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媒体概论
48701600000006

第6章 新媒体的类型(1)

内容提要:新媒体的类型很多,基本类型可以分为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数字电视新媒体。互联网新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各种新媒体形式,包括各种网站,博客、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等。手机新媒体是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媒体形式,包括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等。电视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电视基础上的新媒体,包括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新媒体,比如MP3、MP4等移动新媒体,还有的学者把掌上数字游戏机等也看做新媒体。不过,这些新媒体要成为新闻媒体还尚待时日。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一、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

互联网是一个由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世界范围的巨大计算机网络——全球性计算机网络。组成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小规模的局域网(LAN)、城市规模的区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互联网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FNC:The Federal Networking Council)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联合网络委员会认为,下述语言反映了对“互联网”这个词的定义。

“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1)通过全球唯一的网络逻辑地址在网络媒介基础之上逻辑地连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

(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互联网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3)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享受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这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定义互联网的,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互联网上的每一台主机都需要有“地址”,这些主机必须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连接在一起。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在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史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的。从一种狭义的、小范围的、局部群体内的媒介,互联网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种广义的、宽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媒介,全球性成了一个“平坦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互联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简单快捷的通信与信息检索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

华中科技大学钟瑛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年1月以前,是互联网萌芽到初步成形阶段;第二阶段,1995年初至2000年中旬,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一次高峰;第三阶段,2000年中旬至2003年底,是互联网发展的低谷;第四阶段,2003年底至今,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二次发展高峰。其次,她认为,我国互联网发展十多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从最初刻意地模仿美国模式,到发现中国特色的网络运营模式,其所显示的主要特色与竞争趋势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商业门户网站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垂直网站在特色定位上抢占阵地,电信运营商进行业务多方位拓展,媒体网站在回归与开拓中努力转型。

2006年9月23日,中国工程院宣布,我国已经率先在全球建成第一个纯IPv6网(下一代互联网),该网络目前已经连接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移动和中国铁通等国内主要网络运营商。IPv6主干网的传输速度达每秒2.5G至10G,是各国现有第一代互联网速的100多倍。

互联网如今已成为最主要的新媒体。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正式列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2006年网络新闻作品正式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畴,对于网络媒体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奖励,更是对经历十多年发展的网络媒体“主流”身份的认可。它表明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也是对新闻事业的促进和发展。人民网的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新华网的网络专题《网民感动总理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集聚了新闻性、重要性、互动性和网络特色等多项突出优点,形式多样,为中国新闻增添了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闵大洪将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1995年至1998年,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上网,以电子版、网络版为基本形态,这是中国网络媒体的初级阶段。(2)1998年底至1999年,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基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门户网站的出现,特别是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对国内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给予巨大的冲击,奠定了门户网站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中的领先地位。(3)2000年至2001年,党所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在党中央的部署下,主流新闻媒体网站迅速增加实力,形成综合性新闻网站形态,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重点新闻网站陆续建立,形成了党所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建构起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基本格局,网络新闻传播法规建设及相应的管理机构的设立亦同时起步。(4)2002年以后,网络媒体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这一时期的最主要特征是:不少新的传播形态开始出现(如博客)、新闻网站队伍进一步壮大、门户网站开始赢利、宽带网络和无线移动网络开始普及、网上民意表达空前活跃……就规模和影响而言,网络媒体已在中国传播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自身也由不成熟的媒体走向成熟的媒体。

二、博客、播客、维客

博客、播客、维客被称为Web2.0时代的三剑客。

1.博客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的。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的。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Blogger即是撰写Blog的人,Blogger在很多时候也被翻译成为“博客”一词,而撰写Blog这种行为,有时候也被翻译成“博客”。因而,中文“博客”一词,既可作为名词,分别指代两种意思Blog(网志)和Blogger(撰写网志的人),也可作为动词,意思为撰写网志这种行为,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罢了。

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这些帖子一般是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有关公司、个人、构想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都有。它可以是纯粹个人的想法和心得,包括你对时事新闻、国家大事的个人看法,或者你对一日三餐、服饰打扮的精心料理等,也可以是在基于某一主题的情况下或是在某一共同领域内由一群人集体创作的内容。

