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高原
1.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
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高度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上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是一片与古地中海相连的汪洋大海,位于它南部的印巴古大陆持续不断地向北推进,与欧亚大陆碰撞并插入欧亚大陆板块之下,形成了今天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东边是横断山脉,南边和西边是喜马拉雅山脉,北边是昆仑山脉。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250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面积的1/4。
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积约4.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82%以上。有喜马拉雅现代冰川、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昆仑山现代冰川、喀喇昆仑山现代冰川、横断山现代冰川、唐古拉山现代冰川、冈底斯山现代冰川、羌塘高原现代冰川、祁连山现代冰川等。
青藏高原上五六千米以上的高山很多,终年积雪,是巨大的水资源储存地。雪山融水汇集成很多的河流,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皆在这里发源,真可谓是“河流之母”。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极富特色的生态环境,白唇鹿、野牦牛、云豹、雪豹、藏野驴、藏羚羊都栖息在这里,还有虫草、贝母、松茸等珍贵资源。
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雪原风光、和谐的人文景观、神秘的民族宗教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观光游览、进行艺术创作。然而高原上的气压低、氧气含量少,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由于长期缺氧,脸总是红红的,而初到高原的人,则会出现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
青藏高原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气温比较低,降雨比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并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这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丽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矗立在拉萨市中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是青藏高原和辉煌灿烂的藏文化的象征。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位于拉萨市中心玛布日山(红山)上,占地41万平方米。主楼高115.703米,共13层,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70米,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1000间组成。宫内珍藏大量佛像、壁画等珍贵文物,是藏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花岗石墙体、白玛草墙领、金顶、巨大的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红、白、黄三种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富有节奏美感,又加强了高耸向上的视觉感。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是白宫和红宫。
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办事机构的所在地,高7层。东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位于第四层中央,布达拉宫白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17平方米,是达赖喇嘛坐床、新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第五、六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两套达赖喇嘛冬季的起居宫位于最高处第七层,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
红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有8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西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努司平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也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25平方米。内壁绘满壁画,其中五世达赖喇嘛去京朝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是最着名的。殿内达赖喇嘛宝座上方高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
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筑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内供有极为珍贵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禄东赞等人的塑像。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供有清乾隆皇帝画像及十三世达赖喇嘛花费万余两白银铸成的一尊十一面观音像。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3年建成。另外还有上师殿、普贤追随殿、响铜殿、时轮殿、释迦能仁殿、释迦百行殿、花师殿、菩提道次第殿、持明殿、世袭殿等殿堂。布达拉宫还有一些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包括山上的朗杰札仓、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和山下的宫前雪城内的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马基康、雪巴列空、印经院以及监狱、马厩和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
布达拉宫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有2500余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卷轴画);还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籍;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锦锻品及工艺珍玩等,这些文物绚丽多彩,题材丰富。
在1988年至1993年的5年时间里,藏汉族工程技术人员对布达拉宫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从此,布达拉宫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以新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来客。
迷人的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像一面巨大的宝镜镶嵌在青海高原上。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意思是“蓝色的海洋”。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千米,周长360多千米,比太湖大1倍多。
