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宽广美丽的草原
48670500000004

第4章 草原文化——草原探索篇(1)

第一节坝上草原和文化

1.什么是坝上草原?

“坝上”是一个地理名词,是指陡然升高的地带因气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目前,河北省张家口以北100千米处到承德以北100千米处,统称为坝上地区。就旅游地域而言,主要又分为丰宁坝上、围场坝上、张北坝上和沽源坝上。

坝上草原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北接蒙古高原南缘(俗称“坝上”)。

由于坝上草原位于北京正北的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是离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又名“京北第一草原”。坝上草原属于大陆季风高原气候,冬季长,夏季清凉宜人,7月平均气温24℃,水草丰美,美丽富饶,冬夏分明,为旅游、休闲、避暑、度假的胜地。

坝上夏季天高气爽,是避暑的一个好去处。这里芳草茵茵,群羊如云,骏马奔腾,山峰高耸,碧水潺潺;接坝区域森林繁茂,山珍遍地;环顾四野,繁星般的野花点缀在茂密的绿草甸子上;大片大片的白桦林,特别俊美,枝叶层层叠叠,漏下斑斑点点的太阳影子;闪电河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环绕着这片草原,静静地流过。夜幕降临,篝火明月,恰是跳舞、唱歌诉说情话的好去处。你可以同南来北往的游客在篝火旁尽情地攀谈,也可以独坐,享受草原独处的乐趣。清晨,你可以聆听百鸟清脆的歌声,也可踏着软软的天然草毡,去观赏草原的日出。

2.坝上草原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在秦代,坝上草原属上谷郡;西汉为上谷北境;到了东汉、魏晋时,坝上草原成了鲜卑人之地;北魏时,它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辽、金、元、清历代帝王的避暑胜地。坝上草原有一大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迹,金代的景明宫、元代的察汗淖儿行宫、清代的胭脂马场、狩猎场、张库古商道、明代长城和古烽火台及元代宏城遗址、九连城遗址等,至今尚存。

坝上在我国古代就有旅游活动。

因为政治因素,在元中都建制时期,坝上草原就成为全国瞩目的旅游地;在清中期经济高潮时,张库大道开通,中原与外蒙古进行贸易,坝上开始“开化富裕”。坝上草原最为辉煌鼎盛的时期是清代。工公元1681到公元1863年,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在这里的围场举行“木兰秋狝”,“肄武绥藩”、巩固边防,其秋狝次数达到了105次之多,木兰围场也以它独特的地位而载入史册。可以说,历史上的坝上草原是游牧民族活动的“T型台”。

元朝时期,这里发生了金元大战,由成吉思汗指挥。元武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于旺兀察都(白城子)之地建行宫,立宫阙为中都,都城与宫阙仿大都(北京)而建,与大都、上都、和林并称为元代四大都城,成为皇元朝室狩猎、避暑、接见外域使臣的地方。

进入现代,许多名人在坝上草原留下了行踪。“九一八”事变前后,冯玉祥、吉鸿昌曾在这里驻防;同一时期,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同日军作过战。1934年,中国国民党蒋介石来到坝上草原,布置防务,并登城观赏塞外风光。

坝上草原一年一度的“庙会”是草原佛教盛行时留下来的,延续至今。在过去的“庙会”上,物资交流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尤其是马牛羊买卖,而今,虽然祭祀活动减少了,“庙会”大多是牧畜交易,百姓仍然俗称牧畜交易大会为“庙会”。

坝上草原环境独特,气候温和凉爽,有“沙平草远望不尽”、“风吹百草天无际”、“深草卧羊马”等吟咏坝上风景的着名诗句。

每年的旅游季节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赏。

3.坝上的地形与气候

坝上地形东南高,西北低,为丘岭、平原,水资源丰富,河网纵横。坝上草原海拔在1200~1400米之间,沿坝有许多山峰和关口,最高海拔2500米以上。坝上寒冷、多风、干旱,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坝上年均气温10℃~20℃,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无霜期90~120天。

4.坝上有哪些河流?

内流河为坝上主要河流,季节性强,经常干涸。在雨季,山洪、河流聚到一处,形成“淖”。察汗淖、安固里淖是这里最大的淖,位于尚义、张北境内。有少数的外流河,滦河是最大的外流河,发源于丰宁,流经沽源称“闪电河”,经蓝旗称“上都河”,入多伦后又经过丰宁、围场向南称“滦河”。还有一些人工河流和一些水库。这些水域里都生长有天然鱼,主要有鲫鱼、鲤鱼,水库和淖周围多是湿地,水草丰美,常见天鹅、地鹊。

5.坝上森林知多少?