简言之,Blog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即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1994年,美国人贾斯廷·霍尔用HTML语言手动编码网页“Justin Hall"s Link”(www.link.net),世界上最早的博客日志诞生。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但都业绩平平。直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才让中国民众了解到了博客,并开始运用博客。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原不看好博客业务,也加入博客阵营,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博客的春秋战国时代。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中国博客的数量在2005年呈井喷之势,达到1600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博客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一种流行符号、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木子美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网络作家,以“下半身写作”而成名。2003年6月19日起,木子美开始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性爱日记,当时访问量并不大。至8月某日,木子美在博客中记录了她与广州某著名摇滚乐手的“一夜情”故事,由此“一炮而红”,迅速形成“木子美现象”。事发后,木子美曾迫于压力关闭日记一段时间,但重新开放后,访问量开始急剧飙升。

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类型,因而并不完全等同于“网络日记”。网络日记是带有很明显的私人性质的,而博客则是私人性和公共性的有效结合,它不仅仅是纯粹个人思想的表达和日常琐事的记录,它所提供的内容可以用来进行交流和为他人提供帮助,是可以包容整个互联网的,具有共享精神和价值。

2006年,“向文波博客门事件”引发了博客公领域与私领域的大讨论。作为企业老总该不该在自己的博客上透露企业的信息?博客是“公地”还是“私地”?凤凰卫视某副总去厦门大学被阻门外后,在自己的博客上披露此事遭到网友攻击,更将这一讨论引向深入。博客的“公领域”与“私领域”的边界以两种形式存在:一、人们意识中的边界,二、现实中的边界。博客在人们意识中到底是属公还是属私的领域呢?而现实情境中,它的社会规定性又赋予它何种的“公、私”分别呢?由于博客事件时常发生,2006年我国首个博客研究机构“博客研究组”成立,这标志着博客研究纳入常规与走入正轨。博客研究组设立在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下,秘书处设在CNNIC。其成员包括人民网、千龙网、新浪、搜狐、网易、和讯、天涯、博客中国、MSN、天极、星空、博客天下等12家博客服务商及互联网专家。

2.播客

2005年的“博客大潮”并不能掩盖Web2.0时代的另一种重要传媒形态——播客在中国的闪亮登场和迅速发展。自2004年底播客概念进入中国迄今,各类播客网站、播客频道纷纷开通,大批播客节目广泛传播,个性的播客队伍日益壮大。著名的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中的一篇文章更是把“播客现象”称作是“2006年中国内地网上的新焦点”。

播客,即Podcasting,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4年2月12日英国《卫报》的一篇题为《听觉革命:在线广播遍地开花》的文章中。2004年8月13日,iPod的发明者美国人亚当·科利开通了世界第一个播客网站——“每日源代码”(www.dailysourcecode.com),亚当·科利也因此被称为“播客之父”。

Podcasting一词原是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音频节目。Podcast代表了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和数字广播技术的结合。Pod除了指所有多媒体播放器外,更可以作为两种含义的缩写:Personal Option Digital(个人数字化选择权),或Personal On Demand(个人点播)。每个播客都可以是生产者,也是发布者,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互联网就是发布平台。

实际上,“播客”一词所对应的英文有三个,即Podcast、Podcastor和Podcasting,我们所说的播客实际上也有多个含义,Podcast指与传统广播不同的iPod广播,Podcastor则指使用这一传播方式的人,而Podcasting指的是这一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即指这一传播形态。除了“播客”外,与Podcasting对应的中文名字还有“爱波”“广波”“波刻”“网播”“聚播”“随身播”“自由播”等中文译名,这些名字一方面有音译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形象表现出播客这种传播形态的特点。

对于什么是播客,戴维·舒舍尔(Dave Shusher)提出其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必须是独立的、可下载的媒体文件,(2)文件的发布格式为RSS2.0 Enclosure Feed,(3)接收端能自动接收、下载并能将文件转移到便携式播放器等其他地方。基于以上三点,维基百科对播客作出了定义:播客(Podcast)是一种向互联网发布文件的方法,允许用户使用RSS订阅并且自动接收文件。