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媒体概论
48701600000013

第13章 新媒体的技术推动(2)

报纸的信息容量所受的限制来自空间——篇幅,但报纸往往能以比较低廉的代价复制,一定程度上突破空间的限制。今天的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还可以根据需要扩版,因此报纸的信息容量大,保存信息的力量强。读者在阅读报纸时选择的主动性大,或扫视标题,或浏览导语,或通读全文,可自己选择阅读哪一部分内容,保存哪部分内容。与广播和电视相比,报纸的时效性不如广播与电视强,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同时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杂志以使用文字符号为主,新闻性不强,更趋于专业化、专门化,重视图文并茂,印刷技术和纸张的质量更为讲究。

广播是利用电波传声的,以每秒300000公里的速度传播信息,其神速自然令报刊望尘莫及。广播使用声音传播,收听广播基本上不受文化程度、地区等限制,受众面广,渗透性强。洗脸刷牙、清晨锻炼、上班乘车、洗涤衣服等过程中,人们都可以随意收听广播。广播是听觉媒介,可以充分运用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感染听众。立体声广播的发展,更是为人们欣赏音乐提供了方便的渠道。然而,广播内容稍纵即逝,保留性不如报刊,受众选择余地小。它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电视深刻。

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后起之秀,可以说是最接近人类感觉的一种传播媒介。它将图像、声音、文字同时传出,使受众如闻其声、如见其状,产生强烈的现场参与感和真实感。电视与广播一样,是以电波运载讯号的,传输速度十分快速。自从人造卫星参与传播,世界各地出现星罗棋布的卫星电视网以来,电视的时效性进一步加强,传播距离极大延伸,往往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瞬间,即使远隔重洋,观众也能通过卫星的转播从电视中耳闻目睹。不过,与广播一样,电视画面转瞬即逝,既不容选择,也不便查考。

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各有各的表现方式,印刷媒体通过文字和图片,广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电视则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而成为最受欢迎的传统媒体。然而在网络媒体中,这一切界限开始被打破。因特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

因特网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网络传播时期。1993年,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出台后,立即引起世界各国普遍的关注和跟进,在全球掀起了网络化浪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特网的规模迅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1995年,邮电部宣布向用户提供所有因特网服务,中国的网络发展由封闭型的科研教育网络阶段进入到开放型的市场化网络阶段。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议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因特网。从1995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建起了自己的网站。美国“9·11”恐怖事件加速互联网成为主流媒体,这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1998年1月17日,一个名为“德拉吉报告”的新闻网站(www.drudgereport.com)于第一时间发布了美国总统克林顿与白宫见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由此一举成名。当各BBS已把这条丑闻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主流媒体仍然坚持沉默。

传统媒体的许多概念正在被第四媒体改写。由于运用了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的多媒体技术,网络媒体将传统媒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对于用户来说,信息最终以何种媒体形式出现,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完全由用户根据信息的内容、自己的爱好以及接收条件自行决定。互联网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信息在网上的流通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情,任何国家的任何用户的观点,只要上了网,就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只要这一信息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就可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无所不包,与传统媒体有限的信息量相比,网络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在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中,传者和受者是严格区分的,而网络媒体的受众除了可以在极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外,还可以参与信息的传播。克林顿绯闻案、大韩航空公司飞机在上海坠毁的消息等,都是网民首先发布的。一句话,网络媒体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受众的主导性、自主性得到了空前的增强,以至于有人认为网络媒体中没有受众,只有网众,因为受众总是意味着被动。

仅从渗透力和影响力等方面来说,互联网现在还不及传统的大众媒体——报刊、广播和电视,但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而它在传播上的明显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更加强了传统媒体的危机感。任何公司、组织、政府机构乃至个人只要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就可以设立网站或者发布自己想要发布的新闻,任何用户都可以直接接触到信息源,报刊、广播、电视在大众传播领域作为信息发布者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

不过,互联网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运用网络发展自己,迎接挑战带来了机遇。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传统媒体在新闻的采集上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新闻源;传统媒体在网络上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扩展报道内容和报道深度;在网上,传统媒体可以突破原先各自的媒体形式向多媒体发展。

媒介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不是一个单一的传媒时代,而是混合媒介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的容量空前扩大。而且,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整合到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中。可以说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化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整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以围着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二、媒介发展的技术推动

在一次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有人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骑着一匹快马在街上飞驰。马放开四蹄狂奔,骑马的人不得不紧紧勒住缰绳才不被掀于马下。“你去哪儿?”街上的人问他。“我不知道,问我的马吧。”这匹马就是科技。