在围场塞罕坝一带、沽源东南部、丰宁沿坝一带分布有天然林。

白桦、山杨、杏林为主要树木。灌木林有白榆、沙杞柳、小红柳、柠条等。坝上东部的人工林以松树为主,西部以杨树为主。这里生态环境较好。坝上西部荒漠化特征明显,有很多人工林。坝上树木的多少对北京周边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

6.坝上的居室是什么样子的?

清代以前,坝上基本上是游牧部族的家园。随着朝代的更替,汉人逐渐迁来这里定居,所以居室也从蒙古包改成了固定不变的建筑了。

前些年,由于当地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坝上土坯房占多数。

这些土坯房窗户很小,有的有玻璃,有的用麻纸糊。屋里面有大炕,靠窗户,用柴火烧,取暖、烧饭一举两得。

现在的坝上,以往的毛坯房屋没有了,都建起了新型的砖瓦房,父母孩子分开居住,有的家庭还安装洗浴设备。

旅游用房多提供客人以蒙古包和土房(农家院),蒙古包装备着现代设施,农家炕则热乎乎的,蒙古包和农家炕各有优点和不同的情趣。

7.坝上草原的交通

坝上交通很方便。在元、清时,皇家坝上游猎逐渐形成了便捷的交通,被当时称为四条“御道”,今天人们称为“四口”,从北京进坝上必须要经过它们。东部从北京出喜峰口上围场,全程380多千米,西部是出北京经古北口通丰宁,张家口北部经207国道到张北,从北京经居庸关出独石口上沽源到蓝旗。

8.坝上草原居民的服饰与饮食和汉人一样吗?

20世纪70年代以前,坝上草原居民脚穿毡圪瘩,也就是用羊毛加工后做成的棉鞋,很保暖,腿套大棉裤,上穿对襟棉袄,头戴狐皮帽,如果天气很冷,还要穿白茬皮袄。现在,蒙古族青年人已经与汉人穿戴相同,只有在重大民族活动的时候才穿上他们的民族服饰蒙古袍。蒙古袍子长而宽,高领,右开襟,下摆无衩,领口、袖口、衣襟镶花边。男子多为蓝色、棕色,女子多红色、绿色。蒙古袍都用腰带扎紧,男子向上提,女子则向下拉展。有人还戴礼帽,戴珠宝。

坝上居民基本上以莜面、土豆为主要食物。莜麦是旱地作物,产量不高,富含碳水化合物和各种氨基酸,可作多种面食,配以羊肉蘑菇,是风味独特的地方食品。蒙古族有肉食、奶食、粮食等三类食品。草原上蔬菜较少,早午喝奶茶、吃奶食、手把肉,晚上吃手把肉、面条。

涮羊肉是蒙古人冬季必不可少的一种吃法。

9.坝上草原居民的礼仪

坝上居民与中原人一般礼仪相同,只是蒙古人讲究多一点,进蒙古包、坐姿、举手、投足都有讲究。现在坝上用于旅游的蒙古包,基本的蒙古人礼仪仍保留下来。比如,蒙古包东面是“里首”,西面是“外首”,从里首进包,不能从外首进;客人进包时,不能踩门槛;座位是男人在西,女人在东;东面是尊位,正北是一家之主的座位,称为“金地”。蒙古族有一句格言“不学书也要学坐”,就是在强调这些礼仪的重要性。

蒙古族把酒看做表达对客人敬重的佳品。不论是在什么场合,敬酒礼仪都显得庄重热烈。敬酒时,主人整好衣服,将酒斟在银碗中,然后双上托着哈达,呈给客人,客人接过酒后,以右手无名指“三弹”酒,表示敬天、敬地、敬神灵,然后饮用。

酒席一般以歌舞助兴,着名的《祝酒歌》在这里非常流行。

10.坝上文艺活动

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坝上盛行歌舞、羌姆舞、摔跤、射箭、赛马。

后来汉人大量迁入,坝上盛行“二人台”,节奏明快,高亢明亮。

“二人台”是由晋北、河套地区的剧种传到坝上,逐渐演变成“东路”二人台,流传于尚义、张北、沽源一带。另外,坝上一年一度的庙会也十分盛行。

11.坝上草原的特产

黄芪、柴胡、防风为坝上药用“三宝”。由于它们产于寒冷地带,品质好,特别受沿海一带人们的欢迎。特别在广州,每天喝早茶,都要放些芪片,号称“北芪”。

口蘑产自锡林郭勒草原,经张家口商号加工后销售,因此得名口蘑。口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分白蘑、青蘑、黄蘑、黑蘑等品种,有“素中之荤”美称。另外,蘑菇有杀菌功能,蒙古族过去曾用蘑菇作药。

蕨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龙头菜,在围场、丰宁、沽源沿坝一带广泛生长。蕨菜营养丰富,盐渍后,可单独炒制,也可作配菜。

第二节草原民族风俗

1.什么是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族盛大的传统节日。“那达慕”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娱乐”或“游戏”,源于古代的“祭敖包”。每年的七八月间是牧民生产的黄金季节,在这个季节,蒙古族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每次那达慕大会持续几天的时间。届时,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云集于各个不同的集会点,举行赛马、摔跤、蒙古象棋、射箭、歌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并伴随着生产经验和物资交流,这些是活跃牧区文化生活、促进生产的好形式。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同外来游客的交流,每逢那达慕来临,国内外宾客慕名前往,与蒙古人民共享节日之乐。

2.祭敖包是怎么一回事?

