”。禁食一餐或两餐酌情而定。如无须完全禁食时,可以吃易消化的陈皮粥、片汤。这样使胃肠感觉轻松舒适,消化不良腹腔神经丛反射区易于矫正。如果仍然不适,可以适当使用助消化药物。助消化的中药如神曲、木香、山楂、麦芽、谷芽、陈皮等可酌情使用(水剂煎服)。
足疗可以选择以下穴位:腹腔神经丛、肝脏、脾脏、小肠、胰腺反射区。加按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在拇趾内侧,距趾甲跟角一分许的地方),隐白穴对提高消化功能很有效,可用指掐法,坚持按摩必有疗效。上床后,双手搓热,按在腹部,左转36周,右转36周,从胃往下推36次,持之以恒,对消化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24.感冒
普通感冒临床上主要有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发热等症状。一般来说,普通感冒主要因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病程较短且容易痊愈。感冒虽不是大病,但却使人全身不适。足浴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机体抵抗力。足浴方:生麻黄50克,杏仁50克,桑叶50克,菊花50克,桑白皮50克,黄芩25克,桂枝50克,细辛25克,分为等量两份(每份可重复使用3次),取其中的一份放入锅中,加入1500毫升水,煎煮20分钟,水煎后去渣取药液,把药水倒入盆中。先用药水的蒸汽熏脚,等温度合适后再泡脚(温度不要低于43℃),为保持药水温度可以随时加入适量的热水。每次浸泡一般为20~30分钟,最好用深一点木桶,把小腿也一起浸泡效果更好。再次泡脚前,将药渣及水加热到沸腾即可。感冒多是因感受外邪,肺卫功能失调所致。而药浴泡脚就是以宣肺解表、发汗排邪为原则。黄芩、桑叶、菊花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疏风散热的功效。药浴浸泡双脚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消炎、抗菌,预防感冒。除了加中药材外,可在热水中加一小勺食盐、生姜50~70克,浴足半小时左右。可以先把脚放在热气上熏,待水温下降后再将双脚浸泡在水中,并互相搓擦。食盐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等功效,而生姜则具有散寒、止吐、解毒的作用,对于风寒感冒、喘咳胀满、咽喉疼痛等治疗效果比较好。一般感冒初期做两次即可见效。
浴足时如果发汗,不宜过度。药浴后要注意保暖,防止再次着凉受寒。对于重症感冒,如高热,不能用浴足代替药物治疗。
年轻体质好的人感冒可用冷热互浴法,具体做法是:准备两个较大的洗脸盆,其中一个盆内倒入42~43℃热水,另一个盆内倒入15~16℃冷水,水量以能完全淹没脚踝为度。先将双脚浸入热水盆内1分钟。然后再浸入冷水盆内1分钟。如此交替进行,反复3次,以热水浴开始,冷水浴结束,需要注意的是,每换一次,要加入适量的热水,使热水水温保持在42~43℃,第三次冷水浴后,要用干毛巾把脚擦干,穿上袜子,以免受凉。也可用外敷法,取白芥子9克,鸡蛋2枚,将白芥子研为细末,用鸡蛋清调匀,外敷于足心。此法对感冒发热者有效。浴足后进行按摩也是治疗和缓解感冒症状的好方法,特别适合身体抵抗力低、容易感冒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