科技是一种创世的力量,它是人类为自己找到的上帝。人类从远古时期被自然所主宰到今天对自然超越的过程,每一步都凭借着技术的进步,技术提升了人类的各种功能。以轮子为例,它的出现取代了腿脚的功能,从轮船到火车再到汽车,人类通过轮子创造着道路。飞机的出现,可以看做道路的无形化,它把道路卷起来随身携带。电子技术的出现,轮子的形态再一次被改写,其速度是电子的速度。互联网的出现,把世界变成“地球村”,它改变的远远不只是道路的形态,还有人们的其他各种功能。“最初,人类设法征服自然规律,并且几乎取得了成功。最近一百年来,人类一直设法用一种技术规律来代替自然规律,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在很好的开展之中”。

任教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为“虚拟世界第一位重要哲学家”,他倾心14年,著成《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美国《华尔街日报》对他的评价是:“亚当·斯密解释了资本主义怎样运行;卡尔·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为何不能运行;现在,信息时代的社会与经济脉络由曼纽尔·卡斯特握于掌中。”卡斯特说:“科技发展之快已大大超出了我们个人、组织、文化与道德的控制能力。我们可以克隆生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试验室已造出一个布满传感器的建筑,这些传感器还可以相互沟通。诺基亚和爱立信的蓝牙技术使短波能在相距10米之间传播。我们已有了可以进行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尽管目前的机器人还很简单,但这已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的确,技术一路高歌,引导人类建构一个完全独立的、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世界。进入20世纪后,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决定性的力量。它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人类所面临的世界图景,改变了人们审视自然与社会的眼光,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历史命运。

技术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媒介的发展同样不能置身于技术化的浪潮之外。技术对媒介发展的影响,是20世纪的一大特征。马克思在19世纪就敏锐地意识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信息技术的进步始终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具有革命性的力量。有了印刷术,才有报纸;有了无线电,才有广播;有了比特技术,才有互联网。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导致了媒介形态的扩展。以音乐为例,电视的出现有了MTV。MTV是电视和音乐的结合,音乐本来是听觉的艺术,但现在也成了视觉的艺术,它使我们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享受着精美绝伦的电视画面。多轨录音技术的出现,使得乐队的录音大大简化,降低了制作成本的音乐可以流传更广。电子琴、电子合成技术、激光唱机、数字音乐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享受。随身听、MP3更使音乐的欣赏变成一种随身行为,在汽车上、在走路时,总之在你愿意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欣赏音乐,以至于一些年轻人把听随身听、MP3作为一种身份认同。1982年5月10日,是美国广播史上令人伤感也是高兴的日子。这一天,美国曾经最有影响力的摇滚音乐电台WABC电台的调幅音乐节目宣告结束,改成谈话节目。改变它命运的是调频音乐节目的崛起,调频音乐的技术含量高,听觉效果比调幅音乐好。

再以电影为例。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如既往地与电影频频“亲和”,总是以种种不断出新的科技手段营造奇观来为人类造梦。这个现象在美国电影中相当突出,其代表有科幻片。卢卡斯的《星球大战》讲述的是一个老套的“英雄救美”的故事,但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为它包装出了令人振奋的观赏效果:激光、电脑、机器人等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宇宙世界。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同样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复活了早已灭绝的神奇恐龙。影片共制作大小恐龙1000多只,最大的高达20英尺。与其说是恐龙把我们带回了令人震撼的侏罗纪时代,不如说是科技让我们通过了时空隧道回到了过去,而那个久远的恐龙时代其实不过是科技制造的幻觉,没有人知道那个时代的真实景象。美国的科幻片往往强调高科技的视觉奇观,而故事本身却流于简单,因而也时常遭到批评。

这就是技术的魔力,与技术相适应的媒介形态和文化形式得以昌盛,不相适应的逐渐走向衰亡。京剧、川剧、黄梅戏等传统的剧种在“声色犬马”的大众文化面前日益衰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它们不适合现代传播技术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画片、美女加帅哥的韩剧,尽管它们在精英人群看来可能是文化垃圾,但是它们带给人的视觉刺激恰恰发挥了技术的魔力。而技术对传统剧目的介入几乎无所作为,充其量不过是它们的简单录制,无法深度参与。当今的一些市场叫座的剧目,其实都是技术深度介入的结果,从灯光、音响到整个现场气氛无不体现着现代技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