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深处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泰山还要高。因为它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在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消夏避暑胜地。
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湖滨地势开阔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比较温和,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夏秋季的大草原绿草如茵,油菜金黄,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一片勃勃生机。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大通山宏伟壮丽,东面日月山巍峨雄伟,南面青海南山逶迤绵延,西面橡皮山峥嵘嵯峨。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5000米,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
青海湖在不同的季节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青海湖畔山青草绿,天高气爽,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青海湖冰封玉砌,银装素裹。
青海湖鱼类资源十分丰富,盛产湟鱼。另外,这里产的冰鱼也较为着名。每到冰季,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自动跳出冰孔,把它们捕捉后进行烹调,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是游览胜地。海心山面积约1平方千米,又称龙驹岛。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
着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千米,但是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汉、藏、蒙古等民族居住在这里,共同保护、开发和建设这浩瀚的宝湖。青海湖的美景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人来此旅游。
为了发展高原旅游事业,青海旅游部门在青海湖建立了旅游点,游客在此可以观赏高原牧区风光,乘马骑牦牛,漫游草原,攀登沙丘,或到牧民家里访问,领略藏族牧民风情。牧场还专门为游客扎下各式帐篷,备有奶茶、酥油、炒面和青稞美酒供游客品尝。
开心的“古突”——藏历年
藏族的节庆中,以过藏历年最隆重。从藏历12月初,藏人就陆续开始做过年的准备,培养青稞苗,准备“卡赛”(用酥油炸制的面粉点心)、“鲁过”(用酥油花雕塑而成的羊头)、“切玛”等供品,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夕(藏历除夕为12月29日)前两天,家家打扫住所,贴上年画,插上新的旗子。除夕晚上,全家围成一桌吃团圆饭——“古突”。“古突”是一种将羊肉、粉丝加糍粑丸子煮成的羹。人们故意在糍粑丸子内放入小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吃到的人必须马上吐出来,让大伙依据他所吃的东西对他的人品进行评价,是一种带有调侃意味的除夕助兴游戏。例如,吃到小石子的人,大伙便打趣他“心如顽石”,吃到辣椒的人是“牙尖嘴利”等。
大年初一,人们待在家里与家人一起过新年。初二至初五到亲友家拜年,拜年活动持续四天,这期间各地都有藏戏表演或赛马、射箭等娱乐活动,有的人还乘兴聚在一起跳锅庄。
请吃酸奶子——雪顿节
在藏语里“雪”是“酸奶子”、“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17世纪时的黄教规定(藏传佛教格鲁派,该派僧人都戴黄色僧帽,故后世称为黄教),夏天蝇虫活动,禁止僧侣外出,以免无意中多造杀孽。到了六月底(相当于阳历八月)解禁下山,此时民间正是做酸奶子的季节,信徒纷纷用酸奶子布施,这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雪顿节”。
17世纪中叶,达赖五世为雪顿节助兴,召集各地藏戏团到拉萨演出,后来藏戏演出便成为雪顿节的重要节目,所以雪顿节也称“藏戏节”。藏历6月29日至7月5日为雪顿节,这期间各地的藏戏班子在罗布林卡参加藏戏会演,罗布林卡内帐篷鳞次栉比,藏民一边吃酸奶子,一边看戏,场面热闹非凡。
给我们一个好的收获——望果节
望果节是西藏农村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在每年青稞收成前,藏族农村都会举行大规模的“望果节”,祈求丰收。
因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藏历的七八月举行。在藏语中,“望果”是“绕着田地转圈”的意思,是藏族祈求丰收的一种仪式。现在,望果节除了保留原来的仪式之外,还加入了赛马、射箭、藏戏表演等活动。在望果节这一天,人们都换上新衣,恭敬地抬着以青稞、麦穗做成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地绕田间转圈,然后吃丰盛的大餐。节日之后,紧张的秋收劳作也就正式开始了。
花的祝福——酥油灯节
酥油灯节也叫酥油花灯节、花灯节。藏历元月十五日是藏历新年的最后一个高潮日,也是西藏拉萨传召大法会的最后一天。白天,人们到各寺进香祈祷,晚上,则在街上搭起各种花架,最高的花架约有十米,低的也有五六米,上面放着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等塑像以及供点燃的各种酥油灯。花架下,人们赏花观灯,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中。
藏族的传统服饰——藏袍
过去,藏族男女上身都以藏袍为主,男子下身穿长裤,妇女下身穿长裙。藏袍大多以氆氇(以牦牛毛织成的布)、毛料或呢料制成,颜色多为黑、褐或深灰色,大襟宽腰,领口袖口镶有花边。袍长过人,因此,穿在身上必须将腰部提起系上腰带。
男式藏袍有两个肥大的袖子,天寒时两袖都穿在身上,天热时则脱去一袖扎于腰间,袒露一臂。女式藏袍分有袖和无袖(背心式)两种,通常装饰着“帮典”——美丽漂亮的围裙。
藏族喜爱佩戴装饰品,不论男女,身上或多或少都挂有金银、象牙、玛瑙或绿松石做成的饰品。
舞的歌——藏族歌舞
传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通常运用比喻、联想、拟人等手法,叙写藏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男女感情或历史故事。
藏民性情豪迈,歌唱至高潮处常常手舞足蹈,因此形成了有歌必舞、舞中有歌的藏族歌舞风格。“跳果谐”是最常见的藏族群体舞,人们手拉手围成一圈,以顿地开始,踏足为节奏,边唱边跳。以前跳果谐时,男女分开,现在男女混在一起。“跳弦子”也是群体舞,在胡琴伴奏下,年轻男女翩翩起舞,内容大多是表现男女爱情或田间工作。“卓”和“热巴”是一种鼓舞,技巧性较高,动作奔放热烈。“卓”在藏南流行,舞者腰系大鼓,边击边跳;“热巴”流行于藏东和川、滇一带,由一男一女共舞,男手拿铜铃,女一手拿圆鼓,一手拿槌,围成圆圈婆娑起舞。
香香的饮料——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最普通的饮料。制作方法很简单,先将茶砖熬煮成浓稠的茶汁,然后与酥油、作料一起倒入桶中,搅拌均匀后煮开饮用。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缺少蔬菜,藏民多以肉食为主,酥油茶可以清热败火,因此成为他们日常必备的饮料。
醉人的酸甜——青稞酒
青稞酒以青稞酿成,酒精成分约10度左右,味道酸甜,和内地的米酒、四川一带的醪糟相似。青稞酒是藏民喜庆宴会不可缺少的饮料。
岩羊的“守护神”——高山雪豹
雪豹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动物,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毛色灰白,身上布满蔷薇花形的褐色斑点,身长1.4米左右。由于全身长满又厚又密的软毛,一条尾巴又粗又长,看起来十分吓人。它行动谨慎、诡秘,一般远避人烟,不主动攻击人;边走边用尾巴打扫干净身后的足迹,不留半点痕迹。雪豹夏季居住在海拔5000~5600米的高山上,冬季随岩羊到海拔相对较低的山上居住。雪豹的巢穴设在岩洞中,一住就是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