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是自然现象的一种,通常发生在风雨大作的时候。雷一旦出现便会威震天下。因此,现在电视剧中塑造的“雷公电母”都脾气暴躁,一怒而天下惊恐。但是,本书要说的雷并不是自然现象中的雷,而是一种军用武器,它主要包括手雷、地雷、水雷和鱼雷。
这些军用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与战争相生相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雷的品种在不断增加,性能在不断改进,用途也在不断扩大。
手雷是手榴弹的一种,既可在战场上用于杀伤、反坦克、燃烧、发烟、照明,也可以用来防暴、灭火、杀虫。
可以说,它们是战场上单兵必备的武器之一。
第一节轻巧方便——手雷
20世纪,手雷作为单兵装备的一种爆炸装置,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手雷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它和手榴弹又有什么区别呢?
实际上,手雷和手榴弹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手雷就是不带手柄的手榴弹,也是用于投掷的弹药。现代手雷不仅可以手投,同时还可以用枪发射。
按照在实际战场中的不同用途,手雷大致可分为杀伤、反坦克、燃烧、发烟、照明、防暴手雷以及演习和训练手雷。杀伤手雷又可分为防御(破片)型和进攻(爆破)型两种;按抛射方式,它又可分为两用(手投、枪发射或布设)、三用(手投、枪发射和榴弹发射器发射或布设)、多用等。
1.手雷的主要特点
手雷,从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种用手就可以拿起来的军用雷。那么,手雷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性呢?首先,它体积小、质量轻。
正所谓“一寸小,一寸巧”,手雷的体积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士兵的负荷大小,影响着士兵的整个战术动作和短兵相接时的战斗效果。因此,常用的防御手雷弹径一般在50毫米左右,全弹长为100毫米,全弹质量为300克~600克,有的仅120克。
其次,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由于手雷装备量和消耗量都较大,因此,在保证使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它的结构一般很简单。手雷只有弹体和引信两部分,弹体用铸铁、薄钢片、铁皮或塑料制成,成本低廉。
最后,操作简易、使用方便也是手雷的特性之一。手雷是所有武器弹药中操作使用最为简便的,它既不需要任何投掷装置,也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操作程序和附加条件,只要知道简单的操作方法就可以使用了。
此外,手雷弹种齐全,用途也十分广泛。根据需要,手雷只要改变战斗部结构与装药,就可以轻易地实现变化,成为一个新的弹种。
由于手雷的弹种很多,它使用的范围很广。除战场作战使用外,防暴、灭火、杀虫等民用手雷应用也很普遍。
2.手雷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手雷也必将随之产生一系列变化。那么,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手雷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
长期以来,手雷引信采用的大多是简单、方便、造价低的延期发火机构。为克服其延期时间固定的缺陷,人们发明了触发引信。
但由于手雷使用范围很广,要求碰击各种地面(如雪地、沼泽地、山地等)时,引信都能可靠发火,携带时又必须保证绝对安全,于是又发展了触发和延期双功能手雷引信。经过发展后的引信可靠性有所改进,但成本较高。因此,引信的发展仍是今后手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破片是手雷上包裹弹药的外壳。爆炸发生后,破片就会散射开去,从而对敌人造成伤害。人们通过实验分析发现,在同一能量级的前提下,高速小破片的致伤效果要比低速大破片好得多。因此,现在研制中的各种杀伤手雷破片质量大都在0.15克~0.2克之间。
然而,如果只是破片散射的速度提高,而散射的数量极少,那么攻击的力量也会不尽如人意。有效破片数量的多少,决定单位面积内的破片密度,也直接影响着命中的概率。在质量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大有效破片的数量是手雷设计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同时,破片的形状也会对致伤效果产生影响。目前,破片形状一直在向多棱角形方向发展。不同形状的破片,其侵彻能力、传递给目标的能量多少都不相同,致伤效果也有明显差异。多棱角形(方形、三角形、六角形、菱形等)与球形破片相比,由于多棱角扁平破片在组织内速度衰减快、能量传递率高,因此,对生物组织的致伤程度要比球形破片严重得多。