“敖包”在蒙古语中是“堆子”的意思。“堆子”原是道路和边境的标志,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蒙古等民族敬拜天地的象征。

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一种祭祀活动。

祭敖包时,人们在山地高处或丘陵,用石头堆一座圆形石塔,里面安放神像或佛经,石塔顶端竖一根长杆,长杆上面挂有经幡、弓箭等物。蒙古族把敖包神看做氏族的保护神,旧时行人路过敖包时,要下马供上酒肉,献上钱财,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在敖包上。

在夏秋之季举行祭敖包,仪式隆重。到时候,人们携带哈达、整羊肉、奶酒、奶食等祭品,聚集在敖包处,先献哈达和供祭品,然后喇嘛诵经祈祷,大家跪拜祝福,往敖包上添加石块,并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经幡等。

3.关于哈达以及献哈达

哈达是藏传佛教传入草原后才有的,用于迎送、馈赠等场合。

哈达是藏语音译,意思是“礼巾”。哈达按质料来分可分为普通品、中级品和高级品。普通品称为“素希”,为棉纱织品;中级品称为“阿希”,为丝织品;高级品称为“浪翠”,为高级丝织品。哈达的长短不一致,长的一两丈,短的三五尺,颜色以白色为主,此外还有浅蓝、淡黄等几种,上面绣有图案,尾端缀有穗丝。

献哈达是藏族、蒙古族用于敬佛或相互交往中的一种礼节,赠送哈达表示对对方的敬意。献哈达时,献者双手手心向上,将哈达放在食指与拇指之间,哈达两端自然下垂。献给尊长或贵宾时,献者必须弯腰低头,高举哈达过头顶,送至对方座前请对方接受。献给平辈或下属时,将哈达搭在对方的脖颈上。敬献哈达时,双方必须互致问候和祝福。

4.什么是敬鼻烟壶?

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相见礼俗。

客人来到家中,主人拿一装有烟粉或药粉的小壶,献给客人,让他嗅一嗅。客人嗅后以礼相答。按古老的传统习俗,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互相交换鼻烟壶,等双方都将对方的烟壶吸一下后,再互相换回来。如果是晚辈与长辈相见,晚辈要等长辈坐下,自己站着,进行交换,等长辈吸过后,晚辈向上微微举一下长辈的鼻烟壶,然后双手捧给长辈,将自己的烟壶换回。妇女在举壶时要轻轻碰一下自己的前额,并慢慢弯腰,双手递给长辈。

5.火神节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鄂温克人不知道怎样使用火。在打猎时,他们部落的一个猎手不小心走进了一个大石洞,里面居住着许多蛇。他觉得特别好奇,因此就把蛇的洞府到处看了一遍。当他被洞内的风景吸引时,他就停留了一会儿。等他最后从洞里出来时,发现世上已过了许多许多年,同时他意外地发现,自己突然能听懂神仙的语言了!就在这时,猎人看见两座毡房,一座是富人的,一座是穷人的。他走进穷人的毡房做客,听见火神好像在说:“那个富人十分贪得无厌,要惩罚那个富人。”到了晚上,火神果然显灵,惩罚了富人,富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猎人感到非常奇怪,把这件事情的前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穷苦的牧民们,此后,牧民们开始崇敬火神,并把12月23日定为火神节。

从此以后,火神节便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索伦一带鄂温克族人的节日。在这一天,每家都要杀一只肥羊,选取羊身上最好的胸脯肉和羊头,放在火上烧烤,以供祭火神。祭神时,全家老小都要向火堆叩头,祭祀完后,全家尽兴享用烧烤的胸脯肉和羊头。

第三节中国着名的大草原

1.北京的后花园——乌兰布通草原

乌兰布通草原与河北围场县的塞罕坝林场隔河相望,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最南端,因它距离北京只有300多千米,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乌兰布通草原属于丘陵与平原的交错地带,森林和草原的接合地带,兼具南秀北雄之美,既有江南风光特点,幽雅、秀丽、温柔,又有北国风格,粗犷、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