可以说,破片速度的大小决定了压力波的强弱和瞬时空腔的大小,而这一决定因素最终表现为对生物组织的致伤程度。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当破片质量为0.1克~0.2克、速度为1500米/秒~1800米/秒时,致伤效果最为严重。
为了使手雷达到预期的最佳作用效果,我们就必须改变材料和改进加工工艺,从而使其达到可以人为控制的程度。因此,新材料、新工艺在手雷上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例如通过采用全预制或半预制破片,控制破片数量和破片形状;调整装药和弹体的匹配关系,保证破片速度;改善弹体形状,控制破片速度;采用塑料或其他非金属材料减轻全弹质量等。此外,战术使用范围的扩大也促使手雷向多品种和多用途的方向发展。
第二节用“兵”一时——应用广泛的手雷
手雷是一种用手投掷的弹药。谈到手雷的应用历史,我们还得从手榴弹说起。手榴弹因其外形而得名,由于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榴弹外形很像石榴、碎片像石榴子而得名。尽管现代手榴弹的外形有的是柱形,有的还带有手柄,其内部也很少装有石榴子样弹丸,但手榴弹的名称却沿用至今。
从手榴弹是手掷弹药这一特点来说,它最早起源于中国。早在宋朝时,有一位名叫唐福的就曾向朝廷进献“火球”(又称火炮)等火器。火球以火药为球心,用多层纸布等裱糊为壳体,壳外涂满沥青、松脂、黄蜡等可燃物质,点燃后再用人力或炮抛向敌方,之后球体爆炸并有烈焰产生。
它还可通过在药物里配合或掺杂铁蒺藜、小纸炮等方式,起到放毒、设障、发烟、鸣响等多种作用,达到杀伤敌军和破坏战斗器具等效果。在1044年出刊的兵书《武经总要》中,就记载有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引火球等多种可用手投掷的弹药。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手榴弹雏形。
到了13世纪初,中国军队又装备使用了一种铁壳爆炸性火器——掏火炮(又名“震天雷”)。它的外壳由生铁铸造,形状很像罐子、合碗等,并留有安放引线的小孔,在外壳的里面装有火药。
点燃后,火药在铁壳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伤人。
掏火炮是当时威力较大的一种火器,可用手抛,也可用炮掷。
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壳手抛弹药,与现代手榴弹已经有些相似了。
在欧洲,直到1405年才在意大利的一份手抄本上,有了最早的手抛弹药的图样。17世纪以后,欧洲才出现将火药和铅弹丸或金属碎片装入铁筒的铁壳手抛弹药。也就是这时,欧洲出现了“手榴弹”这一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十七、十八世纪,手榴弹曾是欧洲军队装备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武器,并出现了专职的“榴弹兵”部队。19世纪,由于枪炮的发展及城堡攻防战的减少,手榴弹曾经一度受到冷遇。但是到了20世纪,尤其是在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和后来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战的兴起,手榴弹又重新获得了广泛的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手雷/手榴弹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出现了空心装药反坦克手雷/手榴弹。
当时,手雷/手榴弹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发火方式,出现了方向碰炸机构,并开始应用在手雷/手榴弹引信上;将空心装药结构应用于手雷/手榴弹战斗部,成为反坦克手雷/手榴弹;各种特种手雷/手榴弹相继出现,如发烟、燃烧、催泪、震晕手雷/手榴弹等;新材料也开始在手雷/手榴弹上应用。
20世纪中期,电子引信、钢丝缠绕的半预制和钢珠全预制高速小破片、塑料及其他非金属材料等在手雷/手榴弹上的应用,使手雷/手榴弹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美国的M26式手榴弹、英国的L2A1式手榴弹、比利时的PRB423式手榴弹等,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典型产品。如今,在现代化步兵中,手榴弹/手雷仍是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
第三节掀起你的盖头来——手雷的真面目
可以说,所有手雷都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弹体、装药和引信。弹体用于填装炸药,有些手雷的弹体还可生成破片。弹体可由金属、玻璃、塑料或其他适合的材料制成,而且,弹体材料的选择对手雷的杀伤力和有效杀伤距离也有直接影响。铝或塑料弹体产生的碎片及破片要比钢制弹体小得多,而且也轻得多,因此,动能的消失速度也就快得多。但从另一方面讲,铝或塑料破片在近距离上可致人重伤,而且如果要给伤员动手术的话也要困难得多。
如果说弹体是手雷的杀伤武器,那么装药就是手雷用途的决定者。手雷的装药可以是TNT(梯恩梯)炸药,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炸药,如催泪瓦斯、铝热剂(燃烧剂、白磷等)等化学药剂。
引信是手雷的“导火索”,是引爆或点燃装药的一种机械或化学装置。今天所使用的大多数手雷,主要采用两种引信:起爆引信和点火引信。起爆引信在弹体内爆炸以引爆装药,多用于杀伤手雷;点火引信则通过高温燃烧引燃化学装药,主要用于化学手雷。
不管工作原理如何,手雷的引信大多以撞击或延时的方式来激活。出于安全考虑,现在的杀伤性手雷大都使用延时引信,有的也使用组合式引信(即触发引信在解除保险之前有短暂的延时)。但是,触发式引信仍然保持着某种优势。例如,敌人无法躲避或扔回触发式引信手雷,在将其投向上坡时也不会出现滚回的危险。因此,这种引信并没有被完全抛弃。
在延时长短的选择上,人们一直不断地在安全考虑和不留给敌人反应时间之间进行平衡与折中。此外,短暂的延时更容易实现空中爆炸,使有效杀伤半径最大化。
与其他武器相比,手雷的作战距离非常短。而且就同一枚手雷而言,其作用距离还取决于个人的投掷能力。一般来说,一位训练有素的士兵投掷的标准距离约为30米,要投到40米那就非常厉害了,也算是破纪录了。
手雷的有效杀伤半径,是指以爆炸点为圆心的杀伤区半径,在该圆形杀伤区内暴露的人员伤亡概率至少有50%。当然,暴露人员是站着、跪着还是趴着,是面向爆炸点还是侧向爆炸点,以及爆炸是在空中还是在地面,都对杀伤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其实,在投掷手雷时,还有一公认的标准评估条件。这一标准规定:当投掷人员为站立姿态、面向地面爆炸点、相距地面爆炸点一米时,所投掷的手雷有效杀伤半径通常设为15米。这一半径,与其他步兵武器选定的杀伤半径相比似乎有点偏小,但这可能代表了战斗效能与安全考虑之间的最佳平衡。
第四节手雷“博物馆”——世界手雷博览
手雷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它的种类也日渐丰富。那么,世界各国手雷的发展有哪些不同,各国手雷又有哪些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世界各国的手雷特性。
1.德国手雷
德国人在二战中装备的手榴弹型号很多,但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还是两种二战前研制和装备的高爆手榴弹:M24式长柄手榴弹和M39式小型卵形手雷。
德军的M39式卵形手雷是一种小型的轻型手雷。它的威力比常见的长柄手榴弹要小一些,投掷距离也比长柄手榴弹近一些。M39式手雷弹体内填充TNT炸药,使用时旋开顶部的一个金属帽,然后打开露出的金属环,靠摩擦点燃导火索。同长柄手榴弹一样,TNT炸药在延迟4~5秒后才会爆炸。M39式手雷也用一个薄钢板制作的容器作为包装箱。单兵携带时,主要利用弹尾的金属环悬挂在装具带上。
M-DNⅡ式手雷是德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研制的一种制式手雷。但它比一般延期手雷引信的功能要安全得多。它有两道保险,因此可确保使用者的安全。这个手雷的弹体是桶形塑料弹体,且弹体壁很厚,壁内嵌有3800颗直径为3毫米~5毫米的钢珠,这些钢珠与塑料铸塑成一体。在弹体的外侧还有防滑肋条,这些肋条可以改善使用者的握持性和低温、泥浆条件下的使用性。
M-DN21式、M-DN31式和M-DN61式是德国的三种防御型手雷。其中,M-DN61式是最新的一种。这三种防御型手雷的结构和作用原理与M-DNⅡ式相同,但在尺寸上都比M-DNⅡ式小。
M-DN21式尺寸最小,弹体壁嵌有2200个直径为2.0毫米~2.3毫米的钢珠,弹体内装有45克炸药。空弹体质量为118克。
M-DN31式的尺寸与M-DN21式相似,但弹体壁嵌有3000个直径为2~2.3毫米的钢珠。因此,其破片较多,杀伤范围较大。
空弹体质量为151克。
M-DN61式的尺寸介于M-DN21式和M-DNⅡ式之间。弹体壁内嵌有4300个直径为2~2.3毫米的钢珠,弹体内装50克炸药。
空弹体质量